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智联招聘联合分析机构推出《2020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报告,北京、杭州、上海位居前三名,深圳、广州、南京、苏州、成都、宁波、长沙位居前十。青岛位居13位,跟2019年相比提升了3个位次,济南居16位。

青岛三线城市工资排名(青岛排名上升山东9市入榜)(1)

虽然没有排进前十名的城市,但山东总体成绩亮眼,除济青外,还有烟台、威海、东营、淄博、潍坊、临沂、日照,一共9个城市上榜。实际上,有不少省份仅有一两个城市上榜,例如河南仅有郑州和洛阳上榜。所以,从总体上来看,山东成绩很是“抗打”。

青岛在北方城市中排名第二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对人才的吸引力体现了一座城市当前的发展环境,也决定着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

根据报告,在人才流动趋势上,二线城市人才持续集聚,一线城市人才受政策放宽影响转为净流入,人才出现了集聚长三角、珠三角的现象,京津冀人才流出。

整体来看,虽然一线城市仍稳居人才吸引力排行榜头部,二线城市人才的净流入却显著增加——2019年二线城市人才净流入为1.1%,2020年则达到了3.4%,结合近4年数据发现,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人才聚集效应显著增强。其中,作为北方最具经济活力的省份,山东的两大城市济南和青岛成为北方城市中的佼佼者,比如入榜的青岛、济南在北方城市中分别排名第二、第三;北京的流出人才去向地排名中,济南位居第八;济南2020年应届生流入人数占比高于2019年,济南、青岛人才集聚效应持续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在同一份榜单中,青岛排名16。2020年,排名13,上升了三个位次。

青岛三线城市工资排名(青岛排名上升山东9市入榜)(2)

但是放眼全国,青岛的这份成绩单,依然是不够理想。跟GDP榜单一样,南方城市一骑绝尘,榜单前十名中,除北京稳居榜首外,北方城市无一入榜。而在前十名的城市中,有几个“老朋友”我们分外眼熟,宁波、长沙,以及排在12名的无锡,均为和青岛同为“1.24万亿”梯队的竞争对手。同一梯队5名“选手”中,在对人才的吸引力上,仅郑州比青岛落后几个位次。

人才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作用不言而喻。近几年来,中国城市竞争得异常惨烈,在吸引力上略输一筹,恐怕会将全盘置于被动局面。所以青岛还需要更加努力,向人才释放出更大的善意。

新一线城市越来越受青睐

近年来,以杭州、成都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越来越受年轻人的欢迎和青睐。

今年1-5月,杭州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人数超23万人,仅仅5个月的时间,就超过了2019年全年引进总和。

而2019年至今,杭州累计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已达87.8万人。

87.8万人,是什么概念?过去十年,天津新增人口93万,南京新增人口131万,而杭州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引进了87.8万青年人才。

在《2020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报告中,杭州位列2020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前三甲,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杭州近年来首次在该榜单中跻身前三。

从人才吸引力来看,目前在新一线城市中,杭州是最大赢家。

杭州作为“新一线”城市代表,成为新的人才选择地,主要是由于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且薪酬相对较高,人居环境与人才待遇不断提升。

如今一线和二线城市在人才吸引力上已不像过去那般“泾渭分明”。曾经“宁要北上广一张床,不要小城一套房”的年轻人在一线城市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下,纷纷把目光投向新一线和二线城市。

吸引力为何超北上广?答案在这里

那么,新一线城市究竟靠什么吸引毕业生?具体来看,比一线城市更加宽松的落户政策、强有力的住房和生活补贴以及可观的薪资是最大的“人才磁场”。

一边是一线城市高昂的房价和落户关卡,另一边是新一线城市户口、住房、生活补贴等强有力的政策驱动,对于毕业生来说,北上广深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新一线城市正在成为一线城市人口回流的承载地。

新一线城市住房、物价都相对较低,生活成本、创新创业成本都大幅下降,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崛起,为人才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在落户方面,杭州、重庆、武汉、青岛等许多新一线城市,只需大专甚至职高学历即可落户,新一线城市对于人才渴求的步伐正不断加快。

在薪资方面,根据智联招聘对2021春招期间各城市工资水平的统计显示,杭州、南京、苏州、东莞等新一线城市的平均薪资水平正直追北上广。

住房对毕业生就业城市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租房补贴、购房补贴、一次性生活补贴等诱人政策,让新一线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显著增强。

新一线城市吸引力的提升更主要原因来自主观发力。山东近年来凭借真金白银的人才政策俘获了不少人才的“芳心”。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主动开往了全国各地,为毕业生来鲁就业提供了最便捷的渠道,2020年“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来鲁(留鲁)就业人数实现倍增。去年山东实施人才兴鲁32条“硬核”举措,在完善人才支持体系、集聚用好青年人才,提供人才服务保障等方面给出“一揽子”政策支持,让人才在山东既“引得来”又“留得住”。

山东半岛城市群整体具竞争优势

再看榜单排名,除了济南、青岛,排名前一百以内的山东城市还有7个——烟台、威海、东营、淄博、潍坊、临沂、日照,覆盖沿海和内陆。这些城市有些本身实力较强,靠环境和经济发展优势来“引人”,有些则在省人才政策的基础上拿出实招,比如潍坊对于新引进的硕士研究生每月补助1500元,持续三年,总体收入相当可观。

9个城市上榜,证明山东半岛城市群整体上具有竞争优势。目前山东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需要人才,相信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人才吸引力将转化为全省发展的动力,为山东“腾笼换鸟”、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放眼全盘,位于排行榜前50强的城市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36、5、7、2个;一二三四线分别有4、29、16、1个;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分别有18、7、3、2、3个。

从城市群看,2020年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6.4%、3.8%、-0.7%、0.1%、-1.2%。从数据表现可以看出,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整体人才净流出,成渝基本平衡,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

从报告可以看出,山东半岛城市群整体上具有不错的竞争优势,但总体上与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等,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底蕴。此次山东有9个城市上榜,说明了山东众多城市对于人才有很强的虹吸能力,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山东包括青岛以内的各城还要继续强化招引政策,尤其要留住和吸引高层次人才。

半岛全媒体记者 殷红艳 部分素材来源:大众日报、风口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