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各州市高原特色产业产值(多项全国第一)(1)

8月17日上午,“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

重点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场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各州市高原特色产业产值(多项全国第一)(2)

刘桐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为贯彻落实

对云南提出的目标要求

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

产业转型发展之路

云南各州市高原特色产业产值(多项全国第一)(3)

云南省重点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介绍

十年来

云南全省经济发展

在总量和速度上实现了跃升

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

1万亿元、2万亿元新台阶

正在迈向3万亿元大关

在全国的排位前进了6位

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全国前列

年均增速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

发展方式从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

从总量扩大向量质齐升转变

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146.7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70.17亿元,是2012年的2.33倍;第二产业增加值9589.37亿元,是2012年的2.16倍;第三产业增加值13687.22亿元,是2012年的3.23倍,三次产业占比由2012年的16.0∶42.9∶41.1调整到2021年的14.3∶35.3∶5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以改革方向找准问题、以改革思维理清思路,以改革办法破解难题,深度谋划产业发展蓝图,加强规划和政策引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行业、分领域制定配套政策,系统部署重点举措,加快推动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新动能培育,全省产业发展水平取得积极成效。

工业体系不断完善孕育新发展,烟草、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信创、石化等产业从无到有,移动终端、平板电脑、柔性显示器、机器人等产品实现“云南造”,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34.9%、32.7%,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6.1和23.9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发展加快。

云南各州市高原特色产业产值(多项全国第一)(4)

曲靖市富源县工业园区,云南富源今飞轮毂制造有限公司利用云铝泽鑫铝业电解的铝液,生产汽车轮毂 陈永强 摄

服务业撑起全省经济总量半壁江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数字医疗服务、商业健康保险等新业态新模式迸发涌现。

绿色发展底色鲜明

农业绿色生态转型加快,2021年,全省新增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1528个,有机产品有效证书数1781张,居全国第二,有机产品获证组织1269个,全国第一,云品已成为绿色、生态、健康的代名词。

绿色能源成为第一大产业,全省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85%,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45个百分点,绿色电力发电量占比近9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0个百分点,清洁能源市场化交易电力占比9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42.5%。绿色能源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批绿色铝、光伏头部企业项目先后落地云南,建成和在建、拟建绿色铝产能达826万吨,建成达产后每年可为全国减少碳排放近1亿吨,单晶硅棒、片建成产能均达约100GW,约占全国产能的1/5,产业链不断向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中国绿色铝谷、光伏之都初步建成。

云南各州市高原特色产业产值(多项全国第一)(5)

资料图 光伏发电 陈欣波 摄

十年来,全省节能降碳成效显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不断下降,能耗强度累计下降37.6%,碳排放强度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云南以年均2.8%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8.5%的GDP经济增长。

创新发展步伐加快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抓改革、促服务、破障碍、出新招,组织实施“揭榜制”“军令状制”科技项目,开展科技经费“包干制”试点,综合运用风险补偿、创业投资引导、创新券等方式助力创新创业,优化创新生态,加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大批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人才团队入滇落地,全省科技创新实力持续增强,对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有力支撑。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在全国排名上升5位,研发投入强度由2012年的0.67%提升到2020年的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551家发展到2021年的2055家,年均增长15.8%,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年均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9.6%。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重点实验室115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4个。

十年间,全省累计突破重大关键技术1000余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1000余个,创新成果日益丰硕,国产首个、全球第2个十三价肺炎疫苗和二价脊灰减毒疫苗等获批上市,疫苗企业批签发量居全国第1位;三七、灯盏花种子种苗标准和中药材标准通过国际认证;世界首创水力式升船机建成使用;烟草柔性制丝设备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全国最大铂族金属再生利用基地。

数字化智能化加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大力推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应用导向,不断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2021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39.68亿元,增速22.8%。

农业数字化取得积极进展,建成云南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114个县列入全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建成20个数字化绿色农产品物联网示范基地和省农业基地信息服务系统,搭建农业农村大数据基础平台,实现“市场主体身份化,企业产品标准化,产地环境标识化,全程管理数字化”。2021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358.24亿元,同比增长26.24%,全国排名第9位。

工业数字化成效显现,建成云南省工业互联网公共基础平台和钢铁、烟草2个重点行业应用平台,组织实施28个省级工业互联网“三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20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49户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110户企业通过评定获得证书,全国排名19位。云南神火铝业打造5G智慧工厂,荣获国家第三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全国总决赛的一等奖,云天化智能配肥工厂获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称号。全省制造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40.8%。

服务业数字化广泛开展,智慧旅游加快发展,线上线下文化和旅游市场加速融合,数字商贸不断深化,2021年全省网络零售销售额1323亿元,同比增长19.4%,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智慧物流持续推进、数字金融成效初显,数字化智能化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

云南各州市高原特色产业产值(多项全国第一)(6)

丽江古城综合管理指挥中心 丽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产业开放发展开创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加快推进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加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滇中新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省级产业园区等各类开放平台建设,联动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对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重点产业招商为主线、以重大项目引进为突破,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大承接产业转移,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产业开放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全省省外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6.3%,累计突破7万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24.8亿美元,入滇世界500强累计达134家,引资规模快速增长、引资结构持续优化、引资质量显著提升,外来投资领域日益拓宽,招商项目逐步从传统领域向先进制造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健康服务业、生物医药及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拓展,2021年全省引进外来投资总量较2012年增长4倍,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云南大通道大物流建设步伐加快,云南与周边国家产业合作不断深化,出口导向型产业不断发展,云南对外贸易朋友圈不断发展壮大,贸易对象拓展至约200个国家与地区,全省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210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486.6亿美元,年均增长9.8%。

云南各州市高原特色产业产值(多项全国第一)(7)

承载货物运输的红河公路大桥口岸 河口县委宣传部供图

云南省工业领域重点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作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

云南全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

以重点新兴产业为导向

持续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