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锥篇《全晋文卷二六》读书笔记,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原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原文

管锥篇《全晋文卷二六》读书笔记

王羲之《杂贴》

《杂贴》里有一些明显逻辑问题,比如:石脾入水即干,出水便湿。石脾,也叫白芷,祛风邪的作用。出水湿,可见;入水干,如何得知呢?“天下物理,岂可以意求,唯上圣乃能穷理。”但意求,也得逻辑上通啊。古人常说一些玄而又玄的事,读的时候,是需要逻辑分析能力的。

王羲之的《兰亭序》,如何没有收入《全梁文》呢?其书法价值,毋庸置疑。梁袁昂奉武帝命作《书评》,已极称其书法,认为其“百世永以为训”,唐以来,其书法价值为书家之冠,尊号为:墨皇。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问题在其文章。钱老认为:王羲之之文,真率萧闲,不事琢磨,寥寥短篇,词意重沓;另羲之薄老、庄道德之玄言,而崇张、许方术之秘法;其诋“一死生”、“齐彭觞”为虚妄,乃出于修神仙,求长寿之妄念,识见不高,正在于此。

《兰亭序》记载欢宴之时,羲之叹息欢乐难再,由聚思散,时光一去莫能留。乐之高潮时,易生悲伤。如陶潜: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庐山诸道人: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玄览,达恒物之大情;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王勃《滕王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宴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兰亭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既然时光一去不复返,我存在的现在,亦是后人的往昔;我评前人,后人亦评我,抱着这样的念头,想法会更客观。《旧唐书》:是以殷纣笑夏桀之亡,而幽、厉亦笑殷纣之灭;炀帝大业之初又笑齐、魏之失国,今之视隋炀帝,亦犹炀帝之视齐、魏也。

王羲之《书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苏试又说: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米芾亦说薛稷书“慧普寺”“丑怪难状”,杜甫认为“蛟龙岌相缠”。看来,书法家在何种书体为美上,观点并不一致。瘦硬书体的认为:瘦硬美;字肥的书法家,认为肥一点美。就好象我们常人,对于美人,也有不同的标准一样。有人喜欢杨玉环“脸如满月”的胖美, 有人喜欢飞燕的瘦美。不论肥还是瘦,字要与心相印证,而“心”要博闻广识,善学巧思。

王羲之《书论》:善临者不写,善写者不临。苏轼又有不同观点:吾虽不善书,晓书莫若我,苟能通其意,尝谓不可学。张怀瓘:古之名手但能其事,不能言其意,今仆不能其事而辄言其意。这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临贴与自创,会书法与教人学书法。看起来并不矛盾,实则是矛盾的。经常临贴的人,拿起笔时,心里手里都想的是别人的字,很难摆脱别人的痕迹,要达到心手相印特别难,可能穷其一生都做不到。苏轼天才绝艳,诗、书、画都很好。可你要跟他学,无迹可循。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孙过庭书谱》被认为是最好的书论,但其书法,专家认为是二流的原因。王世贞:吾眼中有神,故不敢不任识书;腕中有鬼,故不任书。还有人说:吾腕有鬼,吾眼有神。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钱老认为,虽然苏轼自称“不善书”,大家会认为他是自谦,他自许“晓书”,大家必不认为他是自夸。苏轼能书而亦晓书,独尊颜真卿为“集大成”之圣,并不是偏袒与自己类似的书法,而批评异己的书法类别。

关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陶弘景尝言:我自不如仲尼,而能教人作仲尼,犹如管仲不能自霸,能使齐桓霸也。近人萧伯纳也说:己不能,方教人。私以为,自己不能,是受限于客观条件,自己不能,知道如何才能,于是可以教人。比如,我知道一个好厨师,一定要象神龙尝百草一样尝过天下百味,知道各味相加,能增味或是减味。但我对于厨房一事,全无兴趣,做饭,全凭感觉,当然算不得好厨师。那么为何“知者不言”?真懂某种学问的人,他知道学问之难与杂,不是一言可以说得清的,相反,那些一知半解的人,常爱发议论。就象现在的新闻,人云亦云的特别多,真知灼见的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