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支教,是因为我学校里有一位老教师(现在已经退休),曾经去新疆支教过三年。提起支教,大多数人谈论的是这位老教师,曾经领双份工资,表示羡慕他的经历,但是一说也让他们去支教,他们却说吃不了那样的苦,受不了那个罪。

有人说,以前支教是因为争取“政治资本”,为了向上爬,可是这位老教师,却在乡村中学的教学一线干了一辈子,一辈子都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

他是为了支教而支教,并没有任何的个人目的。这才真正意义上的支教。支教于他而言,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

现在的支教大都是变了味的,支教是因为个人的需要——是因为晋级的必需,很少有谁是为了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增加与乡村教师的交流,而自觉自愿地去乡村支教。基本上可以说,如不是晋级所需(有的是为了提拔),就不会去支教。

支教的意义在于:促进教育均衡,实现城乡教师资源共享,增加城乡教师交流,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应该说,支教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凭几年才有一位老师到某个学校支教,就能对该校的教育教学有大的改变吗?每年有几位老师到一个乡镇去支教,就会对该乡镇的教育起到促进作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们的作用可能连杯水车薪都不如。

城里的老师,年年都有到乡村支教的名额,但并不是乡村的学校每年都会有支教的老师,我在现在的学校任教了二十年了,才有两位老师到学校分别支教了一年。他们能有多大的能耐,能影响乡村的一个学校的现状呢?他们也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已。

在我校曾经支教的老师还算是比较好,他们也就是早来晚走,对学生认真负责。他们办公一般都是在班里,很少进办公室,和其他老师没有什么交流。他们几乎都是到校就进班,放学就回家。所以,所谓的城乡交流,根本不存在。

到其他学校里支教的,有的是不怎么负责任,有的是教了半学期,突然走人,撂下了一班学生让校长作难,更有的是只有名字,没有人到学校报到,因为人家有后台,跟领导打个招呼就不来了,不过支教认定书到时还是一样有的。所以后来中心校领导,就一律不接受县城里派来的支教老师,因为他们不但不能给乡村学校带来什么好处,而且会因此添很多麻烦。

当支教和晋级挂钩后,就已经开始变味了,到现在已经是形式了,被派下去的老师能正常地完成任务,已经算是好老师了。

支教都是城市教师到乡村,鲜有乡村教师到城市,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不公平、歧视。为什么就认定城里的教师比乡村的教师优秀?城里学校的硬件资源可能是乡村学校所无法比的,但是乡村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方法、技巧上,有的是超越城里教师的。再说在思想道德修养上,教育观念上,怎么就确定城里教师比乡村教师差呢?这点还真的不一定!

我认为,真正的支教,不应该有任何的附加条件,应该是个人的自觉、自愿,是一种不图名利、回报的付出、奉献!是一种平等的、相互的交流,双向的改变,共同的提高!这样的支教才会有效果、有价值,才是应该值得推广,大力支持的!

支教需要什么手续和条件(支教不应该有附加条件)(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