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富豪买资产(在香港拿下3000亿家产的)(1)

作者:福贵

1982年,71岁的董浩云心脏病突发,在养和医院病逝。

这意味着延续多年的董包船王之争至此落下帷幕。

而船王的接班人们,开始了新的一轮争锋。

1996年,距离香港回归越来越近,由谁来担任香港第一任特首成了一件大事。这个人必须是香港永久性中国公民,要符合领导的要求,同时还要照顾英国的面子。

参与竞选的最热门选手则是董建华和吴光正。

香港富豪买资产(在香港拿下3000亿家产的)(2)

董建华

从身世背景来看,董吴二人比较相似,一个是董浩云之子,一个是船王包玉刚之婿。两人单单站在一起都能擦出火花,更不要说一起参与竞选。

两人要竞选特首的意愿一经公布,香港舆论纷纷猜测董吴二人谁能成为特首人选。

有竞争,不免就有一番勾心斗角。

竞选特首的风声刚传出来时,当时与大陆关系亲密的李嘉诚提出一项建议:最好不要让商人参与竞选。而这一建议针对的就是吴光正,想要给吴光正上点眼药。

在香港有着很高地位的吴光正自然也收到了李嘉诚关于竞选特首的建议。

香港富豪买资产(在香港拿下3000亿家产的)(3)

吴光正

吴光正也很硬气,愣是辞去了九龙仓和会德丰主席职位及其它与商业相关的职务,完全脱离了商界。

这一操作自然是对董建华与董建华的支持者李嘉诚的反击,因为董建华的身份也是一个商人。

尽管吴光正为了竞选特首之位,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幸运女神并没有偏向吴光正。

1996年12月11日,当钱其琛在会场上宣布董建华当选为香港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时,就预示着在这场竞争中,吴光正败了

此后多年,不少人还在猜测吴光正是否会再次竞选特首之位,吴光正公开表示对竞选零兴趣,“肯定不再竞选,因为九七年是一个机遇,现在时间已改变、人也改变,每个人需做不同的事情。”

苹果和梨,各有滋味。在官场上失了一局的吴光正,在商场上却另有一番新天地。

1991年从岳父包玉刚手中接下不到百亿家财的吴光正,经过多年运作,到2015年退休时价值已经增长到3000亿。

地契年期达到999年的海港城和时代广场,更是其得意之作。

NO.1

摘不掉的船王二女婿头衔

提起吴光正,很多人都会加上一句:“船王包玉刚的二女婿。”

香港富豪买资产(在香港拿下3000亿家产的)(4)

包玉刚

1951年,年仅5岁的吴光正随父母定居香港,其父是曾在德国留学的建筑学博士,吴光正在香港上完初中后,前往美国留学,学习建筑学,欲承父业。

不过,后因个人兴趣,转修物理和数学,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

也是在美留学期间,吴光正与包玉刚次女包陪容邂逅,最后成为了包玉刚的乘龙快婿。

因为岳父强大的主角光环,吴光正一跃成为名门子弟。但也因为岳父的原因,虽才华横溢却一直光芒不显。

早前,吴光正一直憧憬着成为一名银行家,毕业后就职于纽约大通银行,和包陪容结婚后,也没有直接进入岳父旗下的产业,而是在香港大通工作。

1975年,包玉刚的一道招贤令,改变了吴光正未来的道路。进入环球航运集团出任董事的吴光正,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了包玉刚的左膀右臂。

也是在这一时期,世界航运开始在走下坡路。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更是成了世界航运业的梦靥。

香港富豪买资产(在香港拿下3000亿家产的)(5)

包玉刚的第一条船“金安号”

危机之中,包玉刚开始削减船只,将旗下船只出售。同时也希望能够购买其他物业,开创新的王国。

选择什么样的新业务,则成了重中之重的事情。

因为包玉刚经历过战火年代,认为固定资产并不安全,说不定哪天出现变故,房子就没了。所以一直以来,包玉刚都对房地产很反感。

关键人物吴光正出场了。

两人都有银行业从业经历,祖籍也都是宁波,讲话时常常用的是上海话。所以翁婿二人最是聊得来。

也正是吴光正多次鼓励岳父通过收购九龙仓,将资产转移到陆地上,包玉刚才最终下定决心要加入香港史上最大的一次收购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一直被包玉刚强大的光环所笼罩的人,将船王家族从海上捞上岸,也让包玉刚从海上霸主变成陆上帝王。

NO.2

包玉刚的先锋大将

始创于1886年的九龙仓,经过多年发展,在香港拥有众多优质物业。

新界、九龙、尖沙咀,以及港岛上的大部分码头、仓库、酒店、大厦、有轨电车、天星小轮等,都是它的产业。

可以说,拿下九龙仓,就等于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货物装卸、仓储和过海轮渡。

好的东西自然人人都想要,这就有了李嘉诚、包玉刚、怡和三方大战九龙仓的故事。

1977年4月,刚刚成功收购香港希尔顿酒店母公司永高的李嘉诚,乘着这次成功收购案的东风,将目光转向了九龙仓。

香港富豪买资产(在香港拿下3000亿家产的)(6)

青年李嘉诚

在付诸行动之前,一向精明的李嘉诚就在心里算了一笔账,1997年年末和1978年年初,九龙仓的股票每股大概13港元多点,不足14港元,总市值不到14亿港元。

但是,市值远被低估的九龙仓却在香港最繁华的地段拥有大量的地皮、物业。而当时香港的地价一直在飞涨,即使股价再高几倍,也是有购买价值的。

一旦开发利用起来,就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更加关键的是,当时的怡和洋行仅仅持有九龙仓5%的股票就控制了这家公司。

这就像是土财主手拿黄金,却当作土疙瘩在用。

于是,李嘉诚在暗中秘密收购九龙仓的股份,买下了将近1000万股散户持有的股票,准备杀怡和一个措手不及。

收到风声的怡和也在市场上回购股票,到1978年3月,九龙仓的股票就被推至46港元。股价在短短一两个月时间内涨了三倍。

众多小股东看到九龙仓股票大涨,也纷纷跟进,这就让股票价格居高不下。

事情发展到这里,想要以低价购买更多股票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当时的李嘉诚只能算是中等富豪,并没有那么多资本再继续了。

恰好怡和去找了同行汇丰,汇丰银行执掌人沈弼亲自出马翰旋,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

李嘉诚为了避免一下子得罪两大洋行,以后借钱不好说话,也借机停手。

也正是在此时,就像鲨鱼闻到血腥味的包玉刚,来了。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两位大佬在中环怡和旗下的文华酒店会面。一位是雄心勃勃的未来地王李嘉诚,另一位是想要抢滩登陆的海龙王包玉刚。

香港富豪买资产(在香港拿下3000亿家产的)(7)

两人的这一次私下会面,牵扯着两大洋行的命运,也涉及到两家未来发展道路的走向。

而这场收购交易的见证者就是吴光正。

当天会面之时,吴光正阅读了九龙仓1977年年报以及李嘉诚给的一页简介,就是凭借着这些东西,当天晚上就拟出了是否购入的建议。

第二天下午,两位商界大佬很快就达成协议,李嘉诚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三亿多港元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则为李嘉诚牵线搭桥,助李嘉诚吞下了和记黄埔9000万股股票。

香港富豪买资产(在香港拿下3000亿家产的)(8)

这也就有了后来的首富李嘉诚。可以说船王是李嘉诚商业帝国的最大贵人。

到1978年9月5日,包玉刚正式宣布他本人及家族已购入20%左右九龙仓股票。年仅32岁的吴光正代表包玉刚出任九龙仓董事。

早已在香港风光惯了的英资自然不甘心地位受到威胁,1978年12月,同属于怡和上市公司的置地增持九龙仓股份至20%,与包玉刚相当。

这样,就能对包玉刚造成掣肘,形成平衡。

这仅仅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

1980年6月13日,包玉刚因为航运业务,不得不前往欧洲参加会议,没有包玉刚坐镇大本营,置地的胆子大起来了。

1980年6月19日,星期五,置地公司宣布用100港元的置地股换取市值77港元的九龙仓股票,想要通过换股的方式将手中20%的股份增长到49%。

如此,置地就可在九龙仓占据绝对的优势,进可攻退可守,只要再稍作努力,就可击碎包玉刚想要吞并九龙仓的美梦,结束这场战争。

吴光正作为九龙仓董事,自然也收到了消息,包玉刚获知前因后果之后,放下手中事宜,并将之前和墨西哥总统的约见也一并取消,火速赶回了香港。

在争取到汇丰银行22亿港元贷款保证之后,开启了反击战。

1980年6月22日,周一开市,包玉刚抛出每股105港元的价格,小股东们奔走相告,纷纷抛售手中股票,仅仅一个多小时,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收购战宣布结束。

在大势面前,置地知道已经回天乏术,无奈之下,将自己名下的1000万股股票以10.05亿港元的价格打包卖给包玉刚。

香港富豪买资产(在香港拿下3000亿家产的)(9)

1980年合影

九龙仓大战也就此尘埃落地。

在这场大战中,有人说结果是“船王负创取胜,置地含笑断腕。”“早早脱身的李嘉诚才是最大的赢家。”

但是,通过这场战役,包玉刚成功登岸,获得了大量优质物业和地皮。这为未来船王家族在陆上开创庞大家业奠定了根基。

到1986年,一直从旁献策、充当先锋的吴光正接替包玉刚,成为隆丰国际和九龙仓集团主席。

吴光正的时代也真正的来临了。

NO.3

重建海港城与开发时代广场

1991年9月23日,船王包玉刚去世。按照早已分配好的财产归属,吴光正和包陪容接下了船王家族陆上业务。

香港富豪买资产(在香港拿下3000亿家产的)(10)

船王的四位女婿

拿到48.8%隆丰国际股权的吴光正,可以透过隆丰控制了九龙仓、联邦地产、置业信托、夏利文和连佛卡等上市公司,此外隆丰旗下还有39家奥丽酒店。

继承部分家业后,吴光正并没有开展新的业务,而是将手中的牌打得越来越好,吴光正的财富也如同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其中最大的收入来源于海港城和时代广场。

海港城的前身是九龙仓码头,是香港重要的国际货运港口。到1980年代初期,海港城已经初具规模。

香港富豪买资产(在香港拿下3000亿家产的)(11)

九龙仓早期码头

而那个时候,曾经与船王有着愉快合作的李嘉诚,通过和记黄埔的现代集装箱码头,开始逐渐替代九龙仓的旧码头。

加上自1989年起,社会经济出现巨大波动,1997年更是出现经济泡沫。

如何让九龙仓创造新的价值?这对掌管九龙仓的吴光正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吴光正决定将九龙仓库拆掉,转而发展商业广场、写字楼和酒店。要将一个破旧的仓库码头打造成购物广场,所要承担的风险是很大的。

1990年至2000年期间,海港城展开大型重建,并兴建港威一期。海港城的总楼面面积因而新增了240万平方呎,占整个扩充计划的三成。

香港富豪买资产(在香港拿下3000亿家产的)(12)

现在的海港城

而在更早之前,九龙仓就把原来的旧电车厂重建为今天拥有200万平方呎的时代广场,成功将一个不盈利的旧电车厂改造成香港的地标。

这个项目曾经差一点就成为与一家开发商合作的小型住宅物业出售项目,和现在相比,那点收入真的就是微不足道了。

香港富豪买资产(在香港拿下3000亿家产的)(13)

很快,发展的机遇就到来了。

2003年,香港逐步向内地居民开放,香港旅游业就此爆发。占据绝佳位置的海港城和时代广场成了旅游旺地。

海港城也成了内地人的购物天堂。2014年零售业绩超过350亿之后,2018年达到巅峰,零售额超过了370亿港元,每天的销售额超过1亿港元。

香港富豪买资产(在香港拿下3000亿家产的)(14)

超高的销售额,使得各大品牌争相入驻,随之而来的则是可以收到更多的租金。

根据九龙仓2019年财报,海港城(含酒店)和时代广场的估值分别是1800亿港元及565亿港元。每年单单这两项物业就可以为集团带来130亿港元以上的收入。

而海港城和时代广场的地契年期为999年,这两项物业只要不卖,吴家后世子孙就可以过得很潇洒。

NO.4

拥抱内地发展浪潮

香港的资产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吴光正也看到了内地的发展潜力,开始在内地投资。

1994年,吴光正投资兴建北京时代广场,总投资22亿港元。2000年,又投资兴建了大上海时代广场项目。

2006年更是提出要将一半资产投在内地,追赶中国这辆疾驰的火车。而当时九龙仓在内地的资产仅占总资产的17%。

大力投资内地物业成了九龙仓后续几年的重点工作。

此后,九龙仓增持远洋地产,入股绿城中国,吴光正又以个人名义增持龙湖的股票,成为继大股东吴亚军之后龙湖单一最大股东。

这一操作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九龙仓欲打开内地西南市场。因为九龙仓、绿城此前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而龙湖的大本营是在西南,九龙仓的行为是在用资本换土储。

2012年,九龙仓在内地的资产达到了40%。

2013年,新的领导人上台第一周,就重走邓小平南巡道路,表示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就是其榜样。

这一信息更是坚定了吴光正紧跟内地发展的决心。

经过多年扩张,九龙仓集团在内地的投资物业日趋成熟,目前在长沙、成都、重庆、无锡分别布局有国际金融中心,涵盖商场、写字楼、公寓、酒店。在上海除了大上海时代广场,还拥有会德丰国际广场。在重庆、大连、武汉三地亦有时代广场。

从九龙仓集团2019年度财报可以看到,2019年香港和内地投资物业收入分别为1.66亿元和39.24亿元,相差23.6倍。由此可以看出九龙仓在投资方面明显倾向于内地。

香港富豪买资产(在香港拿下3000亿家产的)(15)

九龙仓集团2019年年报

NO.5

功成身退,留下千亿家财

韶光易逝,年龄的叠加和岁月的痕迹逐渐显现在脸上,分家接班成了一件极重要的事情。

对包玉刚来说,“分身家就好似分苹果、橙、梨一样,不可能均分,因这并非简单地将一个西瓜公平地、均等地切开。”

吴光正也延续了岳父分家的风格,将家族和财产分开处理,化繁为简,直接将家产分给儿女,未来如何发展那就是儿女自己的事情了。

2015年,69岁的吴光正正式宣布退休,自他进入九龙仓已有37年,留给下一代的是3000亿资产。

香港富豪买资产(在香港拿下3000亿家产的)(16)

在他的计划中:旗下零售业务连卡佛JoyceGroup,由已经管理多年、现任连卡佛主席的长女吴宗恩接管,而九龙仓旗下的上市地产业务,则由修读建筑的次子吴宗权以及现时管理团队合作管理。

同时,吴宗恩及吴宗权将分别在零售及地产业务有绝对决策权,其余家族成员不得干涉。

香港富豪买资产(在香港拿下3000亿家产的)(17)

吴宗恩,吴家唯一迷恋时尚的孩子

这场豪门接班也在平淡中渡过。

“我是画的一部,不是画的本身。”这幅画是包玉刚的事业。这也是吴光正对自己的写照。

或许,他仅仅只是船王的二女婿,将船王的事业延续下去。

参考资料:

《我的爸爸包玉刚》,包陪庆,2010年4月;

《李嘉诚传:逆境与抉择》,李阳,2018年1月;

《中国1997:香港回归》,邢军纪,1999年1月;

《九龙仓2014年年报主席报告书》,吴光正,2015年3月14日;

《吴光正:参选过香港特首的地产商》,网易房产,2014年10月13日;

《九龙仓“押宝”内地 土地储备已达1240万平方米》,中国建设报,马雲龙,2012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