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给大家(是东西文化交流活标本)(1)

《静物·茶具》利奥塔德(1783年)

梁二平

1702年,让·艾蒂安·利奥塔德在日内瓦出生时,中国的瓷器和茶正风靡欧洲。一生游走世界热衷多元文化的利奥塔德,在生命的最后20年里,随着他所擅长的粉彩肖像画需求下降,开始改画静物。他到底画了多少幅静物,不得而知,但其存世静物画中,有五幅是茶具和咖啡具静物画,这幅《静物·茶具》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幅创作于1783年的《静物·茶具》,是一副以中国外销瓷茶具为主题的静物画,虽然画中物件是静的,却是东西文化交流活标本。撑满整个画面的一个大花漆盘上,交错摆放着一个茶壶、一个奶壶、一个茶叶罐、一个大盘;两个大碗口朝上,一个装着剩茶,一个架着银质镊子;六套茶杯都搭着金属勺子,有三个茶杯倒扣在碟里,另外三个茶杯口朝外,有一个里面还有半杯残茶;漆盘内外还剩了一些面包……作者表现的是一场茶叙结束后的零乱场景。从漆盘内外的内容看,欧洲人已经将中国饮茶的方式进行了西式改良。这幅画完成的年代,饮茶已经成为西方中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通常是在正餐之后一小时,男士们加入到休息室的女士们之间,喝茶聊天。那时还没有流行英式下午茶,1840年后,由英国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引领,西方才有了喝下午茶的风尚。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漆盘内的茶具都是清初外销最多的广彩瓷器。这种瓷器的瓷胎都是景德镇的白胎,运到广东后加彩烧制,而后外销,故称“广彩”。广州是清代对外贸易唯一开放口岸,随着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外国来华商船增多。外国人喜欢中国瓷器,或在广州订货,或来样加工,这大大促进了广彩瓷器的生产和发展。乾隆时期,广彩瓷使用了广州所制的西洋红、鹤春色、茄色、粉绿等彩料,烧出的瓷器特别多姿多彩;通常用的是边饰构图、开光、锦地、十字开幅、加金满彩等装饰手法;其绘画风格“绚彩华丽、金碧辉煌、构图丰满、繁而不乱,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虽然,这漆盘上展示的是吃茶后的残局,但画家通过瓷器半透明的、反光的质感,和红色、金色图案的华丽纹饰,令整个场面看上去仍然是富丽堂皇。

这套茶具的纹样是清初外销瓷器特别喜欢描绘的“满大人”合家欢。它从康熙到道光时期流行了一百多年。“满大人”题材盛行,恰是当时西方人的“崇华”和“中国热”的具体表现。这种纹样通常展示两代人或三代人在一起的官宦家庭,其“生活照”或“全家福”传递给欧洲的是一个富裕、美好、奇特的中国形象。

需要说明的是“满大人”一词,原本与“满洲”“清朝人物”并无关系。“Mandarin”的词源来自拉丁语中的 “mandare”,英语词根manda-,葡萄牙语词根mandar-,都是“官方”“行政”的意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520年前后,刚刚侵入太平洋地区的葡萄牙人用mandador(发号施令者)衍生出来的mandarin指代当时东方王朝的官员,这时候还没清朝。

后来,这个词传到欧洲,就变成了东方官员、官方、官话的代名词,从而又引申出来“神秘的”“富有的”“东方的”等隐喻。17世纪晚期,外销瓷出现清朝服装人物纹样后,西方人就把这种瓷器纹饰称为“满大人”。

画家利奥塔德在1789年以87岁的高龄离世,他的这幅著名静物画,后来被德累斯顿茨温格宫艺术馆收藏,我与喜爱广彩的利奥塔德也是在这里“相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