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养生上主要可以指导四季养生,一提到四季养生,看过《黄帝内经》的人肯定都会首先想到《四气调神大论篇》的前四段,“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可见我们必须要有对应的时间观念,首先要会分清季节,其次分清月份。

四季有自己的名字,即春、夏、秋、冬,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是四季之始,这毫无疑问。每一季节都可以分成孟、仲、季三个阶段,以春季为例,就可以分为:孟春、仲春、季春。话说汉高祖刘邦原名为刘季,这个季就是季春的这个季,是老三的意思,刘季就是刘老三,刘邦是家中第三子。

同样,十二月也有自己的名字,这十二月的名字就是十二地支。
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春三月为寅、卯、辰,
夏三月为巳、午、未,
秋三月为申、酉、戌,
冬三月为亥、子、丑。

对应到节气上就如下图表:

24节气和天干地支关系(二十四节气与十二地支)(1)


看了之后,可能有人有疑问,一年之际在于春,春为一年之始,从寅月开始,为什么十二地支从子开始呢?从上表可以看到,子月是大雪、冬至。如果结合阴阳,我们有一句话叫“冬至一阳生”。也即从子月的开始,阳气就开始孕育了,等到开春,已经是生发阶段了。如果以人本身作比方,寅就相当于刚出生,而子就是相当于受精卵,丑是胚胎阶段。

春天是由冬天孕育出来了,所以民间的谚语“瑞雪兆丰年”就蕴含了其中的道理。

当然还有说法是关于历法,中华上古三朝,夏商周,都有自己的历法,夏历以孟春(寅)为岁首,殷(商)历以季冬(丑)为岁首,周历以仲冬(子)为岁首。汉朝之后的历法都用使用夏历岁首,以寅为正月。但现今整个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还是以周文化为主,民间很多地方依然十分重视冬至,有“冬至大过年”一说。故十二地支以子为首。

关于历法的一些浅识,小编下一篇再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