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至,流传着很多关于猕猴桃的“致富神话”。

有果农靠两亩地开上了小车、盖起了房子;有果商拉着一车猕猴桃到东部城市的街头,很快被一抢而空;还有务工人员调侃,不好意思到年收入只有十几万元的果农家里吃饭,因为他们家“有点穷”……

猕猴桃富了果农、富了农村、富了周至县。但随着果园的老化,问题也悄然发生,产量下降,口感不如以前,激烈的竞争使周至面临过“鱼与熊掌”式的拷问——是最大化追求产量,还是循序渐进做精品?

种植户们凭借各自的本事走过不同的道路,40年的发展积淀让周至人逐渐从这种纠结中解脱出来——要想持续种出好猕猴桃,还是要顺应市场更新品种,科学提升产量、不盲目跟风,进行贮藏技术创新、真正解决痛点问题。

品种优化——猕猴桃越来越“甜”

全国猕猴桃面积的快速扩张是造成激烈竞争的重要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种、采、销多环节“内卷”。拿早采现象来说,为了抢在别人之前上市,有人不惜“揠苗助长”,周至曾出现把一个黄肉猕猴桃品种种成绿肉的现象,令人惋惜。

“内卷”还导致果农为了追求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土地得不到休养生息出现减产现象。马召镇做过一次检测,土壤有机质含量仅有1%左右,而新西兰这一指标达到10%。

果农算过一笔账,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产量和单价几乎持平,但当时一天的人工费用是10元左右,而现在是200元左右。管理工序也变得复杂起来,比如授粉,以前自然授粉不需要付出成本,现在人工授粉,一般要七次才能保质保量。这些都导致不少人放弃或者懈怠对猕猴桃的管理。

马召镇原党委书记田团团表现出一丝担忧,周至猕猴桃已经发展40年了,还能再发展40年吗?

对此,周至县猕猴桃首席科学家索江涛博士认为,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周至猕猴桃要进一步更新复壮具有雄厚的基础。放眼全国,70%的猕猴桃都由周至人购销,它所具备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不是别的地方短时期就能积累下来的。

最重要的是,目前国内主要的猕猴桃品种都从周至选育并扩种。

1978年,国家开始进行猕猴桃种质资源普查,周至出现在当时的名单中。随着研究的开展,秦美、秦翠亮相,秦美以其丰产、好管理、抗逆性强等特点,开始在周至大地上扎根。

为了推广秦美,周至曾两次发出规模化种植号令。一次是1989年,在六个村种植3000亩,这成为当时全国最早的大规模种植猕猴桃的典型。第二次是在1992年,周至出台了一个五年计划,目标是发展10万亩猕猴桃,最后超额完成任务。

这个过程引发了农民进行猕猴桃品种研究的高潮,此后的几年,不断有新品种诞生,并得到市场认可。比如口感偏酸的哑特,因其适合做果脯加工,到现在为止还有小部分存在。还有口感偏甜的华优和西选2号,都曾风光一时。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猕猴桃,周至人发现,消费者的口感经历了由酸到甜的变化,越甜的猕猴桃价格越高。在酸甜不接的时候,周至尝试从全国各地引进新的猕猴桃品种,不过在众多的引进品种中,徐香最终挑起了大梁,以其甜美的口感赢得不小的市场份额。

直到2008年,一个十年磨一剑、千年等一回的品种诞生了,因它幼时果枝翠绿,有淡淡的花香,周至人给它取名翠香。

时间回到1998年,周至县开始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种质资源普查。在有序的组织下,所有的研究人员被分成小组,同时进入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猕猴桃资源库——秦岭山区。

果树不长怎么处理(不能让果树长老了)(1)

风餐露宿的他们带回了17个野生优良单株入圃培育,暂定名为“西猕1—17号”。四年后开始挂果,西猕9号以其漂亮的果型、翠绿的果肉、甜酸馨香的口感获得一致好评。此后的三年它经受住了区域引种的考验,最终在2008年4月通过审定,开始在省内适宜地区推广。

翠香的诞生填补了北方无中早期猕猴桃品种的空白,目前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年产值达20亿元。有经验的果农都能脱口而出翠香的优势:酸甜比例适中,适应大多数消费者的喜好;管理工序简单,抗病、抗旱、抗寒的能力在现有的品种中表现最佳;效益好,价格一路走高……

目前在周至,具备一定种植面积的品种有八个,呈现出主辅品种比例适中、早中晚搭配适当、果肉色彩有所差异的格局,市场销售覆盖国内各大中城市。在不间断进行着的品种优化过程中,有的乡镇以翠香这个当家品种为主,有的则打出了“新奇特”的定位、细分市场。

马召镇就是“新奇特”的代表。过去的几年,马召镇利用产业发展资金,完成了对3000亩猕猴桃的升级改造,主要包括有机肥改良土壤和高接换头更新品种两个项目,一部分园子换上了周至本土研发的、口感偏甜的新品种瑞玉。在原来以发展杂果为主的熨斗村,培育企业发展新引进的红阳、G3等品种,采取大棚的方式种植,解决天气较冷、温差大的问题,这个价格较高的品种将瞄准高端市场。

高枝牵引——“精品化”之路

索江涛始终相信,要想持续征服消费者,猕猴桃未来的道路一定是精品化。很多果农觉得成本大不愿意投入,但舍不得投入就无法得到市场认可。他常常告诉果农,要在授粉、疏果、剪枝等各个环节更新思维,提质增效。

当然,周至作为猕猴桃老产区,一直是管理技术方面的“优等生”,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有创新技术得到实践检验并在全国推广。如今,技术研发的接力棒传到新一代职业农民手中。

今年是宁选朝种桃的第十年,他是马召镇西富饶村村民。在邻居眼里,宁选朝就是一个“懒汉”,根本不适合种地,几乎不翻地、不除草,需要施肥的时候,往地里一撒就完事了。按照老人的说法,只要人勤快一点,地里一年四季都有活,可宁选朝呢,“就是胡折腾哩”,这种质疑声,他听了很多。

宁选朝不在意,他只管按照自己的方法种。没过几年,成效就出来了。在单产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宁选朝的一亩八分猕猴桃园赚了7万元,亩产连年保持在7000斤以上,最高时达到8500斤。通过电商销售,更是卖出了10元一斤的高价,比地头价多出一半。

2020年,宁选朝把自家的猕猴桃送到西安市果品评优大赛上,对这个以企业选送为主的比赛,他本没抱多大的希望,但最终还是抱回了银奖。同样生长在秦岭北麓,怎么能种出这么好的水果?

邻居来了、村民来了,户县、武功的果农也打来电话,还有人组团来看园子。他估算了一下,最多的一年有3万人到过自己的果园,“地都踏瓷了,只要去地里,就能看到参观学习的人。”

内行一看就知道,宁选朝的园子确实蕴含着科学种植的门道。

不锄草是因为要利用它涵养土地,不翻地是因为已经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蚯蚓会将这一程序代劳。在种植上,宁选朝选择了宽行密植的方法,一亩地比别家多种30个苗子。

宁选朝最大的技术亮点还不在这些,而是整齐的架形改造。传统的猕猴桃种植单独成行,藤蔓沿着架子往上生长,长到架子难以支撑的时候,大量来年可结果的枝条会被修理掉,果农也深觉可惜。

这种架形还带来一个问题,对土地和空间的利用率低,基本上一块地只能利用40%—60%,造成资源浪费。另外,夏季风大的时候,枝条被吹落一地,越细的结果枝条被吹落得越多,茂密的地方留下来造成荫蔽,使猕猴桃无法享受充足的阳光,糖分积累受到影响。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果子之间相互摩擦,甚至架子被吹倒。

2019年,宁选朝开始研究架形改造,他种植猕猴桃的技术知识都来源于职业农民的课程。利用猕猴桃藤蔓作物的特性,他将原来一列一列的架子连接起来,把枝条压低整理成排,再在更高的位置拉起人字形牵引架,让新枝向上生长。

果树不长怎么处理(不能让果树长老了)(2)

果农给猕猴桃剪枝

高枝牵引技术解决了两个难题,一方面拉长了结果枝条,提高了对空间的利用率,让它不再被风吹掉;另一方面,到高温天气,高处的枝叶可以遮挡一部分阳光,让低处的结果枝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光合作用,达到立体采光的效果。

“现在一个枝条上平均有20多个结果枝,可以产20斤果子,传统的架面比这个要少一半。”宁选朝说,虽然很多园子刚改造结束,但从现在的挂果情况就可以看出产量能翻倍。

因为精于摸索,宁选朝被当地一家猕猴桃龙头企业聘为技术顾问,每天奔走在田间为果农做技术指导。重要的是,这一技术与目前最先进的新西兰高枝牵引做法如出一辙,周至正在掀起一场建设标准化果园的热潮。

在楼观镇周一村,有一个1000亩的示范园,它看起来与传统的园子有四处不同,网格状大棚架、伞形牵引架、水肥一体化喷灌技术、物理杀虫灯。这个成片的示范园,正在用产量、品质等方面的改变向周至果农证明,集约化生产是猕猴桃产业的必走之路。

市场新宠——即食猕猴桃的诞生

许多消费者都知道,猕猴桃是“维C小炸弹”,吃上一颗便可以满足人体一天对维C的需求。一想到软糯香甜、汁水丰盈的画面,就恨不得狠狠咬一口,但是好不好吃,却像开盲盒,要看运气。

刚买来的猕猴桃又酸又硬,放进冰箱等软,或者装在塑料袋里放点苹果香蕉催熟,等到想起来的时候,皮变皱了,肉也变烂了。网友不禁吐槽,“总觉得猕猴桃的诞生,就是为了考验人类的耐心。”

猕猴桃是一种后熟性水果,但现实中果实不能后熟的情况却很常见,品质变化大打击了消费者的信任。在大众的认知中,是保鲜剂弄坏了猕猴桃。的确,超剂量保鲜剂的使用会抑制猕猴桃的呼吸,到消费者手中,出现胀气直至腐烂的现象。

不过,周至县贮藏协会会长姚宗祥认为,猕猴桃无法即食、品质不稳定除了过度使用保鲜剂,还有品种、种植、市场等多种因素。

2020年,一家公司在采收农大郁香时,发现3%的果实有轻微发软手感,于是打出“奇异果、树上熟”的标志,把这批果子包装卖到北京市场,没想到它因水分大、口感甜受到欢迎。自那之后,周至在采收这个品种时严格检测其糖分、干物质含量、硬度三个指标,试图研究农大郁香的即食点。

关于种植对猕猴桃贮藏品质的影响,姚宗祥也总结了一些规律,越是年轻的园子、科学的种植,其贮藏质量越好。反之,如果种植环节有问题,会在贮藏后期表现出来。因此,他们与800多户果农签订协定,统一提供有机肥、统一生产技术,从源头控制品质。

2012年,在一次闲聊中,周至县一位老猕猴桃试验站站长发出感叹,“啥时候能做出到消费者手中就能吃的猕猴桃?”自那之后,姚宗祥所有关于贮藏技术的探索都指向两个字——即食。

在专业术语中,猕猴桃是典型的呼吸跃变形水果,整个呼吸急速上升和下降的过程对它的品质、贮藏寿命都会产生影响。而果实自身的品种、成熟度,以及冷库中的气体成分会对其呼吸强度产生影响,这意味着,猕猴桃的贮藏必须十分精细。

目前,猕猴桃主要靠低温贮藏和气调贮藏,其原理是通过控制库体环境抑制果实的呼吸速率,气调贮藏还可以调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减轻冷害、保持品质的目的。

2005年,周至人在气调库里加上塑料大帐,结果发现果色保持较好,乙烯生成量明显减少,乙烯作为猕猴桃的代谢物,有催熟果实的反作用,需要被排出。

气调库虽然目前占主导地位,但也不是没有缺陷。它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监测猕猴桃的呼吸状况。如何更精准地掌握库体环境?这是姚宗祥要研究和突破的问题。

姚宗祥2012年创办的姚力果业专业合作社以购销猕猴桃为主,为了弥补农业企业人才缺失的短板,他加强了与西北农林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技术团队的合作,没日没夜地在冷库上做研究。

猕猴桃入库后,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温度、湿度环境下,对气体的需求不一样,这需要大量的观察和数据收集,并且品种不同这些数据又会发生变化。经过多年积累,2019年,姚宗祥团队研发的动态大帐气调贮藏技术面世。

走进姚宗祥的冷库可以看到,在一个个单独的库体中,猕猴桃被放在八个垛子上依次垒高,每个垛子都罩一张塑料大帐,留出口子放入传感器,以便监测猕猴桃的呼吸状况。而在库体之外的智能一体机,会根据传感器的数据实时提供猕猴桃所需要的氧气、二氧化碳,或者发出指令排出不需要的气体。

“这个技术的关键在于动态、智能。”姚宗祥介绍,原来是一个库体一个大帐,现在分成几个垛子的做法更加精细,不会因为库体大造成的环境差异影响猕猴桃品质。

实践证明,动态大帐气调技术处理的猕猴桃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更低,的确能延缓果实后熟过程。拿翠香来说,每年9月份采摘,按往常的贮藏方法,到12月开始出现问题,但这个技术可以将贮藏期延长至春节前后的2月。据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即食猕猴桃品质稳定,新鲜度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喜爱。

果树不长怎么处理(不能让果树长老了)(3)

进入市场的猕猴桃

猕猴桃能进入市场的一个要素是硬度,考虑到运输距离造成的不同,姚宗祥主导研发物理变温后熟技术。猕猴桃出库后,对其做后熟处理保持果实硬度,这样,果实到每一位消费者手里打开便可食用,如果需要放置,也只会越变越甜,而不是变得软烂。

“动态大帐气调技术延长了猕猴桃的贮藏期,物理变温后熟技术使猕猴桃实现了‘即食’,并且将货架期从三五天延长到半个月左右。”姚宗祥说,这对于企业来说,大大降低了果子的损耗率。

(当代陕西 刘甜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