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塔尔寺会成为我们此行的第一站,也许是缘分吧。我们下榻的宾馆距塔尔寺有半小时的车程。一路上倒也顺利,只是快到时,路上开始拥堵,一路上开开停停,最后终于不动了,前面的车望不到头。我们于是弃车步行,沿着人行道往前走去,一旁的店面鳞次栉比,摆着青稞,玉米,烤土豆片等等当地的小吃以及一些披肩围巾手链挂饰等各种装饰品,用色香味型召唤着过往的游客。我们虽然心有旁骛,但都只是动动眼而已,因为此行的目的地是近在眼前的塔尔寺。

在车队的尽头便是塔尔寺了,我们至此才明白车子不动的原因,因为不是堵车,而是游客已经将道路当成了停车场,一溜儿停了下来,遂庆幸没有再等下去。售票窗口已经围着一堆儿的人,一旁的自动售票机寂寞地等在那儿,似乎是专门等着我们,我们随即过去买票,很快,一番点击之后几张门票班便从出票窗口吐了出来。我们拿着票,掏出手机打开行程码或安康码,这是进机场时就养成的习惯,非常时期,非常措施。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之一,也是其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塔尔寺很大,是一组汉藏结合的建筑群。塔尔寺的由来也是以一个传说开始,据说,在宗喀巴大师出生时脐带血滴落的地方长出了一株白旃檀树,即菩提树,上面有十万片叶子,每片叶子自燃现出狮子吼佛像(释迦摩尼身像的一种)。大师十六岁时去西藏潜心研究佛法,他的母亲香萨阿切很思念他,托人给他带去一束自己的白发,要他回来见一面,他为了坚持研究佛法,没有回家,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1幅,并写信说:“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指宗喀巴出生处的那株白旃檀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第二年,即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支持下建塔,取名“莲聚塔”。后来逐渐形成了寺院,所以,塔尔寺是先有塔后有寺,故名塔尔寺。

进了塔尔寺,两旁一溜儿排开的转经筒在阳光下发出刺眼的光,有的兀自悠悠转动着,似乎在等待着某个不经意的刹那。每次见到转经筒时,我便不由得想起了仓央嘉措的那句诗: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接着往前走去,迎面触目的便是塔尔寺那独特的建筑,经导游介绍,才知道那叫八宝如意塔,我注视着这组建筑,灰白色的塔身,金色的塔顶,共八座,涵盖着释迦牟尼的一生。释迦牟尼,那个两千多年前生活在古印度的人,如今却在这遥远的异域里有了众多的弟子,不知道他生前有没有预料到这样的果呢?

如果来西宁你错过了塔尔寺(只为途中与你相见)(1)

塔尔寺内建筑众多,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但是最吸引我注意的不是众多的庙宇和佛像,也不是塔尔寺三绝:壁画、堆绣和酥油花,而是那些在殿外磕等身长头朝拜的信徒们。我注视着他们,虽然游人如织,她们兀自磕着头,脸上写满虔诚,他们有男有女,年龄以中老年居多。他们的面前都摆着一块跟身体差不多长短的布垫子,自己站在垫子的一头,面向大殿,赤脚,双手上套着类似于橡胶鞋底似的东西,双手合十,双膝跪在垫子上,双手放在垫子的两侧,身子沿着垫子往前匍匐,直到整个身子俯卧在垫子上,然后沿着垫子返回,站立,接着重复……据说一个信徒一生要磕十万个等身长头,我看着他们不断地跪下俯卧再站立跪下……,不禁想起了九华山下沿路朝拜的香客,也许在各大佛教胜地都会出现这样的一群人吧!那需要怎样的信念和毅力啊!信念,真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只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有!

参观完了大金瓦寺,我们在导游的指引下,也去转了转经筒,不为修来世,只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