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试着把“fact”和“feeling”转换成中文比如把“fact”转换成“事实,实际”,“feeling”转换成“感觉,知觉,感情,意识”,但是我发现做不到,就像有句话说“形式即内容”,语音也是词汇意义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还是保留这两个词的英语形式,来做一点“绝对主观,绝不中立”的讨论,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emotion和feelings区别?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emotion和feelings区别(fact和feeling哪一个更重要)

emotion和feelings区别

我有试着把“fact”和“feeling”转换成中文。比如把“fact”转换成“事实,实际”,“feeling”转换成“感觉,知觉,感情,意识”,但是我发现做不到,就像有句话说“形式即内容”,语音也是词汇意义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还是保留这两个词的英语形式,来做一点“绝对主观,绝不中立”的讨论。

之所以会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这学期我在学一门叫书刊设计学的课。上课的第一天,老师给我们介绍了4F讨论法:finding ; fact ; feeling ; future。其中老师重点讲了fact和feeling,她说:“相较于西方人的思维,咱们中国人是不太注重自己内心的feeling的。虽然在咱们的哲学中,比如道教,讲究‘气’,讲究精神,讲究形而上,但这些其实都不是feeling,你看,feeling的含义是没有这些东西的。我们在乎什么呢?我们在乎fact,比如金钱,这就是一种fact,西方人在乎钱吗?当然也在乎!但是比较起来,西方人更在乎‘钱’这个fact给自己带来的feeling,而不是单纯地财富的积累……”

老师对这问题没有再做更深层次的分析,毕竟作为设计方面的老师,她更希望我们能关注于future。但我因此想到了一些东西。

小时候,父母或是关心我们的长辈们,更多地会问我们:“饿不饿?疼不疼?需不需要?”但是很少会问我们:“开不开心?你有怎样的心情?你想不想要?”

而老师呢,在我们学习一篇古诗或文章的时候,她会问你:“这篇文章好不好?请你来分析一下好在哪里?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但是很少问我们:“这篇文章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它有没有给你带来某种情感体验?你喜不喜欢这篇文章?你赞不赞同作者的想法?”

有没有觉得,似乎在我们接受的教育中,缺乏了某种所谓“情感教育”的东西?

由于我积累的知识太少,见识也不广,无法把这个问题上升到教育制度、哲学之类的宏大命题上去,我就简单诚恳地谈一些我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吧。

我从高一起就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读书,上了大学以后就更远了。所以这四年里,我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想家吗?真的特别特别想。以前我看到“天涯”这个词,会联想到侠客骑马仗剑,觉得那很潇洒,但是离开家很长时间以后,我再看到“天涯”两个字,我想到的全是“断肠人在天涯”的那种孤独感。这是题外话。

好在我生在一个有手机有互联网的时代。我还可以经常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然后我有了一个小小的发现。我老爸给我打电话,通常会问我:“钱够不够用?学习跟不跟得上?和同学的关系有没有处理好?”而我妈一般会问我:“最近感觉怎么样?紧不紧张?累不累?心情如何?”

或许男人都比较理性,而女人都比较感性吧,这一点在我父母身上表现得很明显。父亲更注重我的fact,母亲更注重我的feeling。对我来说,这两种爱绝对是平等的,我不会觉得说父亲更爱我一点,或母亲更爱我一点,他们两个人的爱对我来说都是莫大的恩赐。我是怀着感恩的心来接受他们的馈赠的。

但我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我跟母亲的关系比我跟父亲的关系更融洽。每次跟母亲的通话时间至少半小时,跟父亲则从来没有超过五分钟。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fact就是fact,只是fact,有钱就说有,没有就说没有,不会再有其他的表达。而如果是feeling的话,我可以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快乐”这个词。比如:我完成了作业,老师表扬我了;我吃到了好吃的东西;我在自习室门口瞄到了一个帅哥……

现实生活中,我们多数情况下,无法改变已知的fact,但是我们却可以有很多很多不同的feeling,以及表达feeling的富有创造性和独特性的方式。

再说一件事。大学的课堂里经常会有一些小组讨论,几个或几十个人对同一个话题、或电影、或事件、或书籍进行讨论。参加了很多类似这样的活动,我同样发现:大家更多地是用各种各样的“理论”“方法”来分析,而很少用自己的经验经历来谈自己的感受。而那些偶尔大胆谈出自己感受的同学,常常会被扣上“不够理性”的帽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理性真的就比感性显得高级吗?fact和feeling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呢?都重要啊,当然都是缺一不可的,只是,如果硬要做一个比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多地追求fact,还是feeling呢?

这个问题,老实说,我没有想出答案。

我之前看一档辩论节目《奇葩说》,里面曾有一个辩题:如果必须让你吃一个,粑粑味的巧克力,和巧克力味的粑粑,你会选择哪一个?一开始,我坚定不疑地选择了前者,因为不管怎么样,我吃的是巧克力而不是屎啊。但现在我有些犹豫了,我真的愿意去品尝屎的味道吗?我为什么不选择美美的巧克力味呢?管它是不是屎,反正我的味蕾感觉到的是巧克力啊。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