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地方志记载,闽南地区古为闽越族聚居地,历来信鬼尚祀,这是因为混沌初开、文明未启之时,古人对自然界各种现象无法解释而产生畏惧、崇拜的心态,继而把一切不可捉摸、虚幻不定的现象认为冥冥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掌管着,认为这就是法力无边的鬼神,包括人死后会进入阴间变成鬼,必须敬畏、祭拜,才不致于降临灾难、作祟人间。随着宗教的出现,迷信之风更盛。

漳州市区城隍庙传说,漳州古城记放水灯(1)

闽南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他们多次南迁,把华夏文明和风俗习惯、宗教一并带下来,并流传开来,其中七月做“普渡”最为典型。

漳州市区城隍庙传说,漳州古城记放水灯(2)

七月做“普渡”由来已久,但始于何时无从查考。有人考证说是“来源于道教的‘三元’之说,中元地官掌管赦罪,是日下令把阴间鬼魂普查,分别赦免,故设祭为获得超度鬼魂谢恩。”(芗城文史资料十八期)。佛教的说法有二,一说是根据“盂兰盆会”目莲救母的故事演绎出来的风俗。另一说是与“唐太宗游地府”有关。

漳州市区城隍庙传说,漳州古城记放水灯(3)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多年征战,终于一统大唐江山后,心力交瘁而染上怪病,只见他浑身如炭烧,面红目赤,大汗淋漓,太医却束手无策。他昏昏沉沉,仿佛灵魂飘出躯壳,被青面獠牙的小鬼带到阴间地府。在阴间有无数孤魂野鬼向他索命,吓得他无处躲藏,陪同他的崔判官说:这些是在陛下征战中被杀死的无辜者,无收无埋,都在枉死城里受苦。你回阳间后,须做一个“水陆大会”来度众鬼魂超生,散发金锞银锞和馒头,便可使其不再作祟。李世民醒后,忙命人搭建“孤棚”,叠“馒头山”,大办“水陆大会”祭拜,接着又在金水桥下放荷花水灯,送那些枉死鬼去投胎转世。这样连续忙了一个月,以后民间相继仿效,遂成一种风俗曰“普渡”。

漳州市区城隍庙传说,漳州古城记放水灯(4)

这种风俗在北方只保留七月十五中元节,而在闽南地区则全部延承下来,几百年来继续着为期一个月的“普渡”,其主题是祭拜孤魂野鬼,使其往生净土,勿扰人间。漳州人做“普渡”,从初一府口街起,到卅日北桥街止,各街道里巷以及农村,排日轮流做,以牲醴菜肴敬祀孤魂野鬼。七月十五前后三日是祭拜祖先、家鬼,祈求保佑一家人平安纳福。有条件的街里还在河边放“水灯”,超度无主家神。

漳州市区城隍庙传说,漳州古城记放水灯(5)

漳州放水灯最热闹的莫过于七月初十旧桥的“普渡”日放水灯了。其起点在瀛洲亭附近,僧尼献上瓜果作盂兰盆斋,诵经后命人把众多水灯点燃,然后放入河中,任其顺水漂流,顿时水面无数灯光闪烁,与天上繁星连成一片,相映交辉,甚是壮观。

漳州市区城隍庙传说,漳州古城记放水灯(6)

水灯即于砂砵中盛小瓷碟放花生油,置上灯芯即可点燃。漳州的风俗,水灯中还盛饭菜,当水灯从旧桥顺流而下漂过东新桥后,允许人们把水灯捞上来,取出饭菜带回家去养大猪。据说这样做猪会长膘快大,所以有漳谚说:“放水灯,饲大猪”。这是别处所没有的。时至今日,带有封建色彩的习俗已淡化,放水灯有了新的文化内涵,各地的水灯不再是阴气森森的“送鬼超生”,现代式的水灯被做成粉红荷花状,中置蜡烛,点燃后红光闪耀,气氛热烈、喜气吉祥,寓意“和(荷)平、祈福”。说到旧桥头放水灯,有一件旧事很值得提起细说。

漳州市区城隍庙传说,漳州古城记放水灯(7)

旧桥原名南桥,始建于宋朝,因水流湍急,屡建屡毁。至清末光绪三十年、三十四年,南靖两次山洪暴发,洪水直泻漳州城,又把南桥冲垮,只余坍塌的石墩,二十年来两岸往来只能靠摆渡,时有倾覆。有一年七月初十,又逢三年一度的“普渡”放水灯,有人在石墩上持竿拨开被卡住的水灯,不幸落水身亡,南门溪又添一条冤魂!此事触动了一位长者的恻隐之心并激发他重修南桥的决心——这位长者就是时任龙溪商会会长的孙宗蔡。

漳州市区城隍庙传说,漳州古城记放水灯(8)

孙宗蔡(1868-1947年),世居漳州岳口街孙厝巷。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刻苦求学,终于事业有成,德高望重。他受维新救国思想影响,在城西文昌宫创办小学堂(今东铺头小学前身),后又兴办汽车公司、电灯公司。时孙中山派陈炯明以“闽南护法区”总司令身份进漳后,着手新城建设,孙宗蔡忍痛拆除孙家祖祠、自家楼房、钦赐母亲节孝碑,支持旧城改造。1920年又筹资修建了东新桥、漳浮公路,为地方经济发展做了巨大贡献。

漳州市区城隍庙传说,漳州古城记放水灯(9)

对于南桥,他早有修建的心愿。据说时军阀张毅治漳州,孙宗蔡为取得张毅准许修建南桥,探知张毅嗜赌,就约了几位朋友与张毅一起打麻将,孙故意输给他不少钱,然后趁张毅高兴之余,提出修建南桥之事,张毅见此事既能造福黎民又能获取名声,当然满口答应。民国十四年(1925年),孙宗蔡兼任旧桥改建董事会会长,以他的信誉,筹集八万多元大银,择日在南桥旧址,用水泥钢筋重新建起大桥,横卧在九龙江上,成为闽粤交通要道,人们过江从此不再有落水之虑。

漳州市区城隍庙传说,漳州古城记放水灯(10)

大桥竣工后,万民欢呼雀跃,其欧式的建筑风格具有现代感,和古典艺术相结合,深为人们称赞,桥栏杆以无数的花瓶式水泥构件砌成,组成东西两排精美的二方连续图案,桥栏上有连体十字电杆,装着造型古朴的电灯,到夜间,桥上桥下灯火通明,堪称漳城一道风景线。越年冬,北伐军东路军将领何应钦率军进驻漳州,饮马龙溪,十分欣赏这座如彩虹跨江的新大桥,为纪念孙中山领导北伐军的胜利进入漳州,遂命名“中山桥”,并欣然提笔,为大桥撰写碑记,镌刻于桥亭上。据悉,这是全国第一座以“中山”命名的桥梁。时至今日,中山桥已走过风风雨雨八十五个春秋,可谓“老迈年高”筋骨衰,已完成其历史使命了。现根据科技测试,定为危桥,不宜继续通行,原来准备予以拆除。同时重新设计,建起了一座新中山桥,满足两岸往来。现老桥经修缮加固连同桥亭予以保留,使其恢复昔日面貌,桥头北岸开辟一片江景花园,竖起孙宗蔡铜像以资纪念。如今这里已成为人们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漳州市区城隍庙传说,漳州古城记放水灯(11)

作者介绍:

陈满根,漳州人,1941年出生,画家、文史专家。其画作富有地方特色,充满生活气息。曾出版水彩画册《水彩芗韵》《唯有乡情最诱人》,文章见于《闽南日报》《芗城文史资料》等报刊。

图片:南风侨批馆

编辑:林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