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方法特点题答题思路(论证的三大部分)(1)

这是我的第 164 天分享

全文共约 3000 字,阅读完共需约 8 分钟

当我们在使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批判”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找到他的论证。

今天,我就来和你分享一下,关于“论证”的核心三部分:论题、结论以及理由(论据)。

论题就是我们主要探讨的话题。比如“二十年后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应不应该努力学习?”等等。

结论就是作者或者演讲者想让我们接受的信息。比如“我们应该早睡早起”、“熬夜对身体不好”等等。

理由(论据)横跨“论题”与“结论”两个“岛屿”。如果你想让别人信服你的观点,那么你就要做到“有理有据”,所以理由是结论的展开与维系。如果我们把结论比作月亮,那么理由就是围绕着月亮的众多星星。

01

论证的第一部分:论题

当我们在讨论某个问题时,这个“议论的话题”就是“论题”。论题就是论证的“引子”。如果你想对某人的说法进行回应,那么你首先得知道他在说啥。

论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描述性论题”,另一种是“规定性论题”,也叫“价值取向类论题”。

1. “描述性论题”

描述性论题倾向于描述事实类,描述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算。它的关键词是“是不是”、“是什么”。

像下面这几个论题,都属于“描述性论题”。

① 十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海洋吗?

② 品德好的人都有哪些特点?

③ 二十年后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描述性论题”对应的回答(结论)也很简单。往往只需要回答“是不是”,或者“具体是什么”即可。比如,“这里曾经是/不是一片海洋”、“品德好的人一般谦逊待人,乐于分享......”

2. “规定性论题”

看到“规定性论题”这几个字,你先别感到陌生。它其实就是关于我们的价值取向相关的论题,因此我也叫它“价值取向类论题”。它主要是价值观判断相关的问题,比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及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像下面这几个论题,就属于“规定性论题”。(你仔细看一下,这和“描述性论题”的区别在哪里?)

① 我们应不应该多读书?

② 如果犯了错误,我们是不是需要道歉承担责任?

3. 混合型论题

如果“描述性论题”里面包含了一些价值取向类的词汇,那么它就演变成了“混合型”的“描述性论题”。

比如下面这个问题:

早起的人都有哪些特点?

这个问题看上去是在问我们“是什么”,属于“描述性论题”。但是如果你仔细看这句话,你会发现,“早起”这个词含义比较模糊。怎么样算“早起呢?”

在六点之前起床?还是七点之前?八点之前?是在“北京时间”七点起床算早起,还是在“当地时间”七点起床就算早起呢?

这些问题都不确定,因为每个人对于“早起”的定义都不同。因此,这类问题不是单纯的“描述性论题”,而是“混合型论题”。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描述性论题”其实都属于“混合型论题”。

【刻意练习】

现在,给自己两分钟的时间,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描述性论题”,一个“规定性论题”,还有一个“混合型论题”呢?

论证方法特点题答题思路(论证的三大部分)(2)

02

论证的第二部分:结论

别人的结论就是它试图传递给你的信息,目的在于影响你的观念或行为。如果你没有找准对方的结论,你可能就会曲解别人的意图,最后可能就会闹笑话。

我举一个比较夸张的例子。

假设有个人的结论是:“我们应该早睡早起”。结果你曲解了他的意思,理解成了“我们不应该早睡早起”。

于是你就非常愤怒,告诉对方,我们应该早睡早起啊,你为什么说不应该呢?于是,大家的眼睛都盯着你:“他明明说的是我们应该早睡早起,你在听的啥?”。最后你发现,“小丑竟然是自己”。

如果你想和别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碰撞。精准找到对方的结论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必须要做到的。如果你能精准理解对方,没准你就是对方的"soulmate"。

论证方法特点题答题思路(论证的三大部分)(3)

那么怎么找结论,才更准确呢?

线索一:问问论题是什么。

结论和论题其实是紧密相连的。如果你发现你的结论里的关键词与论题相差太大,那你就要重新检查一下你找的论题和结论了。

我给你举个例子。假设论题是:“我们应不应该早睡早起?”,理想的结论要么是“应该早睡早起”,要么就是不应该,结果你找到的结论是:“我们要和父母处理好关系”。这就答非所问了。

线索二:关于结论的指示标志

如果你发现有以下标志词,你就要注意了,这很可能就是作者在向你传达的结论信息。

常见的与“结论”有关的标志词有:因此、所以、由此可知、由此可得、问题的实质是......

另外,如果某些内容被加粗,你最好也留心一下,这些也是重点内容。

因此,不论你阅读的是文科类、工科类还是理科类资料,只要遇上这些关键词,你最好用一个符号标注一下,因为它很有可能就是作者想展示的结论。

线索三:结论可能出现的位置

除了关键词,位置也是一个帮你提高效率的信息。

一般来讲,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结论的“高频位置”。而在一个段落中,段首与段尾则比较容易出现“结论”。

论文也是如此,你看基本开头会有“摘要”,对本次研究的核心内容做一个“概览”。文章中间部分就是对本次研究的具体展开。到了结尾则是一个结论。

线索四:不太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

说完了结论可能存在的位置,我们再来说一下哪些内容不太可能作为结论来展示。

① 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一般会帮助你理解“论题”,但几乎不会出现结论。因为背景材料只是一个“前菜”,当你了解了问题背景之后,你就更容易向后理解作者展示的理由与结论。

② 论据

论据就是理由,它是结论的补充证明,但它不是结论。

③ 其他内容

其他内容包括举的例子、数据、下的定义等等,都不太可能成为结论。

【刻意练习】

你可以找任意一篇我的分享文章,看看能不能找出我的“论题”与“结论”。

论证方法特点题答题思路(论证的三大部分)(4)

03

论证的第三部分:理由

理由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为什么”。如果一个人对你说“早睡早起很重要”,你脑子里就会想“为什么?”为了让你更加信服这一观点,对方就和你说了好几条关于早起的好处。这就是理由,也叫论据。

我们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除了要说“是什么”以及“怎么做”之外,“为什么”同样也很重要。如果你没能把理由说充分,对方可能就会觉得你在胡编乱造,或者在说大道理。

哪些内容可以作为理由呢?

第一类是“理性”方面的。比如我前面说的关于“早睡早起”的实例,如果别人告诉了你关于早睡早起的好处而且打动了你,你就更容易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

另外,研究成果、统计数据、一些事实都属于“理性”的理由。

第二类就是“感性”的理由。

最主要的就是亲身经历。

比如说,如果你看到“我们要趁现在多陪伴父母,多孝敬他们”这句话,可能你有触动,但是触动不大。如果能加上一个作者的有血有肉的故事,那么打动你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在这个故事里,作者可能会说,以前上学的时候,顶撞妈妈,妈妈伤心,但自己仍然无动于衷。等到几年后,母亲去世,发现再也回不到从前的日子了,于是作者立马醒悟了。

看到上面的短短几十字,你的脑海中可能已经出现了家中的某个生动场景。你内心柔软的那一部分被触动。于是你可能就想立马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告诉他们你爱他们,为自己以前做过的错事真诚地向他们道歉。

亲身经历可能文字没有那么华丽,但是文字带着你的感情,人都是“感性动物”,相比于空的大道理,这些接地气又带有几分生涩的故事文字,更容易打动对方。

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内容。要想“批判性”讨论别人的内容,我们就要先理解对方所说的。从大框架上来说,“论证”主要包括三大块:论题是对方所讨论的话题,结论是对方想让你理解的观点,理由则是对结论的进一步补充。

如果你能精准找到这三块内容,你和对方之间就搭建好了一个沟通的通道。大通道搭建好之后,如何让你们更精准地与对方的观点“握手”呢?在明天的分享中,我会和你聊聊,论证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歧义”。

论证方法特点题答题思路(论证的三大部分)(5)

------------------------------

以上是我今天的学习分享。我是润东,我们一起,向上生长。

参考资料:

1.《学会提问》 作者 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