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看法(为什么说疑人不用)(1)

今天我们继续来品《孟子》。

有一天齐王委托孟子代表齐国去滕国吊丧,同时派了一位叫王驩的大夫作为副手与他同行。

这一路上王驩时刻都跟孟子在一起,形影不离,但孟子却从未跟这位副手谈过一句公务问题。

这显然与平日里能说善道的孟子不太一样,于是孟子那个杠精弟子公孙丑又憋不住了,他问孟子:“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公孙丑说代表齐国去出使滕国那也算齐国的外交官了,这职位也不小。而从滕国去齐国的路途也不近,但为什么老师这一路来都不谈国家政务问题呢?

孟子回答他:“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那位王大夫已经全盘打算好了,我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

显然,孟子发现这位王大夫并不是齐王派来协助自己的,而是因齐王并没有完全信任自己,派来监视自己的。

所以孟子也就如之前他自己说的那样“不得其职则去”,尽不了自己的职责,索性就退让出位置来,全由你王大夫自作主张吧。

其实孟子这个经历,从古至今都是很常见的,上位者很多时候会对下属有所忌惮,所以上位者经常会采取一些手段对下属进行监视和制约,这是一个权力平衡的问题。

比如唐代开始,将领在外带兵打仗,皇帝便要派去监军。

监军没有军权,是不参与军事指挥的,但监军却是带着政治权力进入军中的。

要知道政治权力是可以制约将领的,所以监军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用政治权力间接干预军权。

而到了明代,监军往往由皇帝最信任的太监担任,这些太监由中央政府直接赋予权力,其对将领的军权制约性很强,对军事行动的干预度也非常大。

所以明代很多将领都因监军的存在而无法下达军令,将管不了军,那便如孟子所谓“不得其职则去”一样,自然也就不再为国家奋力征战了。

这也是明朝中后期军事作战能力极大减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的教训要好好反思,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一点当领导的上位者是一定要注意的,莫要因一些自以为是的权谋手段、权力制约,寒了下属的心,也断了自己的手脚。

简短的小故事包含着处事的大道理,其实祖先留给我们的古籍中包含着无穷多的道理,虽然时代不同,但这些人世间的道理是始终没有改变的,其智慧足够我们改变人生。

但人们对于这种故事往往不屑一顾,或是一带而过,根本没有留意其中道理。

而且就这个时代文化的大趋势来看,我们国人往往忽略了我们本族沉淀千年的优秀文化,甚至加以毁谤,反而对西方不足百年的浅薄文化盲目追捧,实在可惜。

所以笔者始终在推崇古籍,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好好去品读一下古籍,关注到我们祖先留给我们优秀的文化秘宝,把那些尘封在历史中的味道品出来,以此启迪人生,真正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