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严雪亭特辑(严雪亭演唱苏州评弹十五贯第十二回)(1)

苏州评弹严雪亭特辑(严雪亭演唱苏州评弹十五贯第十二回)(2)

苏州评弹严雪亭特辑(严雪亭演唱苏州评弹十五贯第十二回)(3)

第十二回

【故事梗概】况大人破了山阳县冤案,就命山阳知县和米行老板到苏州府受审。次日官船回无锡横行,到横行已是八月二十五日,离最后破案的日期还剩五天。他换上便衣,带了两个僮儿上岸便找到了尤葫芦家,巧遇对门一老妇。这老妇与尤是几十年的旧乡邻,告诉他尤葫芦案情的全部经过,并认定苏戌娟是被冤枉的,又提及邻居娄阿鼠表现可疑。况大人听了十分欣喜,就到横行最热闹的城隍庙闲逛,听说明天是城隍奶奶生日,男女老少都要到这里来烧香、看戏。第二天况大人便扮成拆字先生在城隍庙门前设摊等候可疑之人,或许可以获得一些线索。无意之中遇到了那天送十五贯钱给熊友兰的陶朱公,“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眼看熊苏冤案有了转机。

【细节点评】细节一。况大人到尤葫芦家,看到尤家门前有一堆刚烧完的锡箔灰,原来是尤的胞妹窦尤氏所为。可见窦尤氏对尤葫芦父女深有感情,只是觉得自己对此案无能为力。我以为她有脑子的话应该去衙门为侄女苏戌娟鸣,因为尤的十五贯钱,是她所借,肯定也是她亲手用线穿成。前几回书里严先生曾交待窦尤氏是用双根麻线将铜钱穿成。所以她可以到公堂去辨认,如果熊友兰的十五贯钱不是用麻线穿成,则说明熊的钱不是从尤家所得,显然是另有凶手。

细节二。城隍庙里的庙祝,是个十分精乖之人,看到况钟进庙东张西望,就问他是否要烧香,是否要求签。当他知道这位老客是个星家先生,明天欲在这里设摊拆字,就主动告诉他,可以在此设摊,还可以提供桌子布幡、文房四宝、字卷等用品。原来这是以前一些拆字先生留下的东西,他还告诉况钟,他可以介绍烧香、求签的客人到他摊上拆字,条件是要三七拆账,另收摊位费四百文钱。况钟自然不在意这些,只要明天能遇到人犯娄阿鼠就好。

细节三。陶朱公就是那个赠十五贯钱给熊友兰的老人,他原来与尤葫芦是同村人,一直以贩卖古董为生。这次出门两个月,回到家里听老婆说起乡里发生了一件十五贯钱的命案。这时他才知意识到自己害了熊友兰,觉得后悔不已,原本是一件善事,却给熊带来了杀身之祸。他打算去苏州县衙门告状,要救熊友兰一命。今天特意到城隍庙来烧香求签。求得的签文是“莫道无人却有人,是非曲直要分明,幸得好心有好报,皇天不负善心人。”于是请况钟假扮的拆字先生帮他解读签文。 这个巧遇,我在法场那回书里(那回书里苏航班的小伙计叫了“冤枉”),就预感到只要陶朱公出场,便可救熊友兰一命。现在陶果然不出所料,要出庭为熊作证了。作者设计了一个细节,陶老老写了一个“傘”字,让况大人拆字,这个字非常符合十五贯冤案:一个“大人”,保护了下面四个:“小人”,这也是中国汉字的奥妙,可谓全世界绝无仅有。我还想出一个字“齒”:监狱里关了两男两女,这件冤子,到此就要结束“止”。

一个噱头。拆字先生善于察言观色,做生意的技巧,就是口呼“奉送手相”,客人稍微流露出犹豫的样子,他就抓住了客人手不放,而且一定是左手,因为客人的右手是要掏钱的。严先生很少放噱头,但每有噱头,都让人听了久久不忘。记得他在《杨乃武》中,说到醇亲王腿疾时,说跛子有两类,一类每跨一步身体朝前冲的,一类每跨一步身体总要向后倾的。他又说朝前冲的跛子是伸手讨债的,向后倾的跛子是逃债的。一边说,还一边做出讨债、逃债的样子,这个噱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然今天这一类用人的生理缺陷来取悦听客的噱头是不可能再出现在书台上了。

【方言解读】其一“俗言攀谈”,就是“用俗话来解释”的意思;其二“目今”,就是“目前”、“当今”的意思;其三“勿对”,这里的“对”不是“错对”之“对”,而是指“对劲”,所以“勿对”是表示“有矛盾”的意思;其四“局局有份”,就是“处处有份”,形容某人喜欢管闲事,相当于苏州话“轧一脚”;其五“准其”,表示“准许这样”的意思;其六“嫌比”,就是“比较下来,觉得不满意”的意思。

【唱篇欣赏】

尤家邻居:“尤葫芦日日醉熏熏,讨一个家小本姓金。粗细生活侪会做,团团一带会做人。尤葫芦酒水糊涂侪勿管,花烛家小死,填房讨进门,带进来一个拖油瓶。填房死,店关门,杀猪师傅过光阴。一年更比一年苦,囡五衣妆不关心。女工针黹时常做,侪说戌娟是规矩人。一桩命案招供口,知县堂浪定罪名。” 评弹演员在起“老头、老太”这类脚色时,像是约定俗成地都会用同一种声音与语调,惟妙惟肖地演绎出一个掉了牙齿、说话时漏风的形象,这与用陈调演唱老人一样,都是评弹演员的一项基本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