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独有的七种结体方式:甲金篆隶楷草行。

书字甲骨文小篆字帖(汉字七体:甲金篆隶楷草行)(1)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是从商朝开始的。

书字甲骨文小篆字帖(汉字七体:甲金篆隶楷草行)(2)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期间,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以是,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朝就已进进青铜时期,铜的冶炼和铜器的造制非常兴旺。由于周之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凶金文字";又由于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曩昔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利用的年月,上自商代的晚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录,共计3722个,个中能够识此外字有2420个。记事触及里很宽,反应了事先的社会糊口。

书字甲骨文小篆字帖(汉字七体:甲金篆隶楷草行)(3)

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书字甲骨文小篆字帖(汉字七体:甲金篆隶楷草行)(4)

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书字甲骨文小篆字帖(汉字七体:甲金篆隶楷草行)(5)

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

"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8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书字甲骨文小篆字帖(汉字七体:甲金篆隶楷草行)(6)

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书字甲骨文小篆字帖(汉字七体:甲金篆隶楷草行)(7)

草书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书字甲骨文小篆字帖(汉字七体:甲金篆隶楷草行)(8)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书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行书代表作 《兰亭序》局部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