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欢迎关注槐序,和我一起梦回前朝

有没有李白这首诗(李白这首诗或被)(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出自李白的《静夜思》

或许李白也没想到,自己这首《静夜思》会在千年之后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其中“床前明月光”之一句,有专家说这里的床指的是“井口的围栏”,后来连《中国诗词大会》对“床”的解释也都改了,当时的考题为: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

A、窗户 B、卧具 C、井栏

有没有李白这首诗(李白这首诗或被)(2)

节目中很多选手都选择了A或B,但诗词大会给出的正确答案却是C,甚至牵连着马未都也被批评了,一向嘴欠的怼他说:不好好卖古董,却偏要附庸风雅。

原因是,这首小学生都会背的《静夜思》,马未都把“床”解释成了“胡床”,而不是“井栏”。

由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言之凿凿,以至于后来很多人形成了一种共识,尤其是自媒体人。

可这种解释一定就是正确的吗?

要揭开这个谜底,我们需要一起回一趟唐朝,或者也可以穿越一下宋代。

有没有李白这首诗(李白这首诗或被)(3)

天宝十载,即公元751年,有一位叫钱起的大诗人在参加省试的时候,写了一首《省试湘灵鼓瑟》,全文引用并拼凑了屈原的楚辞,我们不妨来看一下: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诗让钱起声名大噪,一举夺魁,尤其最后两句甚妙,以至于后来秦观、滕子京原封不动地挪用过,以此来致敬钱起。包括大文豪苏轼,也在《江城子·江景》中有: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他们都是诗坛巨匠,不可能没读过屈原的楚辞,更不会不知道“湘灵鼓瑟、白发湘君”之典故最早的诗歌记载是《远游》和《九歌》。

但是后人纷纷致敬钱起,创作注解中每每提起钱起的这首诗。

这种文化现象实在是让人费解的……

有没有李白这首诗(李白这首诗或被)(4)

现在我们再来看李白《静夜思》中关于“床”的解释,专家说这里的“床”应为井口的围栏,并例举了《长干行》中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长干行》中的“床”的确是作“井栏”解,可并不意味着所有古诗中的“床”都作“井栏”解,比如蔡确经典的《夏日登车盖亭》: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或者李商隐的《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这里的“床”作“井栏”解,就很离谱。

那为什么《静夜思》中的“床”一定作“井栏”解呢?而且从商朝开始,我们就有床了呀!

有没有李白这首诗(李白这首诗或被)(5)

我们再看这首诗的意境:

如果是坐在井边赏月,说明这是一种较长时间的活动,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喝点小酒,的确很有情调。

可是,“疑是地上霜”这句中的“疑”字是有“猛然之感”的,比如《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种景象初看才会被惊艳到,就像我们看大海,久了就不会心潮澎湃了。

除非有人觉得,这是李白半夜起来放尿,看到井前月光洒满一地,像秋霜一样,然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念故乡……

不然但凡是身在室外,与这个“疑”所蕴含的意境就是相悖的。

有没有李白这首诗(李白这首诗或被)(6)

而把“床”解释为床,这一串动作就比较流畅了,夜半梦醒,惺忪之际,屋内被月光照得通亮,诗人站起身,或打开窗或推开门走出去,瞬间就看到了像秋霜一样皎洁的月光铺满一地,然后诗人把目光投向苍穹,因月而思人,于是开始低下头怀念故乡,并铺开笔墨纸砚,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

这种解释,不会比大半夜在室外傻站着更美吗?

所以我认为,马未都把“床”解作胡床(交床、交椅、绳床)更为合理。也有人认为,“床”的通假字为“窗”,但这个解释就有点牵强附会了。

综上所述,不是专家说的就一定是真理,他们还说要把朱自清的《背影》从课本里剔除呢,因为朱自清的父亲违反了交规,有碍观瞻。

他们甚至已经把杜牧的诗改得一塌糊涂了: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一骑(qí)红尘妃子笑……

有没有李白这首诗(李白这首诗或被)(7)

文化需要有辩驳精神,可以求同存异,就是不能言之凿凿,除非有过硬的证据。

类似于“古诗歌”这种争议性非常大的“无头公案”,符合其意境、韵律和美感是非常重要的事。

虽然“背井离乡”是有怀乡之意的,但“井前明月光”只能是一种说法,不能成为一种定论,包括把“床”解释为“胡床”亦是如此。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