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屠尽四川”的说法在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连《明史》也说张献忠在四川杀了六亿人,但很有很多人对这个说法并不认同。那么,是谁在明末清初时期杀害了众多的四川人?

张献忠是怎样的一个人?

张献忠,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出生于陕西定边县,是明末各路农民起义领袖中响当当的人物,与李自成齐名。张献忠读过书,当过兵,因为犯法被打了100军棍后开除,从此流落民间。

天启末年,陕西出现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由于粮食严重缺乏,明朝赈济不力,导致饿殍遍野。灾区的农民为了活命,纷纷拉旗造反。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聚集米脂十八寨农民起义,自号“八大王”,转战于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六省,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1647年,张献忠率部在四川西充县凤凰山抵抗清军时,中箭身亡。

张献忠屠四川的历史真相(张献忠屠尽四川)(1)

张献忠(图片来自网络)

清人编纂的《明史》说他嗜杀成性,“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 吕思勉先生也认为好杀,不如李自成有谋略,“献忠系粗才,一味好杀,自成则颇有大略。”

《明史》还说张献忠立过一块"七杀碑",上写:“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1934年,一位英国传教士在四川广汉发现了这块石碑,上面写的原话是“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原来它并非什么"七杀碑",而是张献忠的"圣谕碑"。目前这块石碑就立在广汉市公园内,供市民和游客参观。

张献忠屠四川的历史真相(张献忠屠尽四川)(2)

所谓的“七杀碑”(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问题来了,张献忠到底有没有肆意屠杀行为?

张献忠在四川确实有滥杀记录

张献忠对待士民的态度分为两个阶段。从崇祯六年(1633年)至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四次入川,其中前三次以及在其他省份流动作战时军纪尚好,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清人刘献廷《广阳杂记》记载:“余闻张献忠来衡州,不戮一人,以问娄圣公,则果然也。”“封府库以侍, 则秋毫无犯” (《平寇志·卷十一》)。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攻克襄阳,拿出十万两饷银赈济饥民。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张献忠攻占武昌后,又取出六百余万两银子,赈济流民(《平寇志·卷六》)。

崇祯十七年之前,张献忠所杀之人基本都是明朝的藩王和官僚,如攻克襄阳后,杀死襄王朱翊铭和贵阳王朱常法;攻占武昌后,杀了楚王朱华奎。崇祯十七年,工科给事中彭琯的一份奏折也证实,张献忠兑现了给百姓免税三年、不杀一人的承诺,因此获得了湖北农民的支持,“往昔逆贼(张献忠军)犯楚, 实由人心惑于三年免征, 一人不杀之伪示”。

张献忠屠四川的历史真相(张献忠屠尽四川)(3)

出土的张献忠沉银(图片来自网络)

但张献忠崇祯十七年(1644年)第四次入川,建立大西政权后,军纪变得败坏,滥杀成风。起初,成都地方官吏、地主和士绅慑于张献忠的军威, 纷纷归顺,《圣教入川记》记载“初, 成都官吏见献忠将至, 逃避不逞……又闻献忠有勇有为, 能任国事, 于是一般官吏均出任事。”但张献忠一向仇恨明朝宗室和官僚,攻陷成都后把蜀王全家、四川巡抚龙文光及所属官吏全部杀死(见《罪惟录》),而且公开悬榜招考,数千名士人到达后,张献忠派军队把他们围起来全部杀死,“悬榜试士, 士争趋乞生。复以兵围之, 数千人咸振笔挟策以死”。

张献忠在屠戮蜀王家族时,伤及很多无辜,“ 其时蜀府宗支多在灌县, 乃发兵围之, 不论宗室细民皆杀”,这样张献忠就民心尽失,招致了上至官吏、地主,下至士人、百姓的全体反抗。各地百姓纷纷组织义军,杀死大西政权的官员,“远近各州县无不起义兵杀贼……凡献忠所选府州县官, 有到任两三日即被杀者。”

为了维持自己的残暴统治,张献忠开始对所有反抗者展开报复性的滥杀。彭孙贻《平寇志》记载,张献忠占据四川后, “ 闻(李)自成收汉中, 将吞两川, 惧川民叵测, 大杀川人”,“ 献忠乃大肆屠杀, 稍有犯者, 即全邑尽屠” 。张献忠走在街上听到有嬉笑声,就说“你是笑话我不配做皇帝吗?”,把满街的人全部杀光。随后听到有哭声,就问对方“你是怨恨我吗?”,然后也将其杀死。

明末清初时期四川到底有多少人?

张献忠滥杀川人是事实,但清人编纂的《明史·流贼传》说张献忠“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这个数字纯属编造。葛剑雄教授主编的《中国人口史》记载,一直到清末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全国总人口才达到4.5亿人,崇祯十七年(1644年 )全国只有1.52亿人。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1.01亿。也就是说,清兵入关后全国人口总共减少了5000万左右。张献忠去哪里杀了六亿人?张献忠在四川“杀男女六万万”,显然是有意诬陷。

那么《明史》为什么要诬陷张献忠呢?《明史·流贼传》的资料,主要有两个来源——《绥寇纪略》和《蜀碧》。《绥寇纪略》的作者吴伟业,是投诚张献忠后又因罪被杀的吴继善的本家,对张献忠一向充满仇恨。《蜀碧》的作者彭遵泗,时任乾隆朝御林院编修,他诬陷张献忠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掩盖清军在四川期间更为严重的屠杀行为。

张献忠屠四川的历史真相(张献忠屠尽四川)(4)

张献忠和清军作战(图片来自网络)

四川当时到底有多少人?根据康熙《四川总志》记载,明末四川在籍人口数字只有26万户、310万人左右, 在全国十三个布政司中排第八位,仅高于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清初,四川人口降到了8万人左右。黄云汉《四川财政汇编》记载“川省明末兵乱之后, 民半逃亡, 地多荒芜。”也就是说,明末有一半四川人民众逃往外省,本省只剩下150万人左右,除去最终活下来的8万人,非正常死亡的民众达到140万人。

这140万人都是死于张献忠之手吗?

并非如此。张献忠第四次入川后,能控制的地方仅限于成都及周边数县。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地区,是明将曾英的地盘;以乐山为中心的川南一带,被明将杨展控制在手中。而且,张献忠第四次入川只待了三年,1646年就被清军射死了。但直到张献忠死后十三年(1659),清军才彻底平定四川。

如果张献忠死前把川人都杀光了,清军为何花了十三年才控制四川?也就是说,四川人口的大量减少,发生在张献忠死后。张献忠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屠尽四川。那么,到底是谁制造了这个惨剧?

谁才是四川人口剧减的罪魁祸首?

罪魁祸首之一,是明军

镇压农民军的明朝军队军纪之败坏,手段之残暴,令人震惊。明廷大学士文震孟说他们“将无祀律、兵无行伍, 淫污杀劫, 惨不可言”,报功的首级之中,一半都是滥杀的百姓,“所报之级, 半是良民”。明军为了领赏而杀良冒功的事件屡见不鲜:郧阳巡抚陈良训“ 诡称杀贼累万, 验问皆良民” ;副总兵赵大胤“ 报斩贼级五千, 验之皆妇人首也”(见查继佐《罪惟录》)。

明将左良玉“左兵所过, 奸淫掳掠, 鸡犬不留”,明将曾英“ 营兵尽抢掠以自活……路上残民尽饿死,田土尽荆莽矣”(见欧阳直《蜀乱》), 袁韬在川南一带“ 大肆掳掠备…… 哀号之声,数日夜始息”。明军劫杀百姓更是肆无忌惮, 比张献忠的农民军还要残暴,“一家有银钱则掳杀一家, 一村有富室则掳杀一村, 玉石俱焚, 惨烈于贼。” “ 乱兵杀掠淫掳, 不忍见, 不忍闻, 亦不忍言”。

张献忠屠四川的历史真相(张献忠屠尽四川)(5)

荧幕上的明军(图片来自网络)

罪魁祸首之二,是清军

清军在四川的屠杀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就是顺治三年,清军打败张献忠的大西军后,即将主力调到川东与南明残军作战;第二次是康熙三年,清军镇压夔东十三家义军时,对川民进行了大规模杀戮;而康熙十二年到康熙二十年,平定吴三桂之乱是四川百姓遭受的第三次大劫难。

对于四川人民的的顽强抵抗,清军采取的办法是大规模屠杀。刑科给事中陈调元曾上书顺治帝,汇报入川清军滥杀无辜的情况:“不得已而动大兵剿之,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全城俱歼,或杀男留妇”(见萧一山《清代通史》上卷)。《客滇述》也记载,顺治四年(1648年)十一月, 清军撤离成都时, 清将梁一训将数千名成都人驱赶到绵州全部杀死,“ 驱残民数千北走, 至绵州, 又尽杀之,成都人殆尽”。

张献忠屠四川的历史真相(张献忠屠尽四川)(6)

荧幕上的清军(图片来自网络)

《圣教入川记》记述了吴三桂之乱对四川的祸害,“张献忠灭后,旗兵在川,……彼时川人不甘服旗人权下者,逃往他方,聚集人马,抵抗旗兵,如此约有十载。迨至一千六百六十年间……不幸又值云南吴三桂之乱……连年刀兵不息一连十五载,川民各处被搂,不遭兵人之劫,即遇寇盗之害。……四川际此兵燹之后,地广人稀。”

罪魁祸首之三,瘟疫和饥荒

此外,瘟疫、虎患等原因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减少。从万历年间到崇祯末年,七十年间全国共发生天灾150余次,大型瘟疫5次。李蕃《明末清初雅安受害记》记载,清顺治五年(1648年)以后, 四川便逐渐出现了“大饥” 、“食人”、 “虎入城”等种种惨状。 《蜀碧》也写道,由于此时人口稀少,到处是断壁残垣,老虎和豹子四处出没,成群结队在大街上游逛,咬伤、咬死了很多人,它们“穿屋巅,逾城楼而下……有经数日一县之人俱尽残者”。

结语

“张献忠屠尽四川”的说法,显然是清政府精心编造的谎言。在那个充斥着战乱、瘟疫和天灾的年代,大量四川人民悲惨地死去,造成了四川人烟稀少,田园荒芜,以至于清朝统治者不得不用“湖广填四川”的办法补充劳动力的奇缺。张献忠在四川的确有过残酷屠杀行为,但造成四川人口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还是明军和清军的滥杀。

本文参考资料有:《明史》、《平寇志》、《圣教入川记》、《中国人口史》、《罪惟录》、《蜀乱》、《客滇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