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友向我提问,我家烤鸡翅、烤鱼都要用到烤箱,温度为180℃~200℃,空气炸锅和电饼铛也都很热,用这些高温烹调的方式来烹调肉类,会不会产生致癌物?

你把烤箱的温度调到180℃,也就是说烤箱内热空气的温度是180℃。但是,热空气只接触到食物的表面,并不能深入内部。所以,实际上食物的内部温度要低得多。

大部分食物蛋白质变性的最低温度是60℃~70℃,食物内部达到这个温度,已经可以使肉类食物不再为红色,使鱼肉变熟、鸡蛋液凝固。因为肌红蛋白变性,红色的血红素变成褐色的高铁血红素,红色的牛羊肉类变成淡褐色,颜色较浅的鸡肉变成白色。这时候,就是俗话说的“熟了”。

腐烂鱼肉致癌吗(肉会产生致癌物吗)(1)

按照食品加工的标准,肉类食物中心部位达到72℃的时候,食物就算是熟了,不需要达到100℃。同样,加热剩饭、剩菜时,当食物中心部位达到72℃的时候,食物就算是得到充分加热了。事实上,很多时候,块状食物表面已经达到八九十摄氏度甚至更高,而中心部分其实还没有热起来。所以,如果不是糊状的半流体食物,比如汤里有成块的鱼、肉等,那么仅仅加热到汤汁沸腾,是不能达到充分杀菌的效果的。

瘦肉含有70%左右的水分,水的比热容大,升温慢。而烤制肉类的时候,表面的蛋白质受到高温的作用会首先变性凝固。当表面温度达到100℃时,表面的水分也会蒸发。这些都是吸热过程,能阻止食物内部温度快速升高。同时,由于食物的外层水分因蒸发而减少,而食物中心的水分较多,这就形成了一个水分梯度,食物中心的水分就会向外移动。

理论上来说,水分循着梯度逐渐向外转移并蒸发,会让食物整体变干。但是,因为食物表面的蛋白质已经凝固、变干,形成了一个硬壳结构,就像面包皮。这个硬壳会减慢传热速度,也封住了里面的水分,让食物中心不容易变干。所以,当表面温度达到100℃时,中心温度还远达不到72℃。所以,等到食物中心部分达到72℃的时候(这时还没有达到水的沸点),就赶紧把烤肉取出来,看到的就是“外脆里嫩”的效果了。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我怎么知道食物中心的温度会不会过高呢?别忘记,水的沸点是100℃。如果食物中心温度真的达到180℃,哪里还会剩下水分?早就蒸发了。水分都没了,鸡肉的中心部分就也是硬邦邦的了。

不过,外脆里嫩的效果,只能说明中心部分不产生致癌物,而无法保证表层部分的安全。只要温度超过120℃,就会产生丙烯酰胺类物质(一种疑似致癌物,但毒性不高);到了200℃,含蛋白质的食物就会产生杂环胺类致癌物。对含有脂肪的食物来说,再升高温度,还会产生苯并芘等多环芳烃类致癌物。

由于烤箱是控温加热的,所以只要你调节温度不超过200℃,表面也没有焦糊,那么产生的杂环胺类和多环芳烃类致癌物就微乎其微。几十年前就有测定发现,用烤箱烤制羊肉串产生的苯并芘的含量,只有炭火烤制的十几分之一到几十分之一。炭火烤没法控温,难免出现黑色的焦糊物质。

对没有经验的烹调者来说,最好使用能够定时控温的设备来烤制食物。中高档的小烤箱、空气炸锅和电饼铛都有烤鸡翅的程序或方案,只要按说明书操作,合理设置参数,烤制的时候就能保证不会过热,自然也就不会产生杂环胺和多环芳烃类致癌物。关键是这些小家电能够自动断电,也不会因为你没有在厨房守着它而使食物焦糊,这一点特别重要。

不过,丙烯酰胺这种物质比较难以避免。它是美拉德反应的副产物,在加热到120℃以上时就会产生,而且和食物的色泽、香气等有密切关系。如果你觉得鸡翅香气扑鼻、颜色红褐,那么表面部分肯定有比较强的美拉德反应发生。幸好,这种物质毒性不高,国际许可摄入量非常大,吃几片烤肉或几个烤鸡翅是不会超标的。相比之下,薯条、薯片和带面包渣的煎炸食品更需要担心。

用烤箱烤制时,推荐用锡箔纸包裹肉类。锡箔纸和肉之间会形成空隙,其中充满热蒸汽,能避免肉的外表面水分过度散失,而且,因为是连蒸带烤,温度不容易过度上升,也能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在使用电饼铛或空气炸锅烤制食物时,假如你按照产品说明书上建议的程序操作,那么烤出的颜色会是恰到好处的黄色,味道香浓、内部柔嫩,表面不会达到深褐色的程度,内部也不会发黄、发褐。这样至少能够保证,丙烯酰胺的含量不会过高。相对而言,空气炸锅的升温速度比较快,水分散失也比较多,所以它更需要精准控制加热时间。因为在水分含量下降的情况下,产生丙烯酰胺类物质的速度会更快。

我们更需要担心的是明火、炭火烤制的肉类。这些制作方法无法控制温度,也无法避免局部过热,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多种致癌物,包括杂环胺、苯并芘等多环芳烃以及丙烯酰胺。

所以,相对而言,使用能够控温、控时的烤箱和电饼铛烤制鱼、肉类食物最为安全。烤到颜色金黄、表面香脆即可,不要让肉类过热,产生明显的黑色焦糊部分,否则就难免含有致癌物了哦!

温馨提示:吃烤制鱼、肉类食品的时候,配合生的绿叶蔬菜、番茄酱、柠檬汁和各种香辛料等,有利于降低致癌物的危害。

91健康助手,不止于健康

欢迎关注《91健康助手》

版权声明:内容摘自书籍仅供学习参考,本文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会24小时内删除并表示歉意。

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详细咨询专业的医疗机构。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别忘了点赞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