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周刊#

成书历程具历史累积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它也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顶峰之作。《三国演义》不是某个作家的独创,它是一部世世代代累积而成的长篇小说。

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泛地流传。隋唐的时候,三国故事通过诗歌和杂戏的形式,更加深入民间和宫廷。北宋时,三国故事已成为民间艺人说话艺术和演唱的热门题材,唤作“说三分”。元明之际,罗贯中在长期的群众创作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终于写成了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书中重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和历史相去不远;但小说中的精彩部分,几乎都是虚构的。

三国演义全书起源 读三国演义知历史渊源(1)

精彩绝妙的战争描写

三国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三国演义》是一部战争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极为出色,以至于被人们当做一部兵书来学。那么,《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充分地反映了古人对战争旳看法。以人物为中心,结合人物个性来描写战争。

其次,在具体描写中,突出双方在交战决战前夕的精神状态的对比。特别写了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战役,写战争中通过主观努力,由被动变主动,由劣势度变为优势的过程。

第三,突出人在战争中的预见,尤其是双方主帅驾驭战争的能力。如赤壁之战的描写,作者从第43回到第50回,用了整整八回的巨大篇幅来写这样一场战略的决战。双方兵力相差十分悬殊,形势非常严峻。曹操企图借战胜袁绍的余威,以期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作为领袖的孙权,处于犹豫的状态之中——投降曹操心有不甘,抗拒曹操又信心不足。诸葛亮就是在这样微妙的情况下出使江东。他舌战群儒,和周瑜斗智,给人以“强中更有强中手”、“山外青山楼外楼”之感。

赤壁之战采用动中有静的写法,把刀光剑影的战争写得有张有弛,松紧有致。

三国演义全书起源 读三国演义知历史渊源(2)

塑造了鲜明的人物个性

《三国演义》在描写军事政治斗争的同时,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曹操、诸葛亮和关羽的形象,尤为出色。曹操是“古往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诸葛亮是“古往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往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曹操一出场,就给人一种复杂的印象。他虽少年时代游猎歌舞,恣意放荡;曹操一出仕,则厉行法治,革除弊政,具大政治家、大军事家的魄力和才干;他可以残忍得令人发指,也可以体贴入微,富有人情;他有刚愎自用、骄横专制的一面,也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一面。曹操形象的复杂性与《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有很大的关系。

诸葛亮是一位贤相的典型,也是军事智慧政治智慧的化身。小说第37回才出场,他一出场,就使局面顿时改观,起到了扭转乾坤、力挽狂澜的作用。他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智收姜维等,处处表现出高瞻远瞩、足智多谋、指挥若定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的胸襟识度。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诸葛亮在全书中处于中心的位置。

三国演义全书起源 读三国演义知历史渊源(3)

恰如其分的艺术手法

《三国演义》之描写塑造人物,以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为背景,采用粗线条的勾勒,略貌取神,夸张、对比、烘托,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反复地渲染,以求读者得到鲜明的印象。

小说第五回的“温酒斩华雄”是反复渲染的一个范例。作者不急于写关羽和华雄的交战,而是不慌不忙地写华雄的骁勇。当华雄乘胜追击时,器张气焰盛时,才安排主角关羽出场,把关羽出场的气氛写得足足的。关羽斩杀华雄的迅速、轻而易举,均在不言之中。

三国演义全书起源 读三国演义知历史渊源(4)

小说第三十七回的刘玄德三顾茅庐,是同一种艺术手法的成功例子。诸葛亮的出场,写得百步九折,真所谓“千呼万唤始出来。”诸葛亮不出则已,一出就成为舞台的主角。他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敌我友三方的形势和力量对比,为刘备制订了先取荆州、后取川蜀的战略方针。刘备执行后,赢得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充分证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