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垣名胜记》出版于1935年,作者叫李子全,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山东名胜古迹和所在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山东名胜古迹和所在地(山东省垣名胜记)

山东名胜古迹和所在地

《山东省垣名胜记》出版于1935年,作者叫李子全。

李子全,字体元,山东商河人,先后毕业于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京师内务部警官高等学校;曾任烟台警察厅科员、水上警察沾海炮舰大副、山东省警务处视察员、安丘县公安局课员、新泰县公安局局长等。从其所从事的职业来看,他不是文学业内人士,只能算是文学爱好者,其所以写作《山东省垣名胜记》,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因为1932年夏天来济南谋事期间,曾“寓大明湖南畔的贡院后街,居湖滨,经数月之久。”由于“身无职务,随意而游,周览山东省垣诸名胜,(并)记录成帙。”

《山东省垣名胜记》计有34篇游记,虽然篇幅都不长,但却实录了当年济南诸多名胜古迹的风貌,且“所在地及名胜之真实形状与情趣,均经实地考察,并无特别渲染。”因而,许多记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正如蒙阴的任育民在书序中所言,该书“记事得体,条理井然,标其住点,详其内容,究其变迁,穷其源委,阙者补之,讹者正之。或即事以写景,或见景而生情,形容尽致,宛然如在目前,诚济垣名胜之一幅写真图也。故欲知济垣名胜者,不可不读是书;欲览济垣名胜者,尤不可不读是书。”

“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因而历代名士多有诗作留于后世。在《山东省垣名胜记》34篇游记中,有18篇附有前人的相关诗作。如《大明湖记》附有曾巩等的相关诗作,《历下亭记》附有蒲松龄等的相关诗作,《游龙洞佛峪记》附有李攀龙等的相关诗作,《汇波楼记》附有张养浩等的相关诗作,《华不注记》附有王士禛等相关的诗作。这些附后的诗作,对于读者阅读和欣赏原文是极为有益的。

李子全虽非专业作家或知名学者,但其文采斐然。《山东省垣名胜记》,虽有时代痕迹的“之乎者也”,但遣词造句精炼而不失意尽,华丽而不失朴实,以笔者品读之感,其文采可与文学大家相媲美。

在《山东省垣名胜记》所记述的34个(组)名胜古迹中,时下多数风采依旧,甚至是更加风情,如三大名胜及华山、历下亭、百花洲、黑虎泉等;但也有些随着时代变迁,如今已经销声匿迹,如汇泉寺、鹊华桥、白雪楼、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等。

大明湖是泉城明珠,李子全寓居湖滨,自是对其情有独钟。在34篇游记中,竟然有12篇是为大明湖及湖畔景色所著。《大明湖记》载:“大明湖周有十里之谱,其源出舜泉,由汇波楼下注出。每届荷莲芳盛之际,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洲渚之想,夏夜游人尤蕃。前舫征歌,后船载酒;夜阑人尽,歌声四起;管弦盈耳,逸韵悠扬。清风吹入舟内,明月照于船外,鸟集苇间以争鸣,萤飞空际而朗曜,恍如仙境,隔绝尘世也。庶民商贾,沿岸寄居;千佛鹊华,鼎足而立。湖光染碧之工,山岚设色之妙,每当朝夕之际,始极其浓。游船沿水径以摇橹,渔夫觅鱼处而张网,苇色青青,水声潺潺。湖水与蒲苇同色,游人偕商人共乐,鸢飞鱼跃,天然胜景。人谓济南有三大奇景,大明湖实为之冠,信非诬也。”

大明湖有“老八景”和“新八景”之说,不过在《大明湖记》中,还有“湖中八景”之说:“由鹊华桥乘舟,沿水径抵历下亭,总览湖胜。铁公祠、北极庙、汇波楼,耸峙湖北;曾公祠、张公祠、汇泉寺,罗列湖东;李公祠点缀湖南,历下亭孤立湖中,直如摹妙之图,所谓‘湖中八景’者,此也。”笔者品读此书前,尚未见有前人如此之说,故颇感新鲜。虽然时下汇泉寺已消身匿迹,但超然楼之卓尔不群,故时下的“湖中八景”当更胜以往。

今日历下亭之所在,系清朝年间移建于此。《游历下亭记》载:历下亭居明湖之中,址占三亩许,周围石砌,基出水面约有尺余。北有巨厅,内鬻名人字帖,贸易甚蕃。南建门楼,外悬何绍基书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院中有亭,即历下亭也。唐李北海、杜少陵曾觞咏于此,俗称‘古历亭’。亭,壮貌巍峨,矗立数仞,大有可观。亭内有乾隆题碑,词字双绝。清季鹾(cuó:盐运使 )李兴祖重葺斯亭时,又于亭西建轩三楹,以便游客憩饮。且院外柽柳,浓荫蔽日,名人骚士,多就柳下垂钓。亭院四面际水,芦苇绕水丛生,水清澈底,苇密蔽人,明湖之景,以此为优,故为“明湖八景”之冠,为游览者必赏之胜也。

站在汇波楼上,南可远望群山,北可眺望鹊华,是为大明湖最佳观景处。《汇波楼记》载:汇波楼居省垣艮位,汇波门上。济南内城,南高而北低,诸泉水聚于北城,汇成大明湖。湖水由北门输泄,故称“汇波门”;建楼于上,因名“汇波楼”。观此楼,腾蛟起凤,檐牙高啄,翼然波上,矗接云霄,诚历下第一楼也。登楼辽望,南列诸峰,排闼(tà:门)送青;北临壕堧(ruán:城郭旁空地),护田绕绿;遥映北极,携挈东郭;一湖飞鹭,半天啼鸦,岂非天钟绮丽、地萃物华,以供登斯楼者赏识夫清奇也欤!爰(yuán:疑问代词)为之铭曰:潺湲(chán yuán:水流缓慢):难把,金汤可掬。此楼之建,南山永峙。名地名流,长留不敝。”

大明湖北岸的北极台,俗称“北极庙”。《游北极台记》载:台高数仞,阶三十八级,登之伫立,南面而望,近则湖光潋滟,碧接阶前;远则山势峥嵘,青排闼外,城郭烟树,一览无际。台上前面,东、西两侧均有茶楼,每届夏时,名人骚士就此乘凉。清风飘飘而益人,湖莲亭亭以吐秀,静雅清爽,水甘花香,游人至此,乐而忘返。院内古松林立,两厢对峙,中为镇武殿。殿内正尊为镇武像,供桌西首,列有古铜龟蛇,俗传摸龟蛇之首,则福运连至矣。由镇武殿或东或西,可绕赴台后,再登阶十一级,经小木桥,即抵北城墙矣。墙边筑壁,中平如砥,来往行人,络绎不绝。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时任山东盐运使的阿林保,在大明湖畔兴建小沧浪时,同时还兴建的还有铁公祠和佛公祠。这组建筑群体当初应是大院套小院的风格,铁公祠、佛公祠各自有独立院落。

《游铁公祠记》载:铁公祠位于大明湖北畔,院有南、北二门,乘船可由南门而入,登陆则自北门而进。中有亭,高数仞,内列石桌石座,以便憩息,红柱石栏,大有可观。亭北有陈士杰书碑六幅,西北有巨楼十楹。楼前悬联,殊多妙词。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语,道尽了济南湖山真意。阶前尚有奇花倒柳,满院生辉,池莲石山,罗列极妍。楼西小院之西廊壁间,嵌诸多名人字碣,最佳者为《小沧浪记》。南有小沧浪亭三楹,周建游廊,匝树栏杆。亭北莲池,绕亭三面,前临明湖,夏时就此延爽纳凉,如在莲花之中,可望湖内全景。立小沧浪门前,极目南眺,湖景满目,遥遥与李公祠相对峙,隐隐与千佛山相辉映,尤能得佳趣而旷心怀。往观铁公祠院内,有古松数株,石碑一座,记铁公名铉。正殿内有铁公肖像,白面黑须,俨然有生前刚直气相。

佛公祠在铁公祠东临:“正殿名曰‘水镜堂’,院内亦有碑,记清季佛公伦任山东巡抚之政绩。全祠布置,与铁公祠均属相同。二祠相连之壁间,嵌有横碑,志铁、佛二公祠。民国十五年(1926),为(时任山东督办)张宗昌毁损,谋就址自立生祠,未及兴工,则被革命军逐去。”史载,佛伦在担任山东巡抚期间,体察民情,多有善举,济南民众曾为之兴建生祠。此外,在济南民间,还曾有则“佛伦锁蛟”的神话传说。1952年10月,毛泽东在游览大明湖时,也曾对佛伦大加褒扬。

在清朝267年的历史上,计有 128任山东巡抚,其中琦善曾三度出任,吉纶、程含章各曾两度出任。在124位山东巡抚中,较为出名且在济南建有祠堂的,除了佛伦之佛公祠、丁宝桢之丁公祠、阎敬铭之阎公祠之外,再有就是张曜之张公祠了。张曜在担任山东巡抚任时,关注民生,治黄有功,且死在任内,逝后被济南民间化身为“黄河大王”。不过,今日之张公祠已是“名亡实存”,因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与张公祠相邻的曾公祠坍塌,相关部门在整建时,将张公祠与曾公祠何为一体,并定名为“南丰祠”,如今南丰祠的正殿就是当年张公祠的正殿。

张曜乃行伍出身,清咸丰、同治年间,因剿平粤捻,战功甚伟,升任山东巡抚。在任期间,疏浚小清河,以泄济垣之水,便利交通,政绩卓著,故清帝为之立专祠,以旌其忠焉。《游张公祠记》载:张公祠修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由鹊华桥乘舟,循湖内水径,可抵此祠南门。伫立门前,南望明湖,横亘半城,澄明如鉴,芦港荷陂,青葱宜人,诚佳景也。循北城墙,至汇波楼前,可自该祠东门而进。内分两院:东院北有巨厅,南有亮亭,围建游廊,中斲(zhuó :砍、削)莲池,兼有垂柳苍松之点缀,匾额对联之壮观,幽阒(qù:寂静)辽夐(xiòng:远),至此令人萌逸乐之志。西有碑亭,巨碑矗立,志张公名曜。西院中间建有戏楼,桌椅之陈列,台楼之辉煌,直如演剧之院。楼北则为张公正殿,内悬张公肖像,身着蟒袍,靴帽、顶翎、朝珠,整齐全备。面团而胖,右目稍微,俨然如生,忠厚之气概尚在,谨慎之容貌犹存。人望之,则兴恭敬之念。

曾巩在任“济南市长”期间,文章政绩,彪炳千秋,人民感受其德,先是在千佛山上为之建祠祭祀,倾圮后又在大明湖畔再立新祠。《游曾南丰先生祠记》载:祠居大明湖北畔,汇波楼前。远吞山光,近枕湖波,门额书“曾南丰先生祠”。院内北有祠堂三楹,内设神阁,阁内立曾公牌位。阁前案上,仅列炉烛,别无陈物,有清高之遗风。院内东建一亭,四面水绕,夏季莲开,宜于纳凉。西筑平台,为晏公庙故址。登台瞭望,南有湖景满目,北临城垣雉堞。台上有一古松耸立,高数寻,周数围,夏时能蔽炎日,游者多就荫观景。湖水南来,直贯院中,建立木桥,作为达亭之径。水再北注,经汇波楼,由汇波楼下出城外。垣壁均修回廊,廊内壁间,各嵌石碣,以志曾公事端,并述重修之意。

晚清重臣李鸿章,虽然没有担任过山东巡抚,但在大明湖畔,却有处为他而建的生祠。《李公祠记》载:“清季李公鸿章,谥文忠,皖省合肥人也。鲁省为李公施泽之处,则在省城内,大明湖南畔,为之建立专祠,遥与铁公祠对峙,前与省党部辉映。祠内楼台亭轩,廊厦异石,为省垣各祠之冠。祠东有大剧院,祠北建觉沤亭。亭立湖中,人称“明湖三亭”,即历下亭、铁公祠亭与此亭是也。中建曲桥,作由祠院达亭之径。立亭四眺,能览全湖之景。澄波千顶顷,渔舟出没,远山碧岫,如黛如雾,令人有潇洒出尘、万虑皆空之想,为湖滨最清雅之处,故往游者甚众焉。”1958年,相关部门将李公祠改名为稼轩祠,当然,被祭祀的人也变成了辛弃疾。

汇泉寺,得名于诸泉汇流。《游汇泉寺记》载:此处地势与历下亭相似。历下亭居湖之中,汇泉寺偏居湖径东。历下亭四面际水,陆无能达之径;汇泉寺则可由汇泉寺街北端迤西,循小径而抵达寺之东。自鹊华桥登舟,经历下亭北行,则可至寺西门矣。登陆入览,始知此寺南门居中,额题“汇泉禅林”。复进二门,院内北有菩萨殿,有东、西厢。东院尚有文昌阁,阁前建亭,内有悬额,题“云遏湖隈”。由阁西石阶登阁入内,则见文昌帝君像居中,左立文祖,右配魁星。绕阁周览,南望群山,耸入云际;北观城堞,蜿蜒数里;东有民宅密布,西有湖景争艳,与北极台、汇波楼成为鼎足之势;与张公祠、历下亭并有衔接之概。此寺虽非奇异建筑,然亭阁殿轩,含有古风;四面绕莲,颇呈雅意。

昔日在大明湖南、百花洲北,有一条小街名鹊华桥街,这鹊华桥就位于鹊华街中间。它“南系百花洲,北为大明湖,桥纯石筑,峻架波上,登之能望鹊、华二山之胜,因以赐名。夏季桥旁,柳荫蔽日,左右莲开,蒲苇丛生,漪清澈底,游憩桥畔,无限奇趣。桥之西北,御碑亭后,船泊甚蕃,游明湖者,多由此登舟,泛览全湖之胜。”(《鹊华桥记》)

百花洲在鹊华街中间路南,曲水亭北端。南有百花桥卧波,北望鹊华桥峻立,居曲水、明湖之间,柳岸荷池,红碧现彩。该处古有百花泉,盖百花洲亦因百花泉而命名。洲上旧有百花台,亦名南丰台。现百花台已圮,而百花泉亦没。惟逢夏秋,池莲盛开,清流贯注;楼阁匝绕,临岸观莲;能畅心怀,藉阴垂钓,诚属乐境。若值天霾,水天一色,洲边楼舍,映照水内,状似沉没,宛然如海市蜃楼。人称济南多佳景,良有以也。(《百花洲记》)

济南泉水众多,以往人们多以泉群予以分类,而《济南七十二泉记》中,则是按照泉名释义来分类,显得别有风趣:泉之取象于天者,曰“白云”,如云之英英也;曰“甘露”,如露之滴滴也。泉有以人名者,曰“舜泉”,历山之遗迹也;曰“杜康”,世传杜康酿酒处也;曰“孝感”,元孝子刘琮事父求得之泉也。泉有以动物名者,曰“马跑”,则为马之奔;曰“鹿跑”,则为鹿之逐;曰“白龙”,则如白龙之出峡;曰“腾蛟”,如蛟之得云雨而飞腾;曰“虎”,虎啸生风也;曰“金虎”、曰“黑虎”、曰“白虎”,则以其色别之也。泉有以植物名者,曰“花”,因花纹荡漾也;曰“草”,因水草交萦也;曰“芙蓉”,明其艳也;曰“莴苣”以苦寒也;曰“黄花”,淡而弥永也;曰“柳絮”,水沫纷翻如絮之飞舞也。泉有以乐器名者,曰“琴”,流水之调也;曰“琵琶”,浔阳之旧曲也。泉有以珍宝名者,曰“悬珠”,如珠之悬也;曰“漱玉”,如玉之漱也;曰“金沙”,淘沙而金可拣也。曰“悬泉”者,以其形也;曰“温”、曰“冷”者,以其性也;曰“朱砂”、曰“胭脂”,以其色也。可以染,曰“染池”;可以汲,曰“林汲”;灰之澄也,曰“灰池”;井之满也,曰“浅井”;天倒影如镜,曰“天境”;水悬流而如帘也,曰“水帘”。此外,还有“泉有得名于释氏者”“泉有得名女工者”。如此等等,让人品味颇觉新鲜,颇得情趣。

济南有四大泉群之说,也有四大名泉之说,不过,四大泉群毫无争议,四大名泉则有所差异。在《金线泉记》中,作者亦有四大名泉之说,即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金线泉。以笔者品读,这当是当时世俗的认可。当然,从时下的现状来看,将金线泉列为四大名泉之列,显然名不副实,倒不如将五龙潭作为五龙潭群的代表,让其与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并列为四大名泉更为合适。

趵突泉的“三股水”无人不知,可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有过“九股水”的情形。《济南西关趵突泉记》,记述的就是当时的情形:“济南西关剪子巷南端,有商业繁盛之区,游人最多之地,为省会各商场公园之冠者,即趵突泉也。中有河流贯注之巨池,水清如鉴,草绿蔓长,鱼游其间。池北有吕祖庙,庙后厅轩甚多,今改为民众教育演讲所。东西有观澜、白云二亭,亭内演唱犁铧大鼓,声调清奇,则为品茶览胜之处。池中旧有三泉,南北排列,相距尺许。泉水由池底向上湍流,高出水面数寸,势如沸腾,状若牡丹,汩汩有声,终年不息,故名曰“趵突泉”。近于池东石桥左右,复各建三泉,亦系泉水突起,上腾尺余,参差不齐,形状各异,较旧泉之水声巨而势烈,惟不如旧泉形状自然,能令观者兴感。”因为那“六股水”是人造景观,所以时间不长便就销声匿迹了。

南护城河是护城河的精华所在,任远先生曾有篇经典散文《珍珠河》,描绘得就是南护城河的景色。《山东省垣名胜记》中,也有五篇有关南护城河的游记。

黑虎泉在各种版本的四大名泉中,尽管位序有别,但都名列其中。《山东省垣南关黑虎泉记》载:济南城南门外,经小木桥,沿护城河南岸,东行半里之谱,向北缘石阶而下,南悬崖内有泉。泉孔数十,水出如珠,积水成潭,清澈见底。潭崖之上,古时建有黑虎寺,现改为学堂。泉之泄水处,有石镌虎首者三,东西排列,虎口喷水,故名曰“黑虎泉”。水涛滚滚,形成浪花;水声潺潺,闻于院外;昼夜奔流,水势如一。山东省垣七十二泉,水势之壮旺,以此泉为最。

琵琶泉,因水流淙淙,犹如琵琶扬韵而得名。《琵琶泉记》载:循护城河南岸迤东,至半边街中间,向北缘石阶而下,河之南岸,水池有三,东西排列。中池底,泉珠成花,向上升腾,全池盈满,水面较高于两旁之池,因之分注,淙淙有声,如鼓琵琶,故名“琵琶泉”。泉左有古杨,泉右有巨柳,邻近妇女,多就池畔,藉荫涤衣。水清荫浓,气凉神爽,终日洗涤,不觉劳瘁。泉水流注生琴韵,丽女谈笑有佳音,剧楼歌场,无此天真烂漫之妙趣。池水异常清洁,亦为商民汲饮之水,汲水者来往如梭。北有小桥卧于水上,南有石壁立于岸畔,男汲女浣,工作各异;河流泉注,形状特殊。济南泉水之便利,藉水所生之胜景,就此可见一般斑矣。

玛瑙泉,因水自池底涌起串串水泡,经阳光照射五色缤纷,犹如玛瑙而得名。《玛瑙泉记》载:护城河南岸,方池有二,居东者巨,居西者微。微池内,泉水由底上涌,水泡成花,当日光映射之时,泡花微含碧色,状如玛瑙,故名曰“玛瑙泉”。玛瑙泉虽不在济南七十二泉之列,但泉北石庙香炉之前面,镌有“玛瑙泉”三字,盖志名泉胜景,以免久而没灭也。

金虎泉,曾名列金代《名泉碑》,但此后迷失,直到民国时期,才又北重新认定。《古金虎泉记》载:“护城河岸下有金虎泉,以对黑虎泉而命名,并形水势之猛也。毛发直竖,口鼻出水,如山如石,似虎非虎,具有天然之势。非若黑虎泉,一望则知系人造之景也。泉之北有河,曲流岸间,雕斫石莲,莲花喷水,水花隐莲,活活泼泼,甚有情趣。”金虎泉当时位于“适园”内,园内之亭名“可中亭”,立碑有记,以遗后世。

济南有南北两处珍珠泉。《南珍珠泉及任泉记》载:“琵琶泉西,金虎泉东,护城河南岸下,有方池五,周以石砌,水深数尺,东西排列,均属整齐。居东第二池内,泉珠滚滚,由底上腾,珠花连续,昼夜不断,泉势与省府之珍珠泉无异,故亦名珍珠泉。护城河北岸,遥与珍珠泉相对者,有一方池,池内有泉,名曰“任泉”。二泉对峙,各现奇异;中有河流,可称胜景。畴昔河中有桥,今已残缺,不能行人。北岸瞻任泉者,不得观南岸之珍珠泉;南岸视珍珠泉者,不能游北岸之任泉,交通不便,诚属可憾。”

今日珍珠泉大院,在民国年间为山东省政府所在地。《山东省政府内珍珠泉记》载:“山东省政府内,东有剧院,每遇庆典,就此演剧,楼台布置,可壮观瞻。中多厅轩,则为省政府办公地点。西有巨池,广约数方亩,四面置有铁栏,泉水由池底升腾,参差错落如泻万斛珍珠,故名曰‘珍珠泉’……北岸巨厅,即昔日白云楼也,为主官宴宾之所;南畔古树,形若苍龙,公余就此休息,自能畅心怀而得逸趣,诚可为省垣名胜也。”

今日省府大院,清朝时为布政司署,民国年间为省民政厅办公旧址。《山东民政厅花园记》载:其面积广袤,建筑宏壮。西置花园,以备公余游览。最可称者,尚有宋海棠两株,前后辉映,稽系宋季曾南丰所植,距今且近千年矣,高十余仞,浓荫蔽日,春季花香,夏宜乘凉。园东南池畔石间,有水突出,自下上腾,浪花玉白,形如妇乳,故名曰“玉乳泉”。玉乳泉虽未列七十二泉之内,而景实处诸泉之上。水积成池,鱼生其间,禁止垂钓,生殖日繁。池内遍植各种花莲,因名之为“鱼莲池”。北沼南畔,则有大石船,寓银汉浮槎之意。南池西岸则筑望莲台,夏时荷开,茎长叶绿,翠卷红舒,虽系人造之景,颇有天然之胜。东北有长岭,西南有石峰,岭上多古树,峰下有山谷。登高眺望,远山碧岫,如云如雾,楼台参差,星罗棋布,别有情趣,自畅心怀。园中共计两庙四亭。土地庙居园之左,龙王庙滨池畔之上,中亭侧有憩息台,积翠亭前有凤翥石,兼有巨厅,位于池之北岸,额书“枕流居”。玉带河直贯其中,旁有曲径,横多桥梁,苍榆古槐,葡萄藤花,点缀其间,群莺翱翔于云际,锦鳞游泳于水中,岸芷汀兰,郁郁菁菁,较中山公园为更雅,比趵突泉为尤胜,诚佳境也。

济南城南千佛山,距城约有五里之谱,俗传昔名“历山”,虞舜曾耕于此山之下。山上古有虞舜祠。隋开皇时,于山腰壁间因石作形,镌成多数佛像,始定名“千佛山”。每岁九月九日重阳节,为此山会期,历下士女咸往观焉……遥瞩千佛山,苍松翠柏,满山林立,殿阁坊轩,横列中间,直如济南之锦屏。至观音堂前,则登路分歧,西路宽而东路狭。西路系清道光时,仿泰岱蹬路形式,建修登路三百余级,直达兴国寺。东路系民国十五年张宗昌修建,由观堂东,可达佛山大门。沿西路上升,经叶圭所建之坊,南额书“仰观俯察”,北额题“齐烟九点”。坊南有大肚佛殿三楹,形式整齐,建筑坚固。循路再登,又抵一坊,坊额一面书“云径禅关”,一面题“峰回路转”。南峭壁下,有乾隆书碑。再升,则至兴国寺矣。门旁石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进院,则见北有泰山行宫,南悬崖内有吕仙洞,龙泉出自洞中,甚黝暗。循石级而下,天光一线,始见泉水。洞外左右壁间,神龛佛像甚蕃,均系隋开皇藉石镌成。越此赴东,再进一院,南系佛山正殿,观音像居殿中间,布置暖阁,实属雅观。再东则为如来佛殿。出院迤东,有关帝庙,磴路至此,复合为一。再上升,则至佛山门矣。入门而东,有娘娘庙院,有菩萨庙院。再东转南,上升即抵文昌阁。佛山众庙,以此为最高之点。阁之下有文祖庙、鲁班庙、重阳庙,均庄严可观,此为佛山建筑之第二处也。重阳庙东,有崎岖小径,可以直达山巅。山巅双峰颉顽,一平一峭,平非巨平,仅能建亭;峭非斗峭,亦能通径。伫立西巅,北顾黄河奔流,巨舟帆影,可达渤海;南望泰岱峻立,山峰巍峨,矗连云霄。仰观崇冈叠嶂,脊脉蜿蜒;俯瞰省垣商埠,烟树万家,楼阁参差,不啻烟台之海市蜃楼,人谓千佛山为济南第二胜景,是诚然也。

“齐烟九点”乃泉城胜景。“九点”乃“九山”。《 济南城北九名山记》,将“九山”简略如下:省垣北,群山横竦,东曰“卧牛山”,以形如牛卧得名,首尾具备,背筑梵宇,宛如负物。此山西,即华不注,挺秀矗拔,酷肖花柎,俗名“华山”。再西即黄台山也,虽不峻伟,然山村民舍,簇列其间,摹妙绘工,景不过此。更西便为鹊山矣,孤耸济北,岫危崕峭,登之辽望,旷移襟怀。凤凰山居鹊山之阳,巅有时式亭榭,茶茗纳凉,恍拟尘外。西望鲍山嵯峨,无梁殿构于山巅,翼有配殿,庭垣整齐,粗有可观。再西即金牛山,森林秀蔚,亭舍幽敝,最能豁心爽气。药山复居金牛山西,较济北诸山为特巨,异石奇形,双峰耸立,建庙北巅,坐视南顶,颇有怀中抱子之势。及匡山,危峰似凤仪,怪石如人立,天然之胜,非斧凿者所能及。此“九山”闻称“齐烟九点”,而华、鹊、药、鲍,又称为“济北四大名山”。此虽是道听途说,非史志得来,然多名人题诗,亦足征古迹名胜之不朽云尔。

龙洞、佛峪久负盛名,尤其是自然风光,更是引得文人墨客莫不为之称赞。《游龙洞佛峪记》载:出济南东关三十里,至禹登山,由白云峰西南入谷,是为龙洞。向东仰视之,山间镌“壁立千仞”四字,下有春晓、金瓶二洞。金瓶洞,以形若金瓶;春晓洞,为前清官府派员迎春之处。每年迎春之际,阳气由洞喷出,含有树叶、枯草等物,可证春已至矣,故名曰“春晓洞”。有元丰碑,在寿圣院之北。有绝壁,色绀碧,名“锦屏岩”,俗称“锦屏山”者,此也。丹壁苍鲜,日月返照,烂若披锦,鹳雀蝙蝠,多巢是焉。院之南有洞,高二十余丈,须秉烛以游。入洞有石佛数十,面泐如削,盖天成也。洞之入口尚宽,渐入渐狭。俯行里许,石乳沾衣,始见前山。院之西南有夹涧,曰“三龙潭”,水深尺许,其泉可汲。洞口瓦缶尚在,相传昔人避兵于此。两壁直立,高耸入云,中如小衖(xiàng:巷)。西洞则在山腰,鸟道盘旋而上,有数百步,则见群鸟集石罅(xià:裂缝),悬葛垂萝,出入风烟,古木亦多,皆可望而不可及也。由白云峰之东南入谷,则为佛峪,小径深林,有白灵台。台南有泉,曰“林汲泉”。泉北有飞瀑,雨后则流十余丈,声满山谷。崖间多海棠,石壁间多唐人题名,及隋开皇时所造之佛像也。历代名人题咏,亦以此处为最多。关帝庙后,悬崖间有遇凉石,露珠凝聚,流痕甚多。庙前有南厅,为休饮之所。坐厅四眺,松柏遍山,形状多奇,是天然之胜、自然之形,迥异人造之景。遥观南山樵夫,身躯虽微,而歌声则巨,人山答和,音声洪亮,其佳实倍于舞台之歌。就东南亭,犹可观瀑布,自觉别立天地,可心会而难笔宣也。故仕鲁省者,每逢二、四、八各月,无不一游。秋景更佳,红叶密布,绿荫可息。本地人士,每届秋季,赴佛山游览,名曰“看红叶”,诚有异趣。

大明湖畔的“省图”,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山东省立图书馆记》载:图书馆为山东提学使罗正钧,以山东为齐鲁旧邦是由,请用国款而建。面山背湖,占址十余亩,建楼三十楹。南有翥石岭,北有望湖山。岭上曲径蜿蜒,山巅茂树林立。岭之下幽洞回转,山之侧河流围绕。岭上有苍碧亭,山顶有浩然亭,均设石座,以备游客憩息。东立朝爽台,西建玉佩桥,河水沿院而带流,池沼棋布有鱼跃,竹园草亭差池布列,倒柳美石掩映点缀。小桥曲径,皆含隐趣;游廊厅厦,咸能怡情;叠石寓意,花木幽深,虽非武夷九曲,亦有步步引人入胜之概。馆内分阅览、展览二类……总计馆内存书,有十五万三千余卷,金石九千余件。吾鲁有此宏馆,寒士有寻书之处,寡学有广智之所,临馆就读,开卷有益;睹物生情,自旷心怀。家塾苦读数载,未若一登此馆,有裨益于国民知识,诚非浅鲜也。

成立于民国十八年(1929)的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内设博物、卫生、植物、矿物、艺术、国货、省产品、儿童玩具、各种图书等,任人游览不收费用,星期一日休息。《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记》载:馆设于省垣贡院街北端,西邻省党部,东际图书馆,据大明湖南畔,筹举民众教育建设。博物馆,陈列禽兽虫鱼等物,以大猩猩、巨蟒为壮观;卫生馆,陈列心肝耳目等形,以全人骨、胎儿状为罕见;图书馆,有新旧图书。国货馆,有货品式样;先烈馆,列先烈之遗迹;游戏处,备儿童之玩具。院内土岭曲河之布置,茅亭花木之点缀,临馆周览,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增加民众爱国之志,实为社会教育之根本地。

昔日广智院,其影响大于图书馆。《游广智院记》载:广智院系英国牧师怀恩光创立,内分卫生、商业、人种、建筑、史地、圣经、博物各部,并设有图书馆、游艺室、体操场等处。卫生部陈列心肝、手足及耳目之形,解说得病之原因,指导预防之方法;商业部罗列丝茧、陶器与运输之法,研究经营商业之道,详示生产之本;人种部则陈列各国人形状、貌相;建筑部则列中山陵、黄河桥之模型。关于史地者,设有特大地球仪及精详地图。关于圣经者,有挂图,有书籍。博物部陈列草、木、鸟、兽、鱼类,最著者为雄狮头、鳄鱼首及鲸鱼骨型,故俗称此院为“博物堂”。其他如图书、游具及操场等布置,莫不引人入胜。游者咸啧啧称赞,诚能补助学校、家庭教育之不及焉。

《山东省垣名胜记》,书不厚,文不长,但却是民国年间记述济南名胜古迹的重要历史史料,值得品读,值得珍藏,因为此乃传承济南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链环”。

壹点号没事找乐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