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出生和死亡 是人一生中一喜一悲的两件大事,所以生和死、人们看得都相当重要。

山东省风俗老人过世在谁家发丧(山东民间丧葬习俗)(1)

老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同时,舅家、娘家人提出办丧事的条件一般要尽量满足。儿女守护父母去世称“送终”。

穿衣

死者临终时,亲人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前须把寿衣穿上。寿衣多是及早准备好的。旧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袖子讲长;穿单不穿双,穿平纹布;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里子多选用红色等。人刚咽气,赶紧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或“口实”(一枚穿上红线的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放入口内。按照传统的习俗,人死之后,要在逝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铜钱,这就叫"噙口钱”。"噙口钱”一般是过去的方孔铜钱,富贵人家也有口含珠玉的。在民间丧葬风俗中的说法是、钱就是“宝”,死者口含宝物离开人世 ,表示逝者“口中含宝”, 是吉祥和殷实的象征。另外,老人们认为,人死后是要到阴间投胎转世的,老人口含宝物,来世也就不会受穷。

山东省风俗老人过世在谁家发丧(山东民间丧葬习俗)(2)

停床

当病人换上寿衣后,就将其从卧室移到堂屋正室中。病人咽气后,将尸体停放在两条长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铺谷草。谷草的根数跟死者的寿数相等,或者在死者身上支上三根稻草俗叫“隐身草”。隐身草的用意是说人死之后两天以内还进不了"阴曹地府”, 在阴间不能胡乱走动又不能附体,所以要支上"隐身草”让他暂时藏身。另外有了隐身草护身、别的动物和魂灵也看不到,也就不怕别的魂灵附体作怪,虽然有点儿迷信、但已是地方的一种习俗、所以也就一直不断的流传着。

人死后,要把他的身体捋顺好,使其仰面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人死了以后,身体就会慢慢得僵硬,有的甚至脸上会变得扭曲狰狞,让活着的人感到恐惧。考虑到活人的感受,也为了尊重死者,因此将死者的脸盖住,盖脸也就演变成了一种习俗。尸体入殓前,脚脖上套根绳圈,俗叫“绊脚绳”,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尸体停上尸床,床脚拴一只白公鸡,谓之“看丧鸡”。“看丧鸡”要一直拴到出殡。“看丧鸡”只能在集市上卖掉,丧家不能杀食。尸体摆放停当后,全家举哀,放声恸哭,用瓦盆作纸盆,烧上第一把纸,许多地方叫烧“倒头纸”,当地俗称“引路纸”。

山东省风俗老人过世在谁家发丧(山东民间丧葬习俗)(3)

报丧

死者遗体停床后,即请“阴阳”先生过来,按死者咽气的时辰推定“出殃”时间、来客开吊、出殡埋葬、“过七”、百日、1周年、2周年、3周年的具体日子,并在白纸上开列这些时辰,贴在墙上,丧仪按此如期进行。丧仪诸事商定后,首先派人去舅家(男丧)或娘家(女丧)报丧,请他们来看死亡是否正常,儿女是否都在,寿材,寿衣是否完备,丧仪规格是否妥当。娘、舅家人来了,孝子在门]前跪齐,嚎哭迎接。他们瞻仰死者遗容后,若无异议,丧事才能按原定计划进行。

对姑、姨家和女婿、外甥、干亲等,由“家门父子”中的侄男子弟分头上门报丧,告知其何时祭吊、何时埋葬,以便如期吊唁。人死后前两日不穿白戴孝,称“黑头孝子”,第三日才“成服”。故孝子报丧只能隔崖或隔墙喊,不能直入其门,俗以为“黑头孝子”进门多有“冲撞”,如有违反,须到主人家灶房叩头烧纸。“五服”外的邻里乡党及族人,闻得噩耗后,主动拿上香、纸,去烧纸吊唁,与死者告别,谓之“送纸”。

山东省风俗老人过世在谁家发丧(山东民间丧葬习俗)(4)

设灵堂

“灵堂”是停尸、置柩、供人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正中挂一幅能遮蔽尸床或灵柩的大帐幔,帐幔正中书一大字“奠”,帐幔前空中悬吊剪有各种图案的条形白纸“吊联”,上书悼语 。帐幔前摆有桌子,其上正中靠帐幔处供奉死者灵牌或遗像,桌_ 上摆有茶饭、点心、果品等供品,桌前沿陈列香筒、香炉等祭器,同时点上白烛。

山东省风俗老人过世在谁家发丧(山东民间丧葬习俗)(5)

桌前糊上白纸桌裙,放有白纸包裏的土墼,供洒酹奠酒用。还要放“纸盆”,供孝子、来客烧纸用。桌两侧铺有谷草或麦草,供孝子守丧跪卧(男左女右)。桌前至房门]左右摆列“纸活”。“纸活”由“纸活匠”用苇子、色纸扎糊而成,丧主掏钱购买。陈列多少根据丧家经济状况而取便。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门上,在开吊祭奠前一日下午,都要贴上白纸丧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