漠北塞外——自古就是热血男儿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传奇地域。漫漫黄沙,金戈铁马。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强汉盛唐的辉煌诗篇还在耳畔回响,心儿已随滚滚车轮策马塞上。以关名建市的嘉峪关市隶属甘肃省酒泉市,整个酒泉市行政区域东接张掖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南接青海省,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接蒙古国。东西长约680公里,南北宽约550公里,总面积19.1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面积的42%,大大超过号称世界第一大城市的格尔木了!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1)

出嘉峪关市区向西五公里的嘉峪山上,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著称于世,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首位呼应,闻名天下的嘉峪关关城出现在天际。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2)

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连接讨赖河边80米高悬崖上的天下第一险墩——万里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在石关峡口北侧的黑山北坡,为南北走向,城墙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有“西部八达岭”之称。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3)

嘉峪关为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第一要塞,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自汉以来便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它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的关城。也是现存明长城保存度最为完好的军事堡垒,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4)

嘉峪关西门外百余米处,有清代修建的护碑亭,内有一斑驳沧桑、字迹模糊的石碑,相传为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北有黑山,关势险要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5)

走近关楼,门楣上的“嘉峪关”三字,令人感到一种难以起笔的厚重,这份厚重来自浩渺的历史长河,也来自中华民族血液中那种带有骄傲的深重苦难。这座素有“天下雄关”之称的明代古城,在河西走廊的戈壁黄沙间已矗立了超过600年的时间。它与渤海之滨的山海关首尾遥相呼应,用宛如苍龙的长城串起了我国北疆蜿蜒起伏的万里河山。而“天下第一雄关”和“天下第一关”的美誉更是值得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两座丰碑。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6)

进入朝思暮想的嘉峪关,已近最爱的黄昏时分。当我的身影出现在嘉峪关景区的侧门之时,正在西下的夕阳已将自己光亮的身躯半掩在了高耸的关楼背后,只将那五颜六色的万丈光芒留给这片古老的大地和关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7)

透过城墙的垛口向外张望,重峦叠嶂的祁连群峰低调地凸显着山峦的层次,一条蜿蜒的石道在关外的沙粒中向远处延伸......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这就是我们曾经的家门,这就是千年历史的坐标,这就是我们故乡门前最后的牌坊......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8)

因是明代建筑,所以嘉峪关的雄姿不曾出现在唐人天马行空的诗句里,也不曾在宋人风花雪月的词赋吟诵中。为其留下笔墨的,多是明清两代的贬谪之士,身带罪责、背井离乡的愁绪让这些落魄之人把嘉峪关看作了最后一片乡土,因而根本无心赞颂它的伟大。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9)

“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回首泪痕潸。弃繻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夺得胭脂颜色淡,唱残杨柳鬓毛斑。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环。”——这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遭清廷贬职伊犁途中写下的《出嘉峪关感赋》。嘉峪关的坚墙没有再次激荡起这位民族英雄虎门销烟时的一片豪情,唯有皑皑祁连的呼唤和缓缓关闭的城门却让这位敢为天下先的铮铮铁汉泪湿衣襟!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10)

蓝天下竖幅呈现的角楼,有一种孤独的雄浑之感。长亭古道、边塞祁连、旌旗招展、烽火连天......这些画面极易令你感动动容继而热血上涌,耳畔响起古人那些铮铮誓言: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11)

这是明清时代西北最后的门户,可以想象当年林则徐的悲凉,也能理解这位曾自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民族英雄为何在此黯然垂泪。忍不住也如诸位先贤回首张望,映入眼帘的还是嘉峪关傲然挺立的英姿。蓝天、雪山、戈壁将画面分成了几个等量精彩的部分,而主角嘉峪关则沐浴在一片金色的海洋当中,挺拔的轮廓扫去了美艳色彩带来的旖旎,这样的苍凉美也只配属于这古老的嘉峪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12)

写有天下第一雄关的关楼熠熠生辉,夕阳赋予其上的金黄色泽让你感觉到那斑驳的护墙上残留的每一粒沙都是一颗颗来自历史的尘埃。一种逝去的悲凉来自正在西下的夕阳,更来自这片蓝天之下的土黄。走进黄土夯筑的外城,夕阳下等待着的是高大雄伟的内城。修葺一新的角楼和敌楼直插云霄,用简洁的色调凸显出了关城刚毅的线条。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13)

关楼前锈迹斑斑的古炮,有了金色阳光的陪伴似乎也多了几分西北男人特有的杀气腾腾和凶狠剽悍。城墙三层三檐歇的山顶式建筑上门窗紧闭、人去楼空,楼层间的朱漆圆柱也在坠落的阳光下失去艳丽的色彩。时近黄昏,整个景区内已看不到多少游人的身影。安静的气氛让人惬意地寻找着每一处值得眷恋的景致。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14)

纵观历史画卷,嘉峪关和长城本身其实只是一种向往和追求。一座万里长城朝朝修、代代建,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宋宗明祖,都将其视为保护北疆安宁的重要防线。但这血汗和尸骨垒砌的砖石巨龙似乎带给中华民族的更多是苦难......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15)

高大逶迤的万里长城,既没挡住孟姜女泣夫的泪水,更无法阻挡漠北的回鹘弯刀。从胭脂祁连崛起的匈奴甲胄,到“白马青牛相会”的契丹强弓,再到蒙古高原呼啸而过的蒙古铁骑,最后是白山黑水崛起的女真八旗,哪一次来自北方的侵略不是踏着长城的砖石而入,我们引以为傲的万里长城除了成为今日的世界遗产和旅游胜地外,又有哪次挡住了那滚滚的野蛮铁蹄?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16)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眼前的城楼显得斑驳破旧,正在修缮的墙体也是饱受风雨的侵蚀,驼铃摇曳着风尘,孤亭依偎着残碑,酒招旗、琉璃瓦,雄关古道漫漫沙......幽远、古朴,厚重的历史积淀。喜欢这样的感觉,总觉得历史的遗迹就应该有些岁月留下的伤痕,哪怕经过战火,哪怕经过重建,这样的印迹不该掩饰也是无法磨灭和忘记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17)

夕阳与历史是一杯陈年的老酒,看着面前与山相连的戈壁以及那高耸入云的山峦,只有饱经风霜的人才能细细品出其中滋味。一座在风沙中不肯倒下的坚城,一轮分外壮美却不免凄然的落日。这就是美,也许也是人生的真谛!一片披散头发飞天般的火烧云洒脱地为嘉峪关罩上一层柔光,画面瞬间凝固,张骞凿空,横贯东西,丝绸古道,广博瞻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上天!让我再一次穿越时空穿越历史,细细品茗这一段美妙的落日余晖吧!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18)

供游客乘骑的骆驼,此刻收工回到圈舍休息,长长的睫毛,灵动的眼睛,萌萌的表情,不仅可爱至极而且对人非常忠诚,正是因为它们的付出,人类逾越沙漠才成为可能。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19)

金红的晚霞背景下,众人的欢呼中!貌似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运载火箭冉冉升空?自1999年11月20日,“神舟”号试验飞船从这里发射升空起,它就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幕布。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20)

据说“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都是相继从酒泉基地成功发射。可以说,它不仅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也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与古老神话完美地缔造结合在一起!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21)

旌旗蔽日,雄兵百万,马踏祁连,大破匈奴。少年英雄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英姿早已不在,只剩当年戍边将士日夜巡护的城墙敌楼,只剩夕阳下的雄关坚城犹在,只剩秦时明月与汉时关旗对望,只剩荒漠中的蒿草孤坟和渐逝的驼队唱晚......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22)

关楼前的沙地,驼队长亭的剪影,让我想起了儿时灯影下手型变化成影的游戏,一眼望去,还真有点像沙场秋点兵的模样。这样忘时忘情率性地游览,几乎忘了嘉峪关的前世今生。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23)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似乎来此只是用这些大漠元素,尽兴地做一场有趣的光影游戏。利用角度的变化和光线的遮掩变幻出或白或蓝或金或紫、或艳丽或纯净的天空,让古老的城关时而雄浑、时而秀丽,时而辉煌、时而苍凉......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背景(万里长城第一隘)(24)

夕阳洒下的金色余晖与天空另一端的皎皎明月能形成强烈的对比。也不知是因为有了这金红黛蓝的天空,才让关楼在背光的画面中重拾起不敢直视的瑰丽,刻下那棱角分明的剪影城墙;抑或是城楼的雕梁画栋被岁月和风沙剥去了朱红的外衣,使如血的残阳为这份正在消逝的苍凉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华装。如果说夕阳的斜照令迷醉的天空更为绚烂,那么血色余晖则更让古老的城墙彰显沧桑,这似乎是天然的绝配,相互映衬着,也相互钦佩着。风沙中屹立的坚城古堡在金黄的霞光中看到了往昔辉煌壮丽的自我,看到了朝夕罔替、日月流转的重生,大漠上空缓缓落下的夕阳在古老的城垣上读懂了跨越千年的坚持,读懂了无悔无怨的苦守,祁连山亘古不化的皑皑白雪闪烁着历史老人晶莹的泪光。别了!嘉峪关!历史的隐痛,现实的欣慰,永远的辉煌!

本文由无巍不至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