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京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迁址到了通州重新开馆,这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展示世界100多年电话电信发展的专业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电话超过10000部,与电信相关的藏品近5万件。馆长车志红先生出生于四九城的胡同,从参加工作到邮政局开始,一辈子和电话机结缘。特别机缘巧合的是,他的祖籍是通州,爷爷家就曾经居住在燃灯塔北侧,对于他来说,迁址不仅是一种乡情游子的回归,还有另外一个层次的意义:这里是近代北京电信事业的发源地,“139年前,北京第一个电报从通州发出!”他说。

北京电报大楼现在干什么用的(北京第一个电报从通州发出)(1)

博物馆大门。 摄影 左岸

北京最早的电报局在通州成立

139年前是清朝的光绪九年,难道清朝就有电报了?许多青年网友怎么也想不到穿着马褂梳着大辫子的古人会和滴滴哒哒通过电波传播的电报联系起来,这种“恍若隔世”的“断代感”其实毫不违和。

北京电报大楼现在干什么用的(北京第一个电报从通州发出)(2)

梳着大辫子的发报员在电报机前工作场景图。 来源 百年世界博物馆

1844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并创立了莫尔斯电码,人类进入了电报通信时代。而当时的满清愚昧落后,闭关锁国,对当时中国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丹麦、英国甚至通过海底电缆在中国上海登陆开办电报业务赚钱了,清政府的官方通信依然是传统的驿站传递,劳人费马,关键是贻误战机。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千余名士兵登岛,而清政府却全然不知,待此事上报到朝廷,已过一月有余。

再大的雷声依然震不醒梦中人,当时京城朝廷权贵中封建保守势力认为立杆架线、修筑铁路等洋务活动会破坏帝京风水,因此反对在北京架线通报。没辙,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只能搞“曲线救国”。1881年底,由他主持建设中国的第一条电报干线——津沪陆线竣工,天津至上海间可通电报。但是,还差着一截,北京与天津、上海及外洋之间的电报联系,还得由北京至天津间的驿站传递。

北京电报大楼现在干什么用的(北京第一个电报从通州发出)(3)

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几乎是沿着大运河铺设的。 提供 刘海波

由于京津两地相距近二百里,时间仍有耽搁,尤其是夏季雨水汛涨,北京至天津间的河道数处开决,驿差跋涉更加艰难。这种情况延至1883年6月,中法战争爆发前夕,出使英、俄、法大臣曾纪泽(曾国藩之子)深感与京师进行电报通信联系的迫切,遂建议将电报线延伸至京师近畿,从而灵便消息,以利战事。

在战争风云瞬息变化、出使大臣紧急吁请的情况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才与李鸿章等人反复磋商,并由李鸿章奏准光绪皇帝同意,将津沪电报线延伸到通州,这是一种再次折中的方案。同时委派天津紫竹林局王继善调至通州担任电报委员(局长),光绪九年八月十八日(1883年9月18日),津通电报线建成,通州电报局开局通报,从此结束了北京没有电报的历史。

线路开通后,所有外洋及各省同京师的宫电往来均由通州电报局收转,再由通州驿站与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间往返驰送,虽费时不多,但每当夜晚,北京城门关闭,驿马常被阻于城下而贻误军情,迫使朝廷不得不将电报线再进一步延伸到北京。为取得保守势力认可,电报线进人北京后,改用特制红漆木杆,架设铜线。一年以后,也就是光绪十年七月初一(1884年8月21日),通州至北京电报线工程竣工,京城设电报局两处,分管官电和商电,通州电报局撤销。

电报局和驿站在何处?

在燃灯塔的西南侧,有一座充满儿时记忆的电影院——西海子电影院,其北侧就是清代潞河驿的旧址,也是139年前北京最早的电报局驿站遗址,可惜在前几年的旧城改造中被拆毁,只留下了一张照片。

北京电报大楼现在干什么用的(北京第一个电报从通州发出)(4)

1883年通州电报驿站旧址,目前已经被拆。 摄影 刘海波

照片是由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馆员刘海波先生拍摄的,他也是老通州,最初在通县电信局工作,曾经参与到《通县志》电信部分的编撰工作,并先后担任两轮《北京志·电信志》的编辑,收集掌握了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提起考察电报局起源这段往事,仍然历历在目。“电线是从北关引入通州城,而州署就在北关附近,又因电报全系官电,从便利和安全角度,最稳妥方法是将电报局设立在州署附近。”刘海波告诉笔者。根据已故通州文史专家周良先生考证,潞河驿旧址位于西塔胡同西侧。电报局则设于原花丝镶嵌厂、三教庙一带。

北京电报大楼现在干什么用的(北京第一个电报从通州发出)(5)

2006年的大成街路口,左侧为西塔胡同右侧为州署。 摄影 左岸

作为近代风云人物,李鸿章对通州电报局建设过程非常关注,他委托代理其直隶总督职务的张树声:马上派人勘察天津至通州的线路,命其与驻通州的通永道薛褔辰酌商,在通州城内选定公所设置电报设备;选派天津紫竹林电报局王继善担任通州电报局委员(局长);盛宣怀则与外商洽谈,订购电线设备,六月二十日前将电线设备运到天津。

光绪九年(1883)六月十四日,李鸿章奏准《展接津通电线》折:“电线由天津一路裁弯取直量至通州北关为止,所有坟茔、树林、民房均经让出,沿途舆情毫无惊扰。约计线路一百八十余里,应须木杆一千七百余根,俟物料器具由沪运到,即日开工……将来外洋及各省与总理衙门电报到通局后,即封交通州,专马驰递,勿得片刻稽迟。”津通电报线的起点在天津紫竹林电报局,终点在通州北关,沿线充分利用了北运河右堤的京津驿路,也就是现在的京津公路,裁弯取直,共架线路一百八十余里,立杆一千七百余棵。

北京电报大楼现在干什么用的(北京第一个电报从通州发出)(6)

外国老明信片中的清末架设电话线。 提供 刘海波

仅仅两个多月,王继善就函称:“奉委办理通州分局,卑职到通后,租定局室,置备器具,安设机器电台,部署一切,已渐有头绪……遵于光绪九年八月十八日开局,传递报务,理合将开局办理日期禀报。再,所有一等官报,抄录封固呈送,加封交通州驿传递。可否谕知通州李牧饬驿径自送往总署各地投递,不必再由大兴、宛平两号转投,以免稽迟等情到道。”王继善喝过“洋墨水”,这段话半文言半白话,意思已经很明白了:房租好了,设备安装完毕,就等开业了。后边的话信息量挺足:电报抄好了以后,密封好交给通州驿传递,送信者直接交给总理衙门,不用再通过大兴和宛平两个驿站转投(以前的电报是从天津送到这两个驿站后再交给总理衙门),以免耽误事情。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通州驿就是潞河驿,因为康熙十八年(1679年)通州地震,“官民房舍,州治,试院,钟鼓楼及舍利塔尽圮”,潞河驿也难逃此劫。随后几年又遇洪水,使通州城区遭受重创,元气大伤。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通州又灾,皇帝只得“诏照扣蠲地丁钱粮。是年,裁潞河驿职务归并和合驿(据《民国通县志稿》)”。然而,光绪九年(与电报局设立同年)绘制的通州城池图又出现了“潞河驿”的身影,这无疑是为电报局服务,天天往京城送电报的驿站了。

北京电报大楼现在干什么用的(北京第一个电报从通州发出)(7)

《通州城池图》:1883年和通州电话局建立同年出版的地图,潞河驿在红圈处。

通州电报局搬到北京后,光绪十八年(1892年)七月,清政府设通州电报子店于通州南大街马家胡同,隶属于北京电报局,只通北京和天津,而发往其他大城市的电报均由京津转报。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在京津一带蓬勃发展,将电报视为洋物,一度将通州电报子店焚毁。

北京电报大楼现在干什么用的(北京第一个电报从通州发出)(8)

博物馆珍藏的法国120年前报纸版画:义和团烧毁电报局电线杆。 摄影 左岸

当年的老电报机长啥样?

在北京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里,我们找到了一架与1883年通州电报局同款的电报机,车馆长介绍:这架莫尔斯电报机,出厂编号为4476,底座为木质,主体采用金属框架,长30cm,宽15cm,高40cm。生产于1870年左右,产自意大利。机器带有电键,电文靠报务员用手敲击电键发送。装有纸带圆盘的是收报机,这种已经是改进后可实现纸条自动记录点划的收报机。而最初的收报机则完全靠收报员训练有素的耳朵收听记录,称为人工音响机。

北京电报大楼现在干什么用的(北京第一个电报从通州发出)(9)

馆藏1870年编号为4476的莫尔斯电报机。

北京电报大楼现在干什么用的(北京第一个电报从通州发出)(10)

当年的老的电键。 摄影 左岸

莫尔斯发明的电报码称为“莫尔斯电码”,它是通过手控制电键使电流生通与断和不同时长的组合来表达复杂的文字信息,通过极有限的符号组合传达了无限的文字信息。中国的汉字与西方的字母不同,字母一般只有二三十个,再加上数字和标点符号,几十种符号足以代表。如何用电报传递数以千计的汉字成为电报进入中国后遇到的最大难题。

北京电报大楼现在干什么用的(北京第一个电报从通州发出)(11)

博物馆珍藏的早期电报本。 摄影 左岸

北京电报大楼现在干什么用的(北京第一个电报从通州发出)(12)

在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珍藏着数本当年出版的电码本。《电报新书》出版于1873年,由一个驻华的法国人威基杰编辑,它是目前已知最早把中文用四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码的电码,他参考《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选了6800个汉字,编成《电报新书》。《中国电报新编》是由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郑观应改编,使之更适用于中文,增加了更多汉字。从此这种电报码便成为中国电报长期以来采用的编码系统,虽然其间多次修订补充,但基本方法至今未变。我们用现在出版的《标准电码本》依然可以翻译光绪年间的报文。

北京电报大楼现在干什么用的(北京第一个电报从通州发出)(13)

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展品。 摄影 左岸

在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我们看到了许多一百多年前珍贵的收藏品。这里有莫尔斯电报的原型机,有末代皇帝溥仪用过的电话机,有1910年战争时期美国生产的挂墙式电话,1920年德国磁石电话交换机,1930年美国磁石电话,日本侵略中国使用的军用野外磁石电话,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使用过的无线电报……让人目不暇接。据介绍,博物馆里面很多的藏品都是孤品,就连很多大博物馆都没有。

在笔者的请求下,车志红和刘海波一起将“北京第一个电报从通州发出”翻译成汉字电报码:

0554 0079 4574 0001 0020 7193 1032 1783 6639 1558 4099 0427

他说:这组汉字电报码也称为明码电码,是国际通行的,如果发出去,能够传遍全世界。

作者 左岸

编辑 柒玖陆十三

邮箱:547842807@qq

— END —

【参考资料】

[1]刘海波,郭丽: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M].同心出版社.2014

[2]市政协文史委:北京文史资料精选(通州卷)[M].北京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