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在珠江圆满落幕,来自五大洲的124支龙舟队伍在珠江竞技、表演将传统的端午龙舟活动推向了高潮。

南都记者发现,不少地方甚至村里的龙舟队,为赢得比赛,邀请国家级的专业教练指导训练,龙舟竞渡的背后,拼的不仅是传统,更是专业和与时俱进的观念。

12人龙舟1000米比赛成绩表(124支龙舟队珠江竞渡)(1)

湾区城市近20支龙舟来穗参赛

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源自1985年正式举办的广州龙舟竞渡赛,1994年,赛事升级更名为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赛事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竞技表演相结合,集国际性、专业性、表演性为一体,在国际上已形成较高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被列为全国八大龙舟赛事之一。

昨日上午9时,预赛正式开始。各组龙舟健儿在珠江水面上奋力划桨,激烈的竞渡比赛吸引了上万市民和游客来感受着江面上的速度与激情。

下经过近两个小时激烈角逐,传统龙冠军由南沙区传统龙龙舟队夺得;22人标准龙舟方面,男子公开组冠军归属广州白云人和镇龙舟协会,男子国际组冠军为香港屯门龙舟竞赛委员会龙舟队,肇庆市广东工商职业学院龙舟队收获女子公开组冠军,大学生组第一名则由中山大学男子龙舟队夺得。

除了激烈的龙舟竞渡,比赛河段共有32条彩龙竞艳表演,8条游龙助兴展示,向观众展示独特的岭南龙舟文化。彩龙上,除了传统的西游记、济公等角色扮演,白云区将禁毒宣传搬上了龙舟,增城区则打出生态和乡村振兴的口号。

冠军说:从选拔到训练都讲究科学

传统龙竞速是每年国际龙舟赛的压轴大戏,传统龙比赛和标准龙不同,由龙舟队自备龙舟,其长、短、轻、重不一,参赛的运动员的数量也不相同。

夺得传统龙冠军的南沙区传统龙龙舟队,仅用1分27秒冲过600米赛道,第六名也仅耗时1分钟33秒,竞争非常激烈。而在上午的预赛中,有部分男子的龙舟队划完600米需要4分钟。不过,大部分龙舟队完赛在2分钟左右。从成绩上,广州国际龙舟赛也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活动和专业竞技比赛的共同特点。

南沙区传统龙舟队的领队、南沙区体育联合会会长赵蓉蓉对南都记者表示,对于自己的队伍夺冠并不意外,意外的是在这次比赛中创造了龙舟队最好的成绩。

赵蓉蓉说,南沙区作为滨海水乡,水系纵横交错,龙舟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对于本次比赛,他们从运动员的选拔、教练的选择,以及日常的训练都非常重视其专业性和科学性。

她说,南沙传统龙舟队的参赛由南沙区体育部门组织,从全区各街镇、水上俱乐部中运遴选出90名运动员,有部分运动员本身就是退役的专业运动员,身体素质非常不错。教练则是南沙黄阁镇的本土皮划艇专业运动员张启光,其个人在国内外拿下了15枚金牌。

由于大家日常都要上班,所以训练质量非常重要。赵蓉蓉说,龙舟队大约提前一个月,每天拿出2.5个小时组织训练。“一般在蕉门河上训练,有时候也在陆地上练。技术、体能、配合度都要进行专门的训练。”赵蓉蓉说。

鸦岗龙舟队:我觉得我们也是冠军

白云区的鸦岗龙舟队在白云区享有很高的声望,白云区的龙舟基地就落户在鸦岗村。在龙舟基地中,不仅记录了鸦岗龙舟队在本土彪炳的战绩,也记录了他们在国际龙舟赛上遭遇的挫折。

1994年,鸦岗龙舟队带着骄傲首次参加了广州的国际龙舟邀请赛,但在比赛中沉船了。1995年获第四名,1996年获第六名,1997年便不再参赛了。

但是,在白云区有着荣耀战绩的鸦岗龙舟队并不服气,他们改变观念,到外地交流学习,改变划桨的方式和训练方式之后,于2005年开始,重整旗鼓参赛,从2015年到2017年,一直保持了第四名到第六名的成绩。

鸦岗龙舟队的领队,鸦岗经济联社副书记蔡经伟对南都记者表示,尽管现在参赛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但他们来参赛就是冲着冠军来的。这几年,他们邀请在国内最著名的龙舟专业队伍的教练来指导他们比赛,不断改进技术,调整划船的姿态,并组织队员进行体能训练,在2018年获得了第三名的成绩,本次国际龙舟赛中获得了第五名的成绩。

“这次赛道对我们不利,第五第六赛道靠近江心,水流速度快,所以第一第二名多数都是第五第六赛道的队伍。我觉得对我们‘土炮’来说,已经是第一名了。”蔡经伟说。

蔡经伟介绍,他们的运动员全都是来自村里“做事”的,比如保安、协管员等,每年农历四月初开始训练。白天练技术晚上跑步、战绳练体能。“一方面是希望在龙舟赛上拿到好的名次,另外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备战龙舟赛,把大家的身体素质提上去。”

蔡经伟说,比较遗憾的是,这次男子只拿到第五名,女子拿到了第四名。按照他们村的激励计划,拿到第一名,每位队员奖励1万元,第二名奖励8000元,第三名奖励5000元,第四名之外就不予奖励。“女子我们也算是第一名了,前三名都是有专业背景的。我们都是村里的人。” 蔡经伟说。

采写/摄影:南都首席记者刘军 实习生黄林宜 通讯员穗体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