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这世上最不缺的是什么吗(最不缺的是情绪)(1)

还记得十几年前,我们在985名校网页论坛BBS上挖坑灌水的日子吗?那些年,北大“一塔湖图”甚至宽容到允许校外的社会人士注册、访问、发帖。

让习惯于手机上网的90后们普遍感到陌生的BBS,承载着多少80后大学生们在电脑网页上挥洒的激情,涂抹的记忆。

2008年至2010年,我在浙大读硕士。持续的阅读和思考,经常让我感到心力交瘁。每天,读书读累了,我就会登录浙大校内论坛BBS“飘渺水云间88”,和大家一起挖坑(发帖)、灌水(跟帖)。

那些年,娱乐化泛滥之势已经端倪渐露,忧国忧民的我经常对网页上铺天盖地的娱乐泡沫感到揪心。

在论坛上,一个帖子发出来,也就是一道“坑”挖好之后,能否引来大量的人来灌水(回帖),主要看它是否具有娱乐价值。如果题目或内容足够煽情,随即就会引来一窝蜂的跟帖。娱乐价值一旦被榨干,帖子便自行沉淀下来,再也无人理睬。大家又开始忙着寻找或挖掘其他的坑。

零星的“思想坑”偶尔也会出现,却往往即刻被淹没在这个不断推陈出新的,浩瀚的网络娱乐世界中。毕竟,即时的快感永远比思想的内涵更有吸引力。

尽管娱乐化愈演愈烈,那些年,对话精神仍然在网页上一息尚存。我的思想帖一发出,经常能马上进入当天“十大热帖”排行榜。一不小心,我竟然也成了论坛风云人物。

在浙大的“飘渺水云间”,在北大的“一塔湖图”和它隔壁的“水木清华”,无条件为现实辩护、容不得任何批评的人,被戏称为“五毛蛋”。作为反击,他们骂对方为跪拜西方的“美分狗”。

每天,在浙大BBS“求是在线”版上,五毛和美分早早就摆开擂台,纵论国是,唇枪舌战。每一场对话和争论总能持续好几个小时,让人废寝忘食,甚至到半夜了,还在彼此相互开火。

尽管偶尔檫枪走火,“恶毒”到问候论敌的爹娘,大多数时候,无聊的谩骂会被版主视为严重违规,处罚是禁止发帖,甚至封号。胆子大的人才不怕呢,因为一个学号可以注册五个ID。封了一个号,可以重新用学号注册一个马甲,接着上阵。我记得自己总共有四个马甲,有的马甲昵称还故意用女人的英文名。当自己寡不敌众的时候,让马甲出马应战,可以营造自己并非孤军奋战的假象。

在论战中,彼此为了说服和战胜对方,必须调动大量脑细胞和知识储备,尽管很多人经常是诉诸百度。从那些年的网络口水战中,我的思辨和论证能力得到了极好的磨练。

2011年,手机上网向移动客户端转移,BBS网页论坛逐渐冷却了。尽管浙大88网站还在,网页已经十年没有任何更新。偶尔,我还会用旧账号回去逛一逛,搜索十几年前自己以及其他战友留下的文字。每次登陆网页,嗅到那些文字散发的激情,我总会感叹岁月无情,一个转身,当年的那些“战友”和“论敌”都已步入中年,身为人父。

如今,娱乐化不但没有止息、却随着抖音、快手的出现而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迹象。美分党已经进化成了“臭公知”,五毛进化成了“蛆虫”。彼此都嫌对方臭不可闻。除了谩骂,双方都不屑于跟对方展开平静理性的对话。偶尔误入对方阵营的微信群,争论一番之后,马上会被踢出来。

你知道这世上最不缺的是什么吗(最不缺的是情绪)(2)

由于好斗,喜欢争论,我经常被踢。

最让我刻骨铭心的“被踢”是发生一个高唱民主自由的微信群。我一向认为,自己与那个群的人属于同一思想谱系,都是自己人,以至于那一次被踢出之后,足足过了好几分钟,我才缓过神来。

被踢的原因非常简单,甚至可笑:我的观点不符合群里高谈阔论的旅美“精英”们对中国社会转型之路的看法。

矛盾起因于我转发了一篇我写给学生的文章。

在文章中,我告诉学生,现在不是陈胜吴广时代,而且他们没有甘地的号召力,没有曼德拉的影响力,没有马丁.路德.金的演说才能。作为师范生,能做得最好就是,将来当上老师之后,利用讲台,播种启蒙的种子,为转型铺垫国民素质和公共理性基础。(原文链接:别迷恋崇高,总想着拯救世界:写给一位知行合一的小公知)

估计文章都还没看完,一位六十多岁的群管理员马上破口大骂我的认知停留在小学阶段,不知羞耻,丢人现眼。其他几位留美“学人”也纷纷跳出来谩骂:“把希望寄托在启蒙的垃圾”、“跟五毛一样蠢的SB”、“吃奶粉吃成大头娃娃的废物”、“给我退群”……

这种场景,我不是第一次碰到,但是以前都是发生在“蛆群”。一开始,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进错群了?可看他们明明一直在高谈阔论民主自由,在群里吞云吐雾,一口一个思想,一口一个文明。

在争论中,他们把一段某位海外学人的“经典名言”甩给我看:“精英想启蒙别人,本身就是一种笑话,因为底层是不需要启蒙的。启蒙他们毫无用处。历史进程取决于不同精英集团和组织的博弈。散沙一般的底层从来不参与博弈。这些人启蒙与不启蒙,都改变不了历史进程。”

他们认为,启蒙在当下中国已经毫无用处,不要抱任何幻想。任何主张启蒙的人都是蠢货。

我质问道:为什么一提到启蒙,就想到是针对一盘散沙的底层呢?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需不需要启蒙呢?当前我们身边的那些中产阶级中,糊涂蛋多得是,他们对世界和全球化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中学教科书的水平。他们需不需要启蒙呢?

我的生活经验告诉我, 有太多的“糊涂人”,其实就差一道小小的弯没有拐过来。只需轻轻一推,他们马上能进入正常车道。

否定启蒙的作用,是不是否定了那些留在国内、发文著书、点化大众的学者作者们的努力呢?“你们身在国外,什么都不做,什么风险都不担,就否定留在国内的人们的努力和付出,这是否厚道呢?”我反驳道。

身经百战的我早已习惯了“蛆虫们”的言语暴力,这一次来自“臭公知”阵营的同类暴力却让我后背发凉。我说,他们连基本民主素养都没有。他们的回答更是让我瞠目结舌:“民主还需要素养?”

那出路在哪里呢?我问他们,他们又回答不出来,只是一个劲地谩骂,不愿意和我做任何学理性的探讨。我毫不相让,表示自己愿意在群里开擂台,欢迎他们公开单挑找我辩论。他们一脸不屑。最后,群管理员出面一脚把我踢了。

你知道这世上最不缺的是什么吗(最不缺的是情绪)(3)

我的记忆瞬间被拉回到了十几年前。在那个互联网刚刚兴起普及的BBS时代,我们还能在网络上看到有质量的公共讨论。

在当年火爆的天涯社区的“关天茶舍”,在凯迪社区的“猫眼看人”......聚集了最活跃的知识分子。新左派和自由主义文人,纷纷入驻,精彩纷呈。作者发文之后,后面的跟帖可以容纳各种观点。因为作者只是借用网站提供的公共论坛,所以,没有地盘意识。跟帖越多,表示文章热度越高,作者就越开心。

中国已经进入手机自媒体时代,这让网页公共论坛普遍失去了影响力,却也因此躲过很多严苛的审查。唯有在这个日益被公众冷落的公共“角落”,被压抑的表达欲望、被禁锢的“才情”,才可以相对尽情地释放。

那几个论坛也因此沦为失意文人草根情绪宣泄场。在那里,大家只想表达和发泄,对对话和交流几乎不屑一顾,因为个个都认为自己才高八斗,怀才不遇。那些不同意自己的人都是水平不够,不配交流。于是,发贴的人比看帖的人还多,真正的讨论始终缺席。

在网页论坛日益凋敝的公共精神,随着微信群聊的流行,正进一步走向封闭。不可否认,微信提供了沟通的便捷手段,却让对话变得更加困难。无论是美分群,还是五毛群,大多数群主建微信群,很多群众加群,不是为了开展有质感的公共讨论,更不是为了寻求知识,而是纯粹为了宣泄情绪,加固认知。

微信群缺少公共论坛的属性,几乎相当于群主的私人领地。在他们的地盘,群主和群众们决不允许别人不同意自己。有容乃大的群主和群众只是极少数。

群里每天都在分享着高度同质化的信息,重复着相同的抱怨,看不到冷静的思考、理性的对话、智性的探寻。群里多数人甚至连完整阅读一篇文章的耐心都没有。看到标题,扫几眼,只要满足情绪,就转发到群里。在同一种观点的叠加和震荡中,他们相互证明自己是对的。

对立各派都患上了政治洁癖,都嫌对方臭不可闻。彼此的差别仅仅在于立场,彼此的精神高度同构,都摆出一副真理在握,拒绝对话的姿态。都要树一尊偶像来膜拜,绝对不允许别人“亵渎”。一旦群里出去对立观点的人,群众们马上群起高呼“把这个垃圾踢出去”。

在这种微信群里呆久了,在相互点赞中,人很容易陷入“自己绝对正确”的幻觉。长期不容和不见思想碰撞,人会逐渐陷入认知依赖,躺在思维舒适区,不愿开动脑筋。在个体论证能力的退化中,在群体对话精神的萎缩中,在全民共识的渐行渐远中,社会将日益走向撕裂。

如今的中国,最不缺的是立场和情绪,最缺的是不同思想派别之间共处和对话的能力。

本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