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十分愤懑,提笔在书中留白处写下一行批语:

动辄余门人,好为人师,何其丑也!

这被毛泽东批评“好为人师”的人是谁?毛泽东因何又认为这种行为是丑陋的?

毛泽东好为人师(毛泽东好为人师)(1)

一、王士禛好为人师?

毛泽东在阅读《分甘余话》时,在该书第四卷的卷首,作者所写的序言旁边留下了这样一段批语。

《分甘余话》的作者是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禛。在这本书的第四卷,王士禛收录了“清初三才子"之一的朱书为他写的两篇文章《御书堂记》。对此,王士禛十分得意,在朱书这两篇文章的前头写了一小段序,并介绍作者为“余门人朱书”,就是“我的学生朱书”的意思。

其实,王士禛这样写也是无可厚非的。

当时,王士禛因诗文写得好,在官场上很有地位,在社会上也很有名气。而朱书虽然有才华,但年轻时却不太在意功名,直至49岁才去参加顺天乡试,而王士禛恰好是这届乡试负责审卷的考官。

按照古代科举场上的潜规则,考生一般都要拜考官为老师。更何况,经过王士禛的批卷,朱书不仅在这次乡试中举,之后王士禛还极力为朱书树立名声,推荐朱书为名士。

有王士禛这样的名人权贵作后台,朱书自然很快就名声大噪了。因此,王士禛称朱书为“余门人”且以“老师”自居也是妥妥的当得起的。

同时,作为一代名家,王士禛于书中强调这些人都是自己的弟子,在厘清门派之余,也为弟子们积攒了更高的声望,这正是老师爱惜弟子的一种表现。

毛泽东好为人师(毛泽东好为人师)(2)

只不过,毛泽东为何对王士禛这句“余门人”如此反感呢?

通观《分甘余话》,每每写到某某名士时,王士禛总要自豪地写上一句“余门人某某”。这种情况出现一处两处也就算了,但全书仅六万来字,数下来提到“余门人”、“门生”的就有十几处。

如,王士禛在介绍“嘉定六君子之一”的张云章时,写“余门人嘉定张云章”;在介绍曲江少司马李先复时,写“余询之门人,南部李曲江少司马(先复)”等等。

王士禛介绍这些人的时候,都不忘在前面加上“余门人”几个字,颇有些得意之感,也略有显摆之嫌。

通篇《分甘余活》看下来,对其内容没什么很深的感触,“余门人”三个字却让人印象深刻,无怪乎毛泽东看到最后实在忍不住,在第四卷的开头位置写了一句批注:

动辄余门人,好为人师,何其丑也!

毛泽东好为人师(毛泽东好为人师)(3)

二、毛泽东要求共产党员不能“好为人师”

毛泽东一向对“好为人师”是存在反感情绪的。

早在1938年8月22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的讲话稿《当学生,当先生,当战争领导者》中就十分严肃地提出:

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提倡当先生,但又反对当先生,所反对的是自称先生。

为什么毛泽东要反对“自称先生”呢,对此,毛泽东是这样解释的:

如果宣布“我做先生”,那就坏了,群众都会慢慢地脱离你,最后剩下一个你。

由此看来,毛泽东十分反感那些动辄以“先生”、“老师”身份自居的人,尤其是反感那种高高在上,喜欢摆架子的“好为人师”的人。

正因为这样,毛泽东看到王士禛在《分甘余话》里动不动就以“余门人”来称呼别人,时刻不忘自己“老师”的身份和架子,就感到厌恶,并认为这是“何其丑也”的事情。

毛泽东好为人师(毛泽东好为人师)(4)

另外,毛泽东要求共产党员:

同志们都不要摆臭架子,就是要恭恭敬敬,客客气气,才和人讲得通,你的心和人家的心相通起来。

其实,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古代,王士禛反复强调自己“老师”的身份也并没有什么不妥,王士禛被毛泽东批“好为人师”,实在是无辜躺枪了。

但是,毛泽东却是站在新时代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好为人师”的问题,认为这种态度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之间的沟通的,共产党员就要用更亲切的态度、更平等的身份与人民相处,这才更符合现今社会到价值观和工作的需要。

由此可见,毛泽东高瞻远瞩的目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真让人心服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