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接受蒋介石的邀请,乘坐美国军机从延安飞往重。面对他的,将是一场危机重重、前途未卜的谈判.

蒋介石提出了什么条件的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什么条件)(1)

就在毛泽东已经登上飞机,即将飞往重庆之时。最后一个爬上飞机的美国特使赫尔利,突然抓住机门框,头往后一仰,发出一声尖利的怪叫:“哎~咿~呀!”这声毫无来由的、诡异的怪叫,让原本就十分沉闷的空气变得更加凝重,在场所有送行人员都开始为毛泽东的安全担忧了起来。

一、

蒋介石提出了什么条件的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什么条件)(2)

1945年8月14日,持续8年的抗日战争即将结束。一封电报突然从重庆发往延安,而这封电报的主人正是名望“如日中天”的蒋委员长:

“万急。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读,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在同一天,蒋介石还以电台广播的形式,将这封电报公之于天下。很显然,他就是想占据舆论的制高点。众所周知,蒋介石一生阴险狡诈、杀人如割草。毛泽东去往重庆,自然是凶多吉少。因此,蒋介石就想以此方式,将要不要和谈、要不要和平的问题摆在共产党面前。

而蒋介石的策略,果然奏效,毕竟抗战刚结束,人心思定,大家都不想打内战。因此8月16日的《大公报》发表社论:

“蒋主席既掬诚相邀,期共商讨,毛先生自然也应该不吝一行,以定国是……忠贞爱国的中国人,都在翘待毛先生的惠然肯来。”

就在我党考虑是否让毛泽东前往重庆之时,蒋介石又“急切”地发来两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共商国是”。不仅如此,蒋介石还将这些电文刊登在国民党《中央日报》国内要闻版上,然后让重庆广播电台推波助澜,就此国内外无不知晓。

毛泽东清楚地意识到,蒋介石根本就没有想要和谈的意思。但如果拒绝蒋介石的邀请,这个老反动派就会将“内战发起者”的帽子扣在我们头上。在舆论的战场上,蒋介石就占得先机了。

蒋介石提出了什么条件的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什么条件)(3)

就在这时,美苏两个大国也发来电报。其中苏联的斯大林两次致电毛泽东,声称:“中国不能再打内战,要打内战,就可能把民族引向危险地步。”

毛泽东看了斯大林的电报,感到非常愤怒,他对秘书兼翻译师哲说:“我就不信,人民为了翻身搞斗争,民族就会灭亡”

国际国内的舆论环境表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是势在必行了。不仅如此,毛泽东还认为,自己去往重庆是相当有利的,因为蒋介石吃定了自己不敢来,因此肯定不会做准备。我们反而可以利用这一点,反将蒋介石一军。就如毛泽东所说:

“我们就来个假戏真做,让全国人民当关中,看出真假,分辨是非,这场戏就有教育意义了。”

毛泽东还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表示:

“去,可以争取主动权,要充分估计到蒋介石逼我城下之盟的可能,但签字之手在我。必须做一定让步……如果还不行,那么城下就不盟,准备坐班房。”

可以说在去往重庆之前,毛泽东已经做好了被蒋介石扣押甚至杀害的准备。毛泽东后来回忆:“如果蒋介石把我关了或者杀头,那就让刘少奇来代替我”。

毛泽东有着弥天之勇,但是中央也同样为他的安全做了一番筹谋。在如何去重庆,延安方面使了一个小小的谋略。

当时,美军中国战区司令魏德迈将军致电延安,希望调解国共关系。毛泽东于5日复电:

“欢迎赫尔利大使来延面叙,鄙人及周恩来将军可以偕赫尔利大使同机飞渝,以应蒋委员长之约,以期早日协商一切大计。”

蒋介石最惧怕美国人,若让赫尔利大使一同前往重庆,他绝不敢贸然谋害毛主席。电报发过去后,美方又会如何回应呢?

二、

蒋介石提出了什么条件的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什么条件)(4)

赫尔利曾经是胡佛总统时期的陆军部长,出任罗斯福总统特使之后,他便成为美国驻华大使。1944年,赫尔利曾飞临延安访问。然而其粗鲁和轻浮,给毛泽东等党和军队领导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当时,赫尔利的专机在没打任何招呼的情况下,在延安的机场降落时,好在周恩来当时正好在那片空地上。当他得知走下飞机的那个白人是赫尔利时,立即招来一个连的步兵作为临时仪仗队。61岁的赫尔利也不客气,昂首挺胸地接受步兵连的检阅,他一边高声怪叫,“像一个得意洋洋的小伙子那样高叫印第安人的战斗口号。”这一情景令急忙赶来欢迎他的共产党领导人”瞠目结舌。

在延安,赫尔利和毛泽东举行了四次谈判,最后形成了中国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协议》,即《五条协定草案》,美国人和中共代表分别签了字。

带着美国式的天真,赫尔利欢天喜地地回到重庆,以为自己成为了调解国共关系的“英雄”。谁知蒋介石一看协议,却并不买账,他断言:接受这个协议就等于把整个江山送给共产党。于是,经过毛泽东和赫尔利签订的协议书成了一张废纸。

这一次调解失败,让赫尔利感到十分挫败。早在第一次延安之行时,赫尔利就曾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并且以美国国格担保毛泽东的人身安全,但却没有得到毛泽东应允。这一次,毛泽东却亲自致电赫尔利,希望他能陪同自己一起去往重庆。

爱出风头的赫尔利接到电报后非常高兴,他十分乐于在国共争端中充当一个明星,于是兴冲冲地向蒋介石通报。蒋介石自然不好意思让赫尔利一个人去,于是便让张治中陪同他一起去延安。

蒋介石提出了什么条件的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什么条件)(5)

就在赫尔利即将奔赴延安之时,毛泽东又想出了一条妙计。当时,美军观察组的飞机要从延安飞往太行山区的黎城县。中央紧急决定,让刘伯承、邓小平、林彪、陈毅、陈赓、薄一波等二十几个将领乘美国运输机返回各自的解放区。

美国飞行员不知这批乘员的底细,于是欣然从命。就这样,这些身经百战、足智多谋的指挥员们顺利返回各自的防区,准备迎接国民党可能到来的摩擦。毛泽东曾说:

“我在重庆期间,前方和后方都必须积极活动,对蒋介石的一切阴谋都要予以揭露,对蒋介石的一切挑衅行为都必须迎头痛击,有机会就吃掉它,能消灭多少就消灭多少。我军胜利越大,农民群众活动越积极,我的处境就越有保障、越安全。须知蒋委员长只知拳头,不识礼让。”

毛泽东要让蒋介石明白,共产党是一个强大的进步力量。即使毛泽东在重庆,一样能够击败国民党。而这也能让蒋介石知难而退。

这名美军飞行员或许万万也没想到,他的这次飞行将改变未来中国的格局。

1945年8月27日,赫尔利、张治中乘美军专机到达延安,并在这里住了一晚。1945年8月28日中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人登上了赫尔利的飞机。临行前,毛泽东换上了一件灰蓝色的中山装,戴上周恩来亲自为他挑选的一顶盔式礼帽,这将是毛泽东第一次乘坐飞机。

进入机舱前,毛泽东“握住那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举起,举起,然后用力一挥,停在空中……”

机场上的气氛十分凝重,所有人都为毛主席的安危感到担心。就在此时,大家却突然听到一声尖利的怪叫,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而发出这声怪叫的肇事者不是别人,正是美国大使赫尔利。

61岁、须发花白的赫尔利抓着机舱门框向后一仰,然而高叫道:“哎~咿~呀!”

送行人员不知道赫尔利究竟在干嘛,都紧张了起来。美国的态度在重庆谈判中非常必要,赫尔利的古怪行为到底是不是意有所指呢?于是同志们纷纷质问美军联络组组长包瑞德上校:“赫尔利的表演是什么意思?”

包瑞德回答:“赫尔利是牧羊娃出身,这可能是他早已养成的在欢快时的一种得意表现吧!”

很显然赫尔利认为自己即将完成一项重大历史使命,因此得意忘形了。而他的表演非但没有起到调解气氛的效果,反而让大家非常反感。到了后来,毛泽东更是称赫尔利为“小丑”。

三、

蒋介石提出了什么条件的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什么条件)(6)

毛泽东飞到重庆后,蒋介石却慌了神,毕竟他对于毛泽东的到来根本没有任何准备。但是最终,他还是强装镇定,和毛泽东见了面。此时的毛泽东和蒋介石已经20年没有见面了,上一次见面还是1926年的广州。那时的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家统帅,而毛则是以国民党员的身份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但是一年后,两人却分道扬镳了。

对于这次谈判,蒋介石没有一丝一毫的诚意。但据胡乔木回忆,在重庆,蒋介石和毛泽东会面有11次之多。大多是公开场合,但两人的几次重要会谈都是秘密的。在谈判中,蒋介石最心心念念的,莫过于解放区和强大的人民军队。

蒋介石表示,他不可能承认解放军,在共产党做到军令政令统一后,各县的行政人员经中央考核后酌情留任,省一级人员乃至于省主席可以考虑邀请中共人士担任。如果共产党员想参加政府,可以增加国民大会的代表名额。

对于毛泽东本人,蒋介石考虑将他任命为新疆省的主席。在他看来,新疆是边陲省份,这样对毛泽东来说等同于流放。只是不知道当毛泽东听说蒋介石准备让他出任一个偏远区域的“主席”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至于军队,蒋介石最为重视。蒋介石在本质上是个军阀,他所看重的唯有军队。就如学者邓野所言,民国时期的逻辑就是政治以武力为依据,解决了武力就等于解决了政治。因此,蒋介石的基本策略就是:

“政治和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

对于人民军队,蒋介石的底线是保留12个师,与毛泽东所要求的48个师相差甚远。

毛主席曾多次强调,枪杆子里出政权。若服从蒋介石的指令,交出军队,我们所面临的必然是“清党”和屠杀。因此,军队万万不能交,解放区的废除也万万不能商量。

蒋介石提出了什么条件的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什么条件)(7)

在谈判之中,毛泽东在军队整编和解放区存废方面毫不让步,与蒋介石据理力争、针锋相对。我们提出:

1.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物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各党派参加政府,重选国民大会;

2.由中共推荐山西、山东、河北、热河、察哈尔五省主席、委员,及绥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广东六省副主席,北平、天津、青岛、上海四特别市副师长。

3.公平合理地整编全国军队,分期实施;解放区部队编成16军48个师,驻地集中于淮河流域及陇海路以北地区。

中国共产党所提的谈判条件,让蒋介石恶由胆生。在当时的日记里,蒋介石写道:

“余以极诚对彼,而彼竟利用余精诚之言,反要求华北五省主席与北平行营主任皆要委任其人,并要编组其共军四十八万人,以为余所提之十二师之三倍,最后将欲廿四师为其基准数乎?”

就在国共两党谈判陷入僵局之时,赫尔利终于急了。因为他刚刚受到了美国的消息,要求他回国述职。他一定要在归国之前,将国共调停的问题处理好。他迫切地想拿到一份国共双方的书面协议。哪怕是纸上和平,也好向杜鲁门交差了。

赫尔利对毛泽东说:"中共要想实现和平,就必须要交出军队和解放区,以及解放区的人。否则谈判就会破裂,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不会承认你们的合法性。"

面对美国人的威胁,毛泽东却完全不吃他那一套,解放区有1亿多人,我们有120万党员,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怎么可能说消失就消失?

在毛泽东那里,赫尔利一无所获,最终只好两手空空地回到了美国,从此再也没有踏上中国的国土。

由于毛泽东的不让步,最终让蒋介石恶由胆生,产生了扣押毛泽东的想法。随着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逐步开放存放在该院的《蒋介石日记》手稿本,一些蒋介石不为人知的想法也公之于众。

在1945年9月29日的日记中,蒋介石恶狠狠地列出共产党的11条罪状,并决心要扣押和审判毛泽东。他说:

“如此罪大恶极之祸首,尤不自后悔,而反要求编组一百二十万军队,割据陇海路以北七省市之地区,皆为其势力范围所有,政府一再劝导退让,总不能餍其无穷之欲壑,如不加审治……?”

近代史研究专家杨天石看到这则日记,感到非常震惊,他说:“以前从没有任何文献流露出蒋介石想趁重亲谈判,扣押甚至审判毛泽东。”

毛泽东深陷敌营,蒋介石又身怀利器,毛泽东的安全一度受到严重的威胁。但事实上,扣押毛泽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蒋介石提出了什么条件的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什么条件)(8)

首先,美苏两大强国肯定不同意。毛泽东飞往重庆前,赫尔利曾以美国的国格担保毛泽东安全。一旦蒋介石扣押毛泽东,美国必然会兴师问罪。此时的国统区,早已民生凋敝,国库已然空虚。美援对于蒋介石,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苏联也为毛泽东的安全做出了担保。因此,蒋介石要扣押毛泽东,必须要承担两个大国的怒火。

其次,蒋介石邀请毛泽东来渝是为了共商国是。如果将这场谈判办成了“鸿门宴”,蒋介石的形象和信用必将大受影响。

不过即便如此,蒋介石还是觉得很值得,必须要做。但就在蒋介石决定大干一场的时候,在10月6日,他又在日记里写道:

“对共问题,郑重考虑,不敢稍有孟浪。总不能使内外有所借口,或因此再起纷扰,最后唯有天命是从也。”

杨天石教授认为,蒋介石之所以不扣押毛泽东,除了顾及国际影响之外,还有对于自己军队的自信。抗战刚结束,蒋介石的声望和地位到达顶峰,他不相信毛泽东可以成事。他曾经说过,我有400万军队,我想怎样就怎样!”

他在日记里曾经写道:“我料定毛这个人不能成事,他终究不可能逃出我的“一捂””。这里的所谓一捂,自然指的是战争。他自信满满,即使毛泽东回了延安,也终究逃不出他的手掌心。

而与此同时,负责保卫毛泽东安全的周恩来也嗅到了弥漫在重庆上空的火药味。前文也提到,早在9月22日,赫尔利就已经归国述职了。赫尔利突然离去,难免会让周恩来对之前的承诺是否继续有效产生担心。

而在9月27日,蒋介石又携宋美龄前往西昌静养,一住就是几天。他幕后遥控张治中,自己不再出面。蒋介石的离去,让毛泽东失去了相应的谈判对手。首脑谈判的终结态势,让“耽搁的日子已经相当久”的毛泽东将返回延安事宜提上了日程,强调“有即回延安的必要”。看到谈判迟迟没有结果,国民党方面也只得同意。

在毛泽东回延安之前,双方将历次谈判记录整理成一个书面文件《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史称《双十协定》。

10月8日,张治中为毛泽东举办了欢送晚会,会上张治中和毛泽东都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张治中甚至还乐观对大家说:“谈判的成功已经有了百分之七十的希望,而且这剩余的百分之三十的距离,我们相信也会有方法使它逐渐接近,终于得到圆满的解决。”

10月11日晨8点,蒋介石约毛泽东共进早餐。餐后,蒋介石用非常坚决的口吻向毛泽东强调:“所谓解放区问题,政府决不能再有所迁就,否则不能成为国家。”毛泽东则回答此事留周恩来和王若飞在重庆继续商谈。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一道别,成为他们的永别。

蒋介石提出了什么条件的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什么条件)(9)

就这样,毛泽东有惊无险地回到了延安。回到延安后,毛泽东感叹道:“纸上的东西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他非常清楚,蒋介石最终一定会撕毁停战协定,然后将中国拖入内战的深渊。

决定胜负的,永远是人心,而不是武力的强大。正是因为秉持正义,毛泽东才敢于独闯龙潭虎穴,只消挥一挥手就能扭转乾坤;而蒋介石不得人心,却只能为是否拘禁毛泽东而苦恼。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果然撕毁了停战协定,向各个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内战全面爆发。蒋介石一生中有无数的错误判断,但低估毛泽东和他麾下的中国共产党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判。仅用3年时间,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便摧毁了400万国民党军,解放了除台湾以外所有的国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