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短视频已经成为记录生活、学习知识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正逐渐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据共青团中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等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

每年暑假期间,未成年人“防沉迷”话题都会成为热议话题,引起社会各方重视。让青少年如何度过充实、愉快、健康的暑期生活,是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沉迷网络危害极大 容易上瘾

受访者中约65%的孩子每天打游戏超10小时

2021年,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针对“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开展深度调研。

调研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深度访谈了全国各地向中心反映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103位家长,整理49封信件

调研发现,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以男生居多,占比93%,最小的11岁,14至17岁的占比最多。在危害后果中,打乱未成年人的作息和饮食是家长看到的第一个现象。

调研组成员陈强介绍,在访谈过程中,家长们大多以“全天、通宵、没日没夜”等词汇来描述孩子们每日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时长。

“经过梳理后发现,调研报告中约有65%的孩子每天打游戏超过10个小时,其中8%的孩子超过15小时,目前根据访谈我们知晓的连续玩游戏时间最长是38小时。”

关于预防网络沉迷的管理办法(这些防网络沉迷的举措)(1)

报告显示:

· 90%的家长反映,沉迷网络游戏后,原本比较开朗的孩子性格脾气大变,暴躁、说脏话。

· 81%的家长反映沉迷游戏对孩子学业造成了很大影响,甚至辍学、或者不得不休学。

· 一些孩子除了与身边同学、朋友等同辈群体关系疏离外,对外界的活动、运动、风景等均表现出没兴趣,精神萎靡颓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受损严重。

关于预防网络沉迷的管理办法(这些防网络沉迷的举措)(2)

除此之外,

孩子因长期玩手机游戏

导致视力严重下降

饮食不规律导致未成年人

过早患有肠胃疾病

由此造成的孩子身体

消瘦或肥胖等问题、

部分未成年人有抑郁的表现。

频繁偷用父母的钱在游戏中

购买皮肤道具、

将父母给的生活费节省下来

进行游戏充值、

因为家长管控玩游戏

与家人发生严重的语言、肢体冲突

啃老网络贷款度日……

关于预防网络沉迷的管理办法(这些防网络沉迷的举措)(3)

以上研究针对的是反映自己孩子“沉迷网络”的家庭。实际上,从更广的范围来看,手游、网游一直是令很多家长头疼的教育问题。

虽然现在许多网游都纳入了防沉迷系统,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被压缩、限制,但这并没有让孩子不再沉迷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短视频成了很多孩子的暑期“新选择”。

今年暑假,家住天津市河东区的马女士遇到件烦心事:“孩子作业不写,天天在家刷短视频,怎么说也不听。”为方便家校联系,马女士给即将上初一的孩子买了部新手机,并明确告诉孩子不能下载网络游戏,可没想到孩子对刷短视频上了瘾,一有空就抱着手机,有时连刷3个小时都不停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使用过短视频的未成年人有65.6%,20%的青少年“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

骗术层出不穷 告诉孩子要警惕!

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

大多游戏平台上线了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

通过技术手段限制在线游戏时间

以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

本是好事一桩

却被有些不法分子瞄准并加以利用

关于预防网络沉迷的管理办法(这些防网络沉迷的举措)(4)

近日,江西省武宁县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以帮助未成年人“解除游戏防沉迷”为名义实施诈骗的案件

被告人张某某在玩网络游戏时,因轻信他人可以帮助自己解除游戏防沉迷被骗了800元,但遭遇骗局的张某某并未报警,还利用该诈骗手段骗取他人钱财。

2021年年底到2022年,被告人张某某在网络上通过多款网络游戏的微博超话发布信息,谎称其可以帮人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并以此为由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收取被害人几百元费用,后又向被害人谎称还需要刷流水才能解除防沉迷限制,让被害人继续向其提供的微信、支付宝或银行卡转账,先后骗取6名被害人共45615.18元。该6名被告人中有5名系零零后,有2名系未成年人。

武宁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张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鉴于被告人张某某具有自首、退赔、认罪认罚等法定和酌定的从轻或减轻情节,法院以诈骗罪依法判处被告人张某某有期徒刑二年五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暑假已经过多半

不少家长都给未成年人配置了

智能手机或电脑设备

但未成年人自控力差

识骗防骗能力不高

不法分子逐渐

将违法犯罪的触角伸向未成年人

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警惕以下骗术——

关于预防网络沉迷的管理办法(这些防网络沉迷的举措)(5)

关于预防网络沉迷的管理办法(这些防网络沉迷的举措)(6)

关于预防网络沉迷的管理办法(这些防网络沉迷的举措)(7)

同时

各位家长要密切关注

加强教育引导

谨防自家孩子陷入不法分子的骗局

“交钱解绑防沉迷”

“加入明星粉丝群抽奖”

“13岁以下玩家加我,送大礼包”……

以上都是针对未成年的网络诈骗话术

需注意识别,避免落入陷阱

同时还要加强防范

尤其是要加强对手机支付工具的管理

关闭免密支付等功能

避免未成年人随意转账充值

关于预防网络沉迷的管理办法(这些防网络沉迷的举措)(8)

如何防止儿童青少年沉迷网络?

国家各部门近年来频频出台相关举措

专家也给出了相关建议——

国家有举措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网络保护”专章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网络保护”专章,明确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在预防和干预沉迷网络方面的职责,以及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各方面预防沉迷网络的义务。

教育部等6部门:进一步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

教育部、中宣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分别对各地出版管理部门,网络游戏企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各地网信、通信管理、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教育督导部门等提出相关要求。

国家新闻出版署: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

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明确要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等。

中央网信办等部门:严管诱导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问题

2022年7月启动的“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未成年人使用频率高的短视频直播、社交、学习类App、网络游戏、电商、儿童智能设备等平台,集中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未成年人问题乱象,整治重点主要包括严格管控侵犯未成年人个人隐私问题、严厉查处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等10个方面。

专家来支招

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李国杰:要让青少年逐步养成判断信息真伪和良莠的能力

如何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可能比保护更重要。不良作风的根源是意识,解决意识问题一定要靠教育。质疑和批判是科学精神的本质,所以要注意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应用信息的能力,让他们逐步地养成判断信息真伪和良莠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人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

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要提高家长的网络素养水平

家长要以身作则,承担起陪伴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第一责任。实施家庭网络素养教育计划,具体包括:提高家长的网络素养水平;注重沟通,增加温度,减少不必要的控制;安全上网,引导青少年识别有害垃圾信息;引导青少年正确参与网络互动,健康文明上网,家长要担起第一导师,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教导孩子恰当利用网络为自己塑造良好形象;鼓励孩子从网络内容消费者转变为内容创造者,规范孩子的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海波:要发挥儿童主体作用

家庭是基础,是第一课堂,学校是一个中心,是教育的联结中心,社会是一种资源。网络素养教育不仅是大人对孩子的教育,在共育时代,最好的办法是让儿童参与进来,儿童作为主体而不是作为客体参与进来。儿童主动发声带动身边影响小伙伴,小手拉大手,形成一个更好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详:各方共同承担起主体责任

学校、家庭、社会需要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和短视频、防沉迷的主体责任。青少年模式下的各种短视频直播App需要给青少年更多的人文关怀,开发更多的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课程和活动。社会组织和学校也需要给予家长更多的帮助,指导家长多与青少年交流,促进家庭和谐,促进家校合作。

为营造未成年人良好上网环境,中央网信办启动专项行动,聚焦解决7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效能发挥不足问题

一些短视频平台也在积极作为:在适龄度上,针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进行了不同的内容推荐,用户开启青少年模式后,可以自行设置年龄。比如将年龄设置为6岁,会刷到各种幼儿动画和居家安全儿歌等教育内容;将年龄设置为9岁后,会出现各种儿童影视,以及黏土教程、历史文物科普等学习内容,同时也有“遇到校园霸凌怎么办”的实用性视频;将年龄设置为16岁后,被推荐的视频内容就成了篮球实用教程、板绘技巧、美食教程等更适宜的内容。

作为家长除了平时要重视培养未成人的适应能力、耐挫力、自信心、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之外,还要让他们明确上网以学习知识为目的,安排足够时间让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控制上网时间,多参加现实生活中的活动,防止上网成瘾。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

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合理使用

网络和短视频、防沉迷的主体责任

让网络成为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好助手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