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zephyrsun1982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在看到《汉字源流与演变》这本书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要说小学语文考试中会把“兔”和“免”放在一起做字形辨析,倒是极有可能的;但是,“兔”为什么就会多了那么一点呢?

汉字是世界上少有的象形文字,却被最多的人口在使用。和拼音文字相比,象形文字的表意无疑是更为丰富的。有观点认为象形文字在普及方面要难于拼音文字,因为后者只要掌握了字母和发音规则,从会听、会说过渡到会读、会写就是顺理成章的简单事儿。不过从我自己和老外交流的经验来看,汉字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把小学课本上的“山、水、日、月”搬出来,短时间内写的功夫虽然未必到家,认起来几乎没有什么障碍。当然,抽象含义和复杂结构的字就需要慢慢积累了。

一般来说,越是古老的汉字,越是指向具体的事物,比如“兔”字在甲骨文中即已存在,“蓝”字则需要从草本染料引申而来;到了汉朝,才出现详述“六书”造字方法的集大成名著《说文解字》。不过据说许慎的考究与分析主要依托于小篆,没有上溯至甲骨文等更为古老的字体,所以论述不一定完全正确无误,但后世又缺乏在集字宽广度方面可取而代之者,因此其重要性在相关研究领域仍无可辩驳。

小篆,又称秦篆,正是始皇帝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政治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项。对照来看,直至今日南亚次大陆印度的传统文字尚未统一,中东百年前用阿拉伯语书写的老合同已因字体演变无法被母语者完全阅读。记得09年在班加罗尔参加公司培训,不知怎么会被问到“你们会几种语言的”问题,发现印度本地同事一般除官方英语之外,大多还会两到三种“方言”——说是方言,却不仅是发音、语法有差异,连字母书写也完全不同,的确可能要归属于不同的语言了。再观欧洲,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诸多不同,反而因为都是表音文字,在不少单词上存在互通性,勉强靠着一门英语和翻译软件在非英语国家旅游一番甚至长期生活竟也可行。

前些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火遍大江南北,强调了汉字是我们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换言之汉字的传承就是中华文明的传承。确实,在其他国家真没见到过一名中学生可以阅读千百年前文言原文的教育水平;而翻阅本文开头提到的《汉字源流与演变》,也完全想不到这是为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提供的一本教辅读物。好了,那我们回到“兔”字究竟为什么有一点呢?相信各位看过所附图释之后,已经与我们的先祖们心意相通、了然莞尔。

兔字的来历与演变过程(字为什么就会多了那么一点呢)(1)

兔字的来历与演变过程(字为什么就会多了那么一点呢)(2)

兔字的来历与演变过程(字为什么就会多了那么一点呢)(3)

兔字的来历与演变过程(字为什么就会多了那么一点呢)(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