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二孔埙(陕西省第三批省级保护项目)(1)

埙乐艺术所在的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上,几千年来薪火相传,演绎了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包容并蓄,成果璀璨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乐艺术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埙乐艺术活动范围遍布全国,陕西省的埙乐从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仍在活动,是中国埙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埙在历史上广泛存在于中国各地城乡,近代以来集中保存于少数大中城市。近几十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活动逐渐增多,埙乐艺术有所恢复和发展,陕西省的埙乐主要分布于西安、咸阳、宝鸡等城市。

埙乐艺术的基本内容

埙乐艺术是一种历史悠久、音色独特、音阶独特、具有中华民族神韵的传统乐种。

一、悠久的历史

埙的起源可追溯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埙乐的历史可见文字的也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诗经•小雅》的“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诗句。

二、独特的音色

埙具有由腔体空气振动发音原理和陶土材料所产生的独特音色,通观古今中外乐器史,绝大部分吹奏(管)乐器是依据空气柱振动发原理发音,极少见由腔体空气振动发音的乐器。特殊的振动发音原理是使埙具有独特音色的音响学基础。

中国古代依据制造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种,称为八音。埙以其“幽幽扬扬,深邃而悠无;厚沉凝重,充满土声地气”的“土”色,令“金石以同恭”。由此可见古人对埙的重视,并将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宫廷乐队和房中乐中的重要乐器,其独特的音色和艺术表现力使它从古至今在丰富而色彩斑斓的中国民族乐器中独显风采,无可替代。

三、特有的音阶

据对半坡村遗址和山西荆村遗址出土陶埙的测音分析,发现其音程结构为小三度。中国音乐史学家黄翔鹏先生曾指出:“这个小三度确实在我们民族音阶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甚至在今天,在我国民间劳动歌曲的呼号声中,多数情况下也仍然是小三度占重要地位。”这种典型的小三度音程表明了在远古时期中国先民听觉上的一种已经形态化了的听觉尺度感和音乐听觉思维模式的初步形成。从小三度音程到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鱼形埙中以三度音程为特征的四声音阶结构的萌芽和发展,进一步反映了中国古代自先秦五声音阶之前形成的雅乐四声音阶形态结构和审美听觉思维与情趣,与西方古希腊以四、五度音程为结构的音阶相比,具有重要的音阶发生学意义上的和音乐审美形式美感特征和表现意义上的差异。

四、民族的神韵

埙所独具的古雅深沉、浑润醇厚、幽静深邃的音色和表风格恰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形神兼顾,养神为先,虚静养神”的气韵和特征,特别注重凝炼和提升内在生命力的文化心态和达“天趣自然之妙”艺术境界。不仅如此,古书中所记载的“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天地诱民,如埙如篪”“埙唱而篪和”等等,均是我国古代以和为美的审美思想和“和为贵”哲学思想的反映。


甘肃二孔埙(陕西省第三批省级保护项目)(2)

埙乐艺术的历史渊源

埙是原始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乐器。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时,空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早期的埙大概就是这样产生的。

埙的发展基本上以音孔的增加为主线。目前所知出土年代最古老的一枚是浙江河姆渡遗址陶埙,只有吹孔,没有音孔,距今大约7000年。1957年,在西安半坡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出土的两枚陶哨(埙),一个只有吹孔,另一个有一个吹孔和一个音孔。距今大约6700年。

到了奴隶社会早期,埙出现了三音孔,河南二里岗早商遗址陶埙也出现了三音孔。到了殷代,大约公元前1000多年,埙已发展为五音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发掘出五音孔的商代骨埙。六音孔埙在汉代已经十分流行,一直沿用至晚清。

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二十多年间,吕骥、黄翔鹏、曹正、陈重等老一辈音乐家无论从理论上或是制作实践上都付出了巨大的艰辛,通过对历代出土埙的测音工作进行中国古代音阶的考证,通过对古埙的复制工作摸索制埙的工艺。他们对于埙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79年,陈重先生研制出了第一枚可以进行演奏的埙,并将音孔增至八个。20世纪80年代,埙乐首次登上国际舞台,赢得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赞叹。

另外,从外观看,埙的形制由圆形、椭圆形逐渐发展为平底卵形,便于放置;其腔体开始有两种:扁腹形和圆腹形,因为圆腹的气容量大,发音厚实饱满,而最终圆腹的形制得以沿袭下来。从制作材料和工艺看,埙从原始的石制、骨制、陶土烧制,发展到现代的木制以及标准化的专业制作工艺。陶土烧制工艺至今仍在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属于传统工艺;标准化的专业制埙工艺是以树脂、砂、粘土等综合材料调以一定比例制作而成,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熟的工艺技术,由张荣华先生开创,符合传统美学和现代律学特征,兼有较强的抗震性,不易损坏。有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生产,就可以成套制作,形成系列。这是一项填补空白的事业,在埙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飞跃。

随着专业乐器的出现,演奏家的创作热情不断高涨。在各种演出中,埙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听。也是在这一年,贾平凹的小说《废都》问世,埙乐艺术借助文学的翅膀重新崛起。与此同时,被誉为“华夏吹埙第一人”的演奏家刘宽忍完成了他的首盘埙乐专辑盒带,他的创作曲目《风竹》等在今天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赵良山、曹建国(曹节)、张维良、杜聪等人相继录制了各种形式的埙音乐,演奏家们不断地进行着埙乐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此后,越来越多的人渐渐地从影视音乐中熟悉了埙乐艺术。

埙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通观古今中外乐器史,绝大部分吹奏(管)乐器是依据空气柱振动发原理发音,极少见由腔体空气振动发音的乐器。特殊的振动发音原理是使埙具有独特音色的音响学基础。

正是由于这种独特音色,为其他任何乐器所不能替代,成为了埙的最主要的特征。

埙乐艺术的制品、作品及相关器具

埙的形状曾经有卵形、鱼形、棒形、葫芦形、牛头形等等,但其中为数最多的是卵形埙。埙的制作材料初始时用泥土,也有用兽骨、玉石、木材、甚至用合成材料等多种选择,但其中使用最多的材料还是泥土;体积可大可小,腔体大的发音的频率低;指孔的多少和大小不等,打开的面积越大,发出的频率越高。一般说靠指孔的开合,可以吹出的音域大概只在十度左右,称之为指孔音。指孔全部闭合后,靠改变吹气的角度和力度,还可以向下吹出五度甚至八度音,音越低时音量越小,称之为俯吹音。俯吹音的音量虽稍小,但在音色上有独特的魅力。

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荣华先生精心制作了福娃埙,将中国七千年的古埙与现时代奥运紧密相连,以音乐的形式传达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将吉祥与幸福送达世界每一个角落。

埙乐艺术千年传承,有众多的名曲传世,《楚歌》《妆台秋思》《风竹》《敖包祭》《伤别离》《幽谷》《杏花天影》《问天》《苏武牧羊》《阳关三叠》《唐乐》《风》《悲风》《哀郢》《月下海棠》《寒江残雪》,近年来也有创作新曲目结集出版的的《刘宽忍笛埙独奏辑》《埙的世界》等等。


甘肃二孔埙(陕西省第三批省级保护项目)(3)

埙乐艺术的主要价值

起源于六七千年前的埙无论从其历史价值还是文化价值方面都具有重要性。

几千年来,埙一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虽然有过起伏,但它始终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

一、历史价值

在古代埙是雅乐乐队中的主要乐器之一。雅乐是中国古代用于宗教、政治、风俗的各种仪式典礼中的音乐。盛行于周代。兴盛了四百多年。虽然后来由于乐器的发展更新,虽仍在传承的、发展,却以逐渐衰落式微。千年的传承使得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审美价值

埙所特有的小三度音程表明了在远古时期中国先民听觉上尺度感和音乐听觉思维模式的初步形成。从小三度音程到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鱼形埙中以三度音程为特征的四声音阶结构的萌芽和发展,进一步反映了中国古代自先秦五声音阶之前形成的雅乐四声音阶形态结构和审美听觉思维与情趣,与西方古希腊以四、五度音程为结构的音阶相比,具有重要的音阶发生学意义上的和音乐审美形式美感特征和表现意义上的差异。

三、文化价值

埙所独具的古雅深沉、浑贺醇厚、幽静深邃的音色和表演风格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形神兼顾,养神为先,虚静养神”的气韵和特征,特别注重凝炼和提升内在生命力的文化心态和达“天趣自然之妙”艺术境界。同时,埙乐也是我国古代以和为美的审美思想和“和为贵”哲学思想的反映。

综上所述,埙乐艺术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中国一代又一代音乐家为发掘、保持、继承埙乐、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做出不懈努力和奉献。

埙乐艺术的濒危状况

埙乐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因其独特的音色而受到青睐,也因其音色的独特而使得它表现的情绪单一。埙的音域较窄也限制了旋律的发展。在文物发掘出埙之前,几乎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这几十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发掘、整理、研究,在乐曲创作和乐器制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埙乐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了解和知道埙乐的人相对还是很少。如果这次能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提高埙乐的知名度,对于传承中华民族音乐都会发挥重大的作用。

甘肃二孔埙(陕西省第三批省级保护项目)(4)

  本文由陕西省喜秦传统戏剧文化研究会·秦岩辑录

甘肃二孔埙(陕西省第三批省级保护项目)(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