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 | 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

发现汉字美手抄报(发现汉字之美粥)(1)

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田家》,诗的开头四句是:“旧谷行将尽,良苗未可希。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去年的粮食眼看就要吃完,田里的禾苗就算长势喜人,但于青黄不接之际,显然也指望不上。人的年岁越大,经历越多,也就越懂得爱惜粮食,然而即便如此,一年到头常常还是缺粮少衣——这就是王维眼中的种田人,辛勤劳作,“汗滴禾下土”,但就算年景不错,在沉重的封建赋税之下,老百姓也只能艰难度日。粥是一种用米和水熬煮而成的食物,由于含水量大,所以它在容易被人消化吸收的同时,为人体提供的能量也较为有限,故而干重体力活的人若只喝粥,应该很快就会产生饥饿感。农家不易,连这种饱腹作用有限的食物竟然也成了稀罕之物,这让人不得不对粮食倍加珍惜。

发现汉字美手抄报(发现汉字之美粥)(2)

*墨戏图册 清 金农

“粥”这个字最初的字形要复杂一些,其下面还有一个表示器物的“鬲”,也就是“隔离”的“隔”的右半部分。这个字其实就是后来被借去表示“售卖”之意的“鬻 ”,例如“卖官鬻爵”。

而这个“鬻”字却是“粥”最初的字形,在古代也读作 zhōu。其中,“米”表示字的意思与米有关,其余的部分也是一个字——在古代既有上面两个“弓”字、下面一个“鬲”字的字形,也有左右两个“弓”字、中间一个“鬲”字的字形。这种字形在小篆里被写成“

发现汉字美手抄报(发现汉字之美粥)(3)

”——中间是表示器物的“鬲”,两边的字形则模拟蒸汽之貌,显然指的是正在加热食物的炊具,所以它在古代也与表示炊具的“鬲”意思相通。

因此,“粥”最初的字形的含义是把米放在炊具中加热、熬煮,其结果就是《说文解字》中的“䭈”或另外一些工具书中的“糜”。而在由晋代训诂学家郭璞作注、北宋教育家邢昺作疏的《尔雅注疏》中,则有更详细的释义:“稠者曰糜,淖者曰鬻 ”,意谓煮得稠一些的是“糜”,而煮得稀一些的则是“粥”。

发现汉字美手抄报(发现汉字之美粥)(4)

*卖浆图 清 姚文瀚

通过梳理“粥”这个字的源流,我们可以得知,“粥”这种食品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中华祖先的聪明才智也使它成为一种花样繁多的美味——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无论哪个地域,都有或清甜、或咸鲜的滋味百变的粥品。当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则要数节令美食“腊八粥”了。关于这种粥品的缘起,民间有多种传说,然而通过勘核史料,我们大致可以找寻到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中国古代的“蜡祭”习俗;另一种是佛教中的“佛祖成道日”。关于前一种,可以参阅《饮食字传·烹制篇》中《熏》字一篇——由于在农历腊月初八时举行的“蜡祭”这一祭祀活动带有感恩和庆祝丰收的寓意,所以人们用多种食材煮粥便恰好符合该祭祀的主旨。后一种则是佛教寺院中为了纪念腊月初八“佛祖成道日”,所以每年的这一天,僧人们都要用多种食材煮粥——一来礼佛, 二来也可以让僧众和善男信女们分享。

发现汉字美手抄报(发现汉字之美粥)(5)

*九歌书画册 东君 元 赵孟頫

节令之外,一些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粥品也令人称道。南宋文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一书中就记载了一种被称作“梅粥”的粥品:“扫落梅英拣净洗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候熟,入英同煮。”这样清雅的粥品,就算只闻一闻味道,大概也会让人变得雅致起来吧。难怪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其《落梅有叹》中,也提到了类似的粥品。全诗是:“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

在一些地方,“粥”也被称作“稀饭”。清末民初文人葛虚存在其所著的《清代名人轶事》中,就谈到曾国藩曾命人抄录别人送给他的贺颂诗文并将之自题为《米汤大全》这件逸事,同时还引用了清代文人李冰叔的诗句:“英雄末路拿稀饭,混沌初开灌米汤。”这里所谓的“灌米汤”,实际上指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用甜言蜜语奉承、迷惑人的行为。“汤”这个字最初由“氵”和表示“太阳初升”的“昜 ”字构成。左边的“氵”表示字的意思与水有关,右边的“昜”则既表示字的读音与它接近,又表示字的意思与太阳及其热度有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汤”的解释是:“热水也。”

发现汉字美手抄报(发现汉字之美粥)(6)

*两江名胜图册 苏州范仲淹祠堂 明 沈周

发现汉字美手抄报(发现汉字之美粥)(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