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菲菲

从小到大看过了各种各样的抗日剧,对于那种奋勇杀敌、护我山河、救我同胞的感同身受倒越来越淡漠。去看的时候,只能抱着看看你能演出什么花儿的心态。

这部剧,却与众不同。

浪漫舞剧大全:原创舞剧浮生浮生如寄(1)

从开始的分离,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慌慌张张抱头鼠窜却又逃生无门的时候,一下子被演员们那富有张力的表演给抓住了。从灯光、舞美、到台词,哦不对,没有台词,配乐,演员们的身体张力,面目表情的每一寸变化,无不像个显微镜一样在放大着那种恍惚,密集奔乱的人群,看得我一阵发紧。

但是细节仍然是注意到了的,这场战争洪流把原本不一样的人变成一样的人,穿旗袍的,穿工装的,穿学生装的,都没有区别,无一不是敌人炮弹下瑟缩求活的中国人。所以我们彼此相救、相濡以沫,没有隔阂。那时候,汉奸是多么恐怖的称呼。而如今,代购又是多么恐怖的热闹。我不主张我们抱着仇恨仇日一辈子,只是有时候会疑惑,如果那时候的人来到现在,会想些什么,当然,这也只是胡思乱想。

为了避免走散,拿着绳子拴住自己孩子的母亲,到最后相认的兄妹以绳为系的共舞。不得不说,好手法。这中间是有着鲜明的隐喻的——拧成一股绳的中华儿女。

整体的故事以九一八起,山河动荡中失散的亲人,又在山河动荡中各自抗争,他们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缩影,正是因为他们的勇敢拼搏,才换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浪漫舞剧大全:原创舞剧浮生浮生如寄(2)

这中间情线复杂,骨肉分离、兄弟相认、兄妹相认、还有那个值得一提的日本小女孩,她的父亲是中华民族的敌人,她却救下了一个中国小男孩。而正是这个小男孩,最后杀死了她的父亲。

用孩子的眼看战争,看见的,才是最残忍的战争。

她的父亲想来也是个慈祥可爱的父亲,也欢快地用坚实的臂膀抱着她举高高。但也正是那双臂膀,杀死了不知道多少无辜的中华儿女。而当她看到她的父亲在行残忍之事,她的内心,该是多么的难过。

让我想起了一个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在战争中,身处两个对立阵营的两个小男孩,他们本该纯洁欢快的友谊之歌,却成了杀掉两条小生命的刽子手。全篇不见血腥,一切都是简单的,甚至画面常常是美好。但引入的那猝不及防的结局,却让人的心,像是狠狠被石头砸了一下。

浪漫舞剧大全:原创舞剧浮生浮生如寄(3)

我不太习惯把感情太强烈地表现出来的艺术,所以很奇怪,喜欢看剧又常常在看完后觉得累心。真的是累心。你会进入到那个故事里,你的情绪会像一匹白练被扔进一个大染缸,搅合来,搅合去……

记忆深刻的群舞有三段。

一段是担任机密任务的小姑娘和两个小伙子扔鞋玩,对了,这里也是有呼应的,到后面被日本军官戏弄杀害,也有这么一段扔鞋子的场景。

在那一刻我还抽离了会儿,他们是怎么做到扔得这么精准,接得这么精准的。

那段是欢笑的,这部剧里常常有这样悲喜交融的对比,因为有些欢喜美好,所以悲伤更悲伤了。也因为有悲伤,所以欢喜更欢喜了。

一段是慰安妇们的群舞。那段舞怎么说的,太露骨直白了,服装化妆都比较到位,演员的舞步神态亦如是。画面很有冲击力。但终究是美化了,想来慰安妇不全是青春年华身段优美的舞蹈演员,一定是更冷冽更残酷更混乱的,可能是几个孩子的妈妈,甚至可能是身怀六甲的孕妇,还可能是刚刚长大的小姑娘……她们可能并不美,可能臃肿……。

一段是战士们在刑墙上的独舞。怎么说的,画面极不舒服,每个人都幽灵一般在在一个木头桩子上蹭来蹭去。我有点想笑,一个陷入绝境的人为什么要劈一字马。

我知道,那在表达他们的忧伤,他们的不屈。

但我看得极不舒服。

战争是个好的戏剧命题,我们在这里能学习到太多。但是有时候我却是不敢去回头,总觉得那我不够强大温柔勇敢慈悲去面对那些。再后来,看了些书,竟似是而非地默认了战争的存在,竟是必然的。而我们对战争的一次次默哀,也一次次修改我们的认知。我们无法看到战争的全境,一次次怀着好奇心和敬畏感地在靠近,就一次次修改我们的思想。

当我们在战争中的时候,哪一部分是人,哪一部分是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