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郡县制相对分封制的优越性不言而喻,所以我国从秦朝开始就有大一统王朝的传统。而欧洲进入11世纪的第一个千年还在保留着分封、采邑制,所以才导致小国林立。秦朝确定彻底执行了郡县制,但是其灭亡并不是因为郡县制的原因。而是六国王族后裔打着复国的旗号,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借口而已。刘邦建立汉朝后延续了郡县制和郡国并行体制,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就是分封遗毒的反噬。所以说目前中外各国虽然行政模式不同(郡县、道府县、省市县等形式),但是基本都沿用了郡县制。

郡县制在秦朝起到了什么作用(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

有人说分封制稳定容易产生国祚较长的政权,周朝、神圣罗马帝国以及早期的奥斯曼帝国等等。纵横并不这么认为,虽然这么政权最少的也有五百年的但是质量着实不怎么样。到后期简单维持着类似吉祥物的共主有什么质量可言,真正实行郡县制的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才是形成民族、文化、文明的等构成超强凝聚力因素的大一统传统。而欧州显然因为分封制实行的时间较长,至少是目前小国林立的原因之一。

中原王朝最先采用了先进的郡县制,让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

一般都认为我国郡县制是发源于秦国,统一后才推广天下。其实不然,郡县制最早诞生在春秋时代的楚国。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崛起导致周王的权威受到极大的削弱,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分封制。分封制很容易诞生小圈子,时间一长离心力就会迅速上升。

远在南方的楚国虽然不被中原各国斥为蛮夷,但是更容易接受新的思维模式。所以从楚文王开始探索郡县制。公元前687年楚文王北伐河南境内的申国和息国,为了保证安全楚文王直接设置县。由于申、息地处边陲且与中原交界,所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所以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楚文王在令尹彭促爽的建议下从申息两地开始了郡县统治。实行郡县制后效果也很明显,楚国八百年的国祚从来没有出现过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由于分封引发的实质意义的分裂。

《左转》所说的:“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

从这开始以后的数千年,历经各国以及历代王朝的不断完善已经成为维系国家向心力、凝聚力的利器。尤其是从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逐渐深入人心。虽然西汉、西晋和明朝三代也存在以宗室为主的分封,但是无一例外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动荡和反噬。

郡县制在秦朝起到了什么作用(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

从秦朝以后中原王朝也尝试过通过郡县、分封并行延长国祚,但是无一例外都失败了;西方钟情于分封制(采邑制)是缺乏大一统基因的原因之一

从中原王朝实行成熟的郡县制后,儒家文化圈辐射范围的朝鲜、越南等地都纷纷采用郡县制。中原王朝进入郡县制时代后也曾经做出过尝试,试图在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目的是既能保持大一统王朝的凝聚力,又想效仿分封制那样延长国祚。所以西汉、西晋以及大明王朝都对此进行了尝试,在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体系下进行宗室分封。结果不但没有延长国祚反而遭到了反噬:西汉的七国之乱促使西汉王朝削藩,推恩令由此出台;西晋分封导致八王之乱,西晋因此亡国;明朝分封导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帝王易位。

郡县制在秦朝起到了什么作用(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

我们再来看西方,在日耳曼蛮族灭掉西罗马帝国后建立起一系列的政权。法兰克王国的采邑制度(分封制)成为西方分封制度的经典。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兰克推出采邑制度的时候,也出台了限制条件对分封造成的离心力做了约束和限制。就是分封以后封臣可以享受采邑财富,但是必须尽到封臣进贡和参战的义务。但是只要封君和封臣一方去世封地就要收回国家进行重新分配。这一限制条件确实可以保证封臣的效忠,但是随着时间的流失采邑逐渐变成了世袭后分封的弊端就显露出来。

另外从国君接受采邑的封臣依旧可以进行分封,他分封的下级封臣只认自己的上级而不认国王。这就是所谓“封君的封君不是我的封君,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来历。所以从法兰克王国分裂形成的神圣罗马帝国居然有数百个邦国,复杂程度可见一斑。

郡县制在秦朝起到了什么作用(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4)

小结:

每种体制都有其利弊,但是分封制利弊在历史长河中被充分的暴露。所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成为主流并绵延至今。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