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对泸州人评价(在四川语境的体系下)(1)

我们四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省份,四川话虽然属于方言类,但是又跟普通话比较接近,比起粤语、闽南语,吴侬软语等等地方方言,我们大概说慢点大体普通话地区的人能听懂一大半,但是前面说的那些方言,就算人家放慢语速依然抠脑壳听不大懂。

当然如果纯粹用土话方言交流呢?四川内部基本各个城市能交流,少部分音调和土语上面有差异,以前难度大一点,今天被普通话洗礼了的年轻一辈,虽然方言音在,但是谈吐思维好多人都是普通话思维了。所以,四川人的那些口头禅般的土语,个人觉得使用频率会比较低。只有几个城市,要么它本来的语言声调就特别强势,比如泸州的叙永,还有乐山,这两处。成都和划出川的重庆,因为经济发达,以及强大的本土文化自信,保留更多的土语交流思维,其他城市恐怕就没那么明显。

四川人对泸州人评价(在四川语境的体系下)(2)

你看以前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描写四川人的角色,为了让读者地域识别明显,比如这个人会有“龟儿子”、“仙人板板”、“格老子”等口头语又叫口头禅,但是说实话,今天沽酒客接触的很多四川人,当然泸州人居多,这样带节奏的习惯口头语基本少了。

口头禅,口头禅最初是宗教用语,本意指未经心灵证悟就把一些现成的经言和公案挂在嘴边,装作很得道的样子。演变至今,口头禅已经完全成了个人习惯用语的意思,仿佛未经大脑就已脱口而出。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口头禅其实也不是完全不“用心”的,它背后隐含着一些心理活动和心理作用。

四川人对泸州人评价(在四川语境的体系下)(3)

口头禅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特征,就是自己的习惯,另一类就是地方的习惯。比如之前一些小品用山东方言爱用“伙计”一般。

泸州的口头禅里,还分地域。比如我们听到有人说“鸭儿呐或者叶儿呐(模仿语音)”之类就会知道是合江县的人,而喜欢说“天啊天(发音梯呃梯)”就会知道是叙永县的人,而“你家妈或者我家妈”就是古蔺县的。当然今天也不一定绝对了。但是很具备特征性。

四川人对泸州人评价(在四川语境的体系下)(4)

另外关于“老子”或者“格老子”基本全川通用,有人说四川人太爱占人便宜,自称老子,要当他人父亲。这倒是天大的误会。除非骂人那种以外。四川人的“老子”或者“格老子”其实跟外国人说“我的上帝”和“老天啊”有差不多的意思。

当然今天我觉得不管四川还是泸州人说这个的都比较少了,大家好像也刻意去回避,毕竟没有恶意却容易产生歧义。

第二个就是我们爱把一些工具和物品当成口头禅。比如‘铲铲’、锤子、球、毛线等等。据说重庆人还爱说麻花和牙刷之类。

四川人对泸州人评价(在四川语境的体系下)(5)

还有一些感叹词如:儿豁和哦豁!

这个‘儿豁’的用法也多种多样,有肯定的,有否定的,有疑问的,也有赌咒发誓的。

这就是你儿豁跟我儿豁是有区别的。而哦豁,有这个事情没办好之类的,或者表示惋惜和无奈,据说哦豁不止四川人在用。

还有一个口头禅喜欢谈“日”,当然语调很多种,而且还可以加字,这里就不加给大家看了。有人说这个像是说靠和草等。其实我经常这样跟大家解释,四川阴天多,不容易见到太阳,所以爱呼唤这个太阳,你应该相信撒。

四川人对泸州人评价(在四川语境的体系下)(6)

最后还有一种口头禅,就是“你晓得不嘛?”这句话泸州老城区的特别爱,一些八零后也是,比如跟人聊天,总爱说,你晓得不嘛,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或者说完一个事情也补一句,晓得不嘛?

这倒是并非要你晓得或者问你知道不,反正就是习惯用语。

口头禅这样的习惯,地方的影响依然是存在的,当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差别,如果你觉得还有哪些习惯的用语,可以来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