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父母问:我自己都不懂艺术,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审美力呢?大部分父母都是这么想,想帮助孩子却不知道从何开始,因为没有方法所以不懂怎么做。是不是不懂艺术,就不能帮助孩子提升审美力了呢?

当然不是,其实每位父母都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帮助孩子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怎么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1)

那么,到底什么是审美能力呢?

审美能力也称之为艺术鉴赏力,指的是一个人感受美、评价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审美能力主要靠后天培养,所以,发展孩子的审美能力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

审美能力对孩子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记得在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一项新规定,取消了体育特长生、中学奥林匹克竞赛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而唯独只有艺术特长没有被教育部取消高考加分。教育部的这项规定,说明了美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诫家长和教师们,关注孩子学业的同时,也要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加强孩子美育能力的培养。

如果一个人只会读死书,从来不懂得如何欣赏生活中的美,那么,他的审美能力必定会逐渐丧失。

怎么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2)

有些审美教育观念比较欠缺的父母,依然还在重视是否具有实用性,对审美毫不关心,长此以往,导致孩子丧失了审美能力。大部分父母的审美还停留在“画画得真像、歌唱得真好、琴弹得真快”这样的层次。

拿孩子学钢琴为例:

5岁的环环从小比较喜欢音乐,到了五岁半妈妈给他买了台钢琴开始跟着老师学琴。一开始还好,兴致勃勃,一年后妈妈给环环制定了考级计划,一到暑假,小小年纪的环环每天坐在钢琴前面就是三四个小时,渐渐的,环环开始讨厌练琴,每天哭着练完老师布置的任务。就这样,两年后妈妈还是放弃了让孩子学琴,原因是看着孩子学钢琴学得太痛苦了。

怎么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3)

许多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能力,会让孩子选择学习一门乐器,其实,学乐器并没有错,孩子内心也是喜欢美妙的音乐的,就是因为成人过度地把考级当目标,用考到了多少级别来衡量孩子学琴的好坏,加上缺乏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孩子的负面信息太多,忽视了学习的初衷,把原本可以提升孩子审美能力的机会,变成了孩子的负担,所以才让孩子感觉不到学习的真正快乐。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就对厌倦练琴的女儿说过这样一段话:

爸爸这辈子很后悔的事情就是不会演奏乐器,演奏乐器可以排解郁闷。学习钢琴不是为了让你考级,而是为了帮你寻找抒发心情的渠道。

每个父母对孩子学习艺术的想法大致相同,但过程中,如果能够真正地从培养孩子的审美角度出发,那么,这样的学习一定是从心出发,是一种美的享受。

中国当代作家、画家木心先生曾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他还说:“无审美能力者必无趣。”

怎么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4)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已经有过无数的案例证明,审美能力不仅仅要小培养,而且那些从小具有审美能力的孩子比普通的孩子更自信,眼界更宽广,更具有创造能力、美学思维、感官智慧。长大成人后,他们也更容易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与幸福,他们懂得珍惜生活,内心更加强大和快乐,因此更容易收获幸福与成功的人生。

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不仅在杂交水稻领域有所建树,还多才多艺:会拉小提琴,在他读中学时就是学校有名的铜管乐手;还是游泳健将,会下象棋,还会一口流利的英语。

对人而言,审美是一个种品质和修养。

美学家蒋勋有一段话说得好:“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怎么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5)

还有著名的明星王力宏,他6岁学习小提琴,8岁接触钢琴,10岁开始玩爵士鼓,12岁对吉他有着浓厚的兴趣,13岁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开始作曲、写歌,19岁出版个人的第一张专辑《情敌贝多芬》,从此走上了音乐道路。

怎么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6)

让孩子从小感知艺术,学会享受美妙旋律,有欣赏美的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孩子做事更专注,能沉下心来,严谨地对待一件事情;在体验中不断练习,养成勤奋、脚踏实地、坚韧不拨的良好品格,这将是受益一生的宝贵财富。

美的标准

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家庭文化背景,对美的感悟不同。作为父母来说,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发现孩子,看见孩子,就已经是一种审美。

2岁的乐乐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到衣柜里找那条自己最喜欢的连衣裙穿,一开始妈妈非常不解,小不点儿大的人儿就知道“臭美”,长大了还了得。刚开始会制止孩子的行为,但后来发现越制止孩子越不听,先是对抗,再是哭闹不止。通过咨询后妈妈才得知,这是孩子内在审美的需求,可以满足孩子,而不是抑制孩子。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她的著作《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提到了孩子的审美敏感期,是帮助孩子形成道德的过程,也是孩子开始对自我和环境有审美要求。例如上面说到的2岁乐乐开始出现喜欢挑自己喜欢的连衣裙的案例。尤其女孩表现得更为明显,除了服饰意外,她们还会对妈妈的口红、高跟鞋、指甲油等让人变美的装饰感兴趣。

国外有个“最萌设计师”Mayhem,她只有4岁。她和许多孩子不同的是,她有一个懂她又欣赏她审美需求的妈妈,平日里她经常把各种围巾、纸片、丝巾等裹在身上,设计成各式各样的服装。妈妈不但没有责骂她,反而鼓励女儿,陪女儿一起制作纸裙子。

怎么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7)

妈妈把和Mayhem一起设计的服饰照片发到微博,获得了J.Crew的关注,这一品牌曾被米歇尔.奥巴马穿到奥巴马宣誓就职典礼上,被称为“国服”。就这样,Mayhem受邀一起创作童装设计,成为了那里最小的服装设计师。

怎么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8)

父母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懂得尊重孩子的审美需求,用爱心和行动陪伴孩子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这样的熏陶和呵护下,孩子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中国青少年教育部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曾对“美育”教育感悟:不仅仅创新的基础和动力是审美,健康的人格的培养也离不开审美。

怎么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9)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

据研究表明,孩子在2岁-5岁左右会出现“审美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变得十分挑剔和敏感,对事物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如何去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提升积极向上的审美能力呢?

01、让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但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里的美无处不在,父母要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可以带孩子观察各种颜色的花果、蔬菜,品尝它们的味道,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特点;去动物园观看各种不同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喜欢吃什么,不同季节的生活习性是什么;观察不同季节的变化,春、夏、秋、冬季大自然的景象。

和孩子一起把所思所想写下来,画下来,拍下来,这个过程,孩子通过感官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的美,也是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怎么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10)

怎么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11)

02、为孩子创造机会,体验艺术的美

在生活中,父母要创造时机,带孩子去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艺术馆等等参观,让孩子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在这里,孩子可以看到伟大的人类艺术发展的足迹,能够感受到各种不同艺术形式展现的不同的美。

怎么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12)

怎么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13)

03、抓住孩子的审美敏感期,尊重孩子的“臭美”

父母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男孩到了一定年龄,会对飞机模型、汽车、手枪等感兴趣。他们甚至会模仿动画中的英雄人物,开着警车,背着手枪模仿警察叔叔抓坏蛋。而女孩子更喜欢洋娃娃、粉色或红色的玩具,有的女孩子会偷偷拿妈妈的口红涂在嘴巴上,穿上妈妈的高跟鞋走路,喜欢穿小公主裙等等,这就是不同性别孩子的对审美需求的不同。

很多家长会制止孩子的行为,甚至批评孩子,认为小小年纪不可以把心思花在这上面,认为这么小就爱美是不对的。其实,不爱美才是不好的。这样就会抑制孩子对审美的判断,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正确的做法就是保护孩子的审美需求,和孩子一起参与和讨论,还可以示范给孩子看。网上有段时间流传的几组照片,图中的爸爸就是难得的榜样示范,他们心甘情愿地愿意成为孩子的模特,让孩子大展身手一番。

怎么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14)

04、阅读经典绘本,激发孩子感受美的能力

许多经典绘本不仅文字美,图也美,绘本里的各种景物、人物、图案、线条、形状、色彩等等,都可以激发孩子早起的审美感,其内容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例如:《像博士等艺术课》、《像博士的人文课》、《脚下的世界》、《从一粒种子的开始》、《今天的月亮好圆》、《他们看见了一只猫》等等。

怎么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15)

美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波罗.福克斯说:“当你把一本书交到孩子手里时,你便给了他无限的人生可能性,你便成为一个启发者。”

对于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提升孩子审美的初心,就是让孩子有能力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美的同时,学习如何创造美好的一切事和物。

真正的审美教育,不是阻止孩子们变美,而是让他们明白:真正的美丽源自内心的心灵,真正的强大是接纳自己的任何模样。外表固然很重要,但心怀美好,才是真的“美”。

我是@灵动育儿 鼓励咨询导师,正面管教导师候选,教育从业十八年,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感谢你的关注。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