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考包过”“年入几十万”“人才急缺”……近期,借着新兴产业风靡,部分机构打出了“碳排放管理师”的考证广告。一张证书,便与“国际职业能力标准认证协会”“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中国国家人才测评网”三个机构挂钩。然而记者探访发现,这个只要交钱就能拿到的证书只是一张社会化的培训证书。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冯涛告诉记者,“碳排放管理员”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兴职业,而“碳排放管理师”则未获得国家统一认证,在行业内认可度不高。长期从事低碳行业的业内人士任锋也表示:碳排放管理师证书只能表明持证人有学习的意识,不能作为行业准入门槛。大家通过培训提升自我,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相关职业准入技能标准,规范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同时,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以免上当受骗。

事实上,近几年来,在新规与利益的驱动下,化妆品质量安全负责人、配方师等一些新职业新岗位的培训需求暴涨,相关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开启了“野蛮生长”的模式,其中不乏浑水摸鱼者。而“滥发证”“乱收费”“水证”“挂证”等“山寨证书”乱象,近日迎来一波专项治理。

我们注意到,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对面向社会开展的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进行全面核查,对违规使用有关字样和标识、虚假或夸大宣传、违规培训收费、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进行炒作、涉嫌欺骗欺诈等情况进行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查处。

屡禁不绝的“山寨证书”到底该如何整治?《热点里的价值观》评论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法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陈思认为:

以2021年为例,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仅2021年这一年,培训服务的相关投诉量就有近5万件,同比增长75%。投诉量高居第二,可以说是饱受诟病,社会反映强烈。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就是要重拳出击,治理“考证”中的乱象。结合这次专项治理工作,握成严打“山寨证书”的重拳,要五指合力,就是五个方面:

一是对于制售假证的机构,其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也违反了各类行业准入法律法规,情节严重的已经触犯《刑法》。有关部门应依法严厉打击,严肃追责。

二是媒体平台有义务站好岗、放好哨。大多数售证广告是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要加强对网站和媒体平台的审核监测,对于不合法不合规的发布平台要依法关停,清除关联网页。

三是社会公众要改变“考证躺赚”的观念,不抱侥幸心理。求职找工作,要证书更要水平与能力,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张薄薄的纸上。

四是监管部门要形成执法合作机制,完善个人诚信档案。同时,加快推进信息透明共享,填补职业资格和等级评价信息不对称的盲区。

五是有关部门和机构可通过政策引导,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供给,为职业成长提供坚实支撑,更好地回应劳动者想要提高收入的朴素希望。

价值观吸引(热点里的价值观)(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