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出身大概率决定了人的一生,是不是让人很绝望?难道投胎没投好,一辈子就没有了希望。非也!有若出来安慰大家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若曾讲过,孝弟,仁之本也。父子相传,是为孝,岀身决定一生。但也不一定,命运后天也是可以改变的,怎么改变?有子提供了弟道的重要方法:学礼。

礼的作用,贵在提供了一个包容开放,有利生存的大环境,这种大环境叫和,是上古的圣王们所致力开创的。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人民大团结的环境,就是和,天下和谐,大家都过得不错。和的基础,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不过,大大小小都追求美好生活,有冲突有矛盾行不通的时候,大家知道和的可贵,委屈求全,而一味求和,不发挥礼的节制作用,那又是损害了美的追求,也是不可行的。

论语礼篇9则(论语1.12:礼之用)(1)

简而言之,礼的关键作用是通过节制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最终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仁的追求,是既独立自主,又与万物和谐相处,独立自主即守神,是孝道的核心,神由父母祖宗传续而来,由家世出身决定。而与万物和谐相处,是由懂次第,守本份的弟道而来,众神杂处,行为不一,都追求美好,若不遵守一定的规矩,用制度来节制,是很难和谐共生的,神仙都会打架,这时,就要发挥礼的节制作用,对众生的行为进行规范。

《论语》中,儒家大的概念,孝,弟,仁,礼,都由有子提出,忠,信由曾子提出,看来有子负责要求人,曾子负责反求诸己。这不,为了解决出身问题,有子抛出了礼,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开始展开教育对人的再造作用。这其实就是孔子穷其一生的事业,以礼服人。不读诗,无以言,不读礼,无以立。

欲为仁人,孝弟为本,孝即守神传神,延续祖宗的理想,通过一代接一代人的努力,向目标的实现靠近。孝,由上而下,不可犯上。

弟即讲規矩,守次第,有主从,主要由发挥礼的节制作用来实现,其极致就是和。弟,不可作乱。儒家希望通过学习,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然后和一邦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创一番事业,最终修成君子,与天地同存,与万物同在,这就是仁的最高境界,通往仁境的道路,如登天梯,得一步一阶,由下逐级而上,此过程,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若要顺利上行,非知礼守礼不可。

若出身不好,先天不足,通过学礼知礼守礼,也是一条上进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