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位朋友谈起了期终考试阅卷问题。他们学校的试卷是统一密封后一起批阅的,这也是为了尽量减少在阅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因为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估要依据这次考试的成绩。

朋友批阅的是一个造句题,“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练习写话。”原题是《索溪峪的“野”》中描写山的一段话:“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响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这句话通过对比的形式,形象地表述了索溪峪的山磅礴的美,读后让人身临其境。试题编写者也是想通过体会优美的语言,让学生学会这种形象表达的方法,因此在“不是”“也不是”“而是”下面加上了点,让学生用这三个词写句子。可是朋友在批阅时却发现许多学生这道题的答案竟然出奇地一致:“这支钢笔不是我的,不是小红的,而是小明的。”这个句子层次分明,语义清晰,只是与原句相比,语言干巴巴的。因为用了相关的词语,没有语病,不能说是错误的。

让教育不再肤浅功利(教学切莫如此功利)(1)

一位资深教师道出其中的“奥秘”。原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已经对这类试题进行了专门训练。教师也明白这类题的教学目的,可是为了在考试中做到万无一失,就要求学生用统一的答案,并背诵下来。这种造句题又不是习作,阅卷人因此不能判雷同卷。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有的教师就选一些比较短的句子。长句子自然可以表达得形象一些,一些优美的词语运用自然可以使句子生动形象,可是句子长了,学生就很容易写错字,而考试时写错字是要扣分的。本是创造性很强的造句,在这么一番折腾下却变成了机械的记忆!

这位教师还说,他曾经批过一次二年级的造句试题,用“舒服”造句,几百份卷子,有六七成的学生写了“冬天,被窝里很舒服”。他还说,新课标强调积累,试卷上积累词语的题就多了起来,这种题,原意在于引导多读书,注意积累,可是许多老师便想出了对付考试的办法,先把各种练习题中积累词语的类别找出来,然后每类选出三至五个不容易写错的成语让学生抄写到笔记本上,背诵、默写,确保不出现一点儿差错。许多老师不是不明白教学的目的,说到底还是功利心在作怪罢了。

让教育不再肤浅功利(教学切莫如此功利)(2)

听完,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种备考的教学方法,的确能够考出高的分数,能够给老师换来许多荣誉,但这种方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却是不利的。第一,禁锢了学生创造的思维。孩子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捡起一块小石子,他们会以为是皇冠上坠落的钻石;听到小鸟的叫声,他们便会为小鸟在唱什么歌而争论不休。他们天生的这种创造性表达的欲望如果在教学中受到压抑,得不以强化,就会逐渐消失。第二,不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语言是丰富的,可是这种僵化的教学方法,学生感受不到语言的丰富性,体会不到语言所具有的魅力。第三,这种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最终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让教育不再肤浅功利(教学切莫如此功利)(3)

其实,这类题我们完全可以有另一种教学的方法。造句,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写,比一比谁的句子写得最形象、最生动,错了字不要紧,改过来就是了。词语积累题,让孩子多读书,自己搜集,自己感悟与归类,可能归类时会出错,但只有经历了错误才能更好地领悟词语的真正含义。可能教师因此要麻烦一些,但是相信长时间按这种方法教学,孩子的语文水平将会另有一番天地,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