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讲“聿”部的两个汉字“[聿 彡]、書”。[聿 彡]在现代汉语已不使用,“書”在现代汉语简化为“书”,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書”,即“书”。两个字的详情如下:

1、[聿 彡]。读jī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聿 彡],聿饰也。从聿,从彡。俗语以书好为[聿 彡]。读若津。”会意字。本义是笔饰。徐锴《说文系传》:“《笔经》曰:世人多以流离象牙为笔管。丽饰则有之,然笔尚轻也。凡饰物通用‘彡’字也。”《玉篇·聿部》:“[聿 彡],饰也。”它的字形演变如图:

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1)

([聿 彡]的字形演变)

从战国始,[聿 彡]的字形都是聿上加饰笔,会意就是笔饰。《字源》认为“聿”是手持笔的象形,“彡”是“毛饰画文”,即毛发、彩饰、笔画、花纹等的象形,二者结合会以笔进行装饰、书写美好之意。这其实是[聿 彡]的引申义,并非本义。

本义之外,“[聿 彡]”还有另外一个意义:

赞叹;羡慕。这其实就是许慎说的“俗语以书好为[聿 彡]”,指的是书写美好为[聿 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别一义。今人所谓津津亹(wěi)亹者盖出此,叹羡其好则口流津液,音义与津通。”现在说得“津津有味”,“津津乐道”,都是这个字。

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2)

(加饰的毛笔)

[聿 彡]的本义笔饰渐渐消亡,最终[聿 彡]字亦消亡,原因是毛笔加饰往往不利于书写,用琉璃、象牙等特殊材料做成的笔,也不好用。

“[聿 彡]”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3)

([聿 彡]的小篆写法)

2、書(书)。读shū。《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书,箸也。从聿,者声。”形声字。本义是书写;记载。因为书的造字方法有争议,我们看一下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4)

(李学勤《字源》书的字形演变)

在李学勤编《字源》中,省去了“书”的甲骨文字形,从金文“书”开始讨论,认为“‘者’是书的源头、声首、初文,初时以‘者’表书,后乃分化出专字‘书’。西周时书作从聿,者声。”其实,“书”有甲骨文,见上图,上部是“聿”,表示手执笔,下部是“口”,表示说, 即用笔写下口说的内容。这个“口”也可是书写用的陶、瓦、甲骨等物品的象形。

“书”的金文字形变化很大,主要组字要素与甲骨文相似,小篆规范笔画后写作“書”,成了上“聿”下“者”的形声字,其实也是“聿(笔)者” ,即“书写的人”的会意字,表达的也是“书写;记载”的意思。

后来的楷书字形,通过把“聿”旁下部的“者”旁上部的笔画合而为一的办法简化了字形,就是后来隶书的“書”。

这里的“箸”,看《说文解字叙》说“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这里的“箸”,就是“著”,古“箸”通“著”。

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5)

(书写者)

徐灏《说文注笺》:“书从聿,当以作字为本义。”《释名·释书契》:“书,亦言著也。著之简纸永不灭也。”《广雅·释言》:“书,记也。”《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天子的一举一动,由左史负责记录;天子的每一句话,由右史负责记录。韩愈《赠崔立之》:“好事漆园吏,书之存雄辞。”也可以指画。《资治通鉴·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而如今大将军奏事,为什么只让我画押认可呢?

本义之外,“书”还有很多用法:

(1)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正字通·曰部》:“书,凡载籍谓之书。”许慎《说文解字叙》:“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论语·先进》:“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6)

(书籍)

(2)特指历书、占书、刑书。《汉书·刑法志》:“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颜师古注:“取证于刑书。”人民知道争讼,就要放弃礼义而去求证于刑书。

(3)《尚书》的简称。王筠《说文句读·聿部》:“《尚书》者,史所书也,亦谓之《书》”《论语·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参与政事了。

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7)

(《尚书》)

(4)文字。《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远古的人系绳子作标记来处理事务,后代圣人发明契刻文字改变了过去的结绳方式。

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8)

(契刻文字)

(5)字体字形。唐代张怀瓘《书断中》:“然十书之外,乃有龟、蛇、麟、虎、云、龙、虫、鸟之书,既非世要,悉所不取也。”指在古文、大篆、小篆、籀书、隶书、草书、章草、行书、隶书、八分、飞白“十书”之外,还有龟、蛇、麟、虎、云、龙、虫、鸟等字体。

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9)

(古玺印中的鸟虫文)

(6)指“六书”,即我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郑玄注:“书、六书之品。”贾公彦疏:“六书者,先郑云:象形、会意、转注、指事、假借、谐声。”关于“六书”,《说文》的六书体系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10)

(三家“六书”)

(7)书法。《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王羲之)每每自称“我的书法与钟繇比,可以和他并行;与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可以与之同列。”

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11)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8)簿牒文件等。《礼记·曲礼下》:“振书、端书于君前,有诛。”在国君面前掸去文件上的灰尘,或者在国君面前整理文件,这表明准备工作没做好,都要受罚。

(9)书信。《左传·昭公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叔向派人送给子产一封信。

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12)

(书信)

(10)古代皇帝的诏书或臣下的奏记。《汉书·董仲舒传》:“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颜师古注:“书,谓举贤良文学之诏书也。”现在各郡国的人都很多,可是有些郡国还没有应举贤良文学策问、作对策的人,就是因为王道经常在那里断绝。

(11)文体名。用法有两种:

[1]司马迁《史记》铺叙国家政体的一种文体。《文心雕龙·史传》:“故本纪以述皇王,列传以总侯伯,八书以铺政体,十表以谱年爵。”所以司马迁叙述帝王时用“本纪”,记录公侯用“世家”,记录卿士用“列传”,记叙社会政治问题用“八书”,记录年代和爵位用“十表”。

[2]古代一种以议论为主的特殊文体。明徐师曾《文体明辨·书》:“按编内既以人臣进御之书为上书,往来之书为书,而此类复称为书者,则别以议论之笔为书也。然作者甚少,故诸集不载,唯唐李翱有《复性》、《平赋》等书……”

(12)某此曲艺的通称。如:说书;书场;评书。《老残游记》第二回:“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13)

(说书人)

此外,“书”还是姓。《万姓统谱·鱼韵》:“书,商音。尚书,官名。以官为氏。”

“书”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说文解字第564课细说)(14)

(书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564,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