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有个段子:
非典时期人们认为敌人派来的是陆军——果子狸;
年初袭击武汉,敌人派来的是空军——蝙蝠;
仗都快打完了才知道,敌人原来还有海军,而且是深海三文鱼!
最近这段时间,三文鱼“很忙”,估计它们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卷进了这场“战争”。
三文鱼与新冠的关联估计不大,但三文鱼早已证实的3个风险,更加可怕。怎样吃三文鱼才更安全呢?
三文鱼的营养价值
三文鱼作为深海鱼,营养价值不低,越来越被城里人和宝妈们追捧。
它的肉质富有弹性,味道鲜美。作为深海鱼的代表,自然是含有丰富的EPA和DHA,Ω-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典型代表,有助于降低血脂,同时EPA和DHA还对儿童脑神经细胞发育和视觉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很多婴幼儿奶粉和米糊中,都添加了这两种脂肪酸。
常吃适量的三文鱼,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儿童智力及视力的发育都大有裨益。
组胺中毒
三文鱼属于青皮红肉鱼。
青皮红肉鱼:都是海鱼,身体呈梭形或纺锤形,头尖口大,背部青黑或青蓝色,腹部白色或淡黄色,鱼肉发红色,所以叫“青皮红肉鱼”。
包括:鲐鱼、金枪鱼、秋刀鱼、鲭鱼、沙丁鱼、马鲛鱼(也叫鲅鱼)、三文鱼、竹荚鱼、青鳞鱼、金线鱼等。
它们本身并无毒,但这些鱼里组氨酸含量较高,当鱼不新鲜、变质时,细菌会使组氨酸转变成组胺,大量的组胺堆积会使人产生过敏性中毒。
中毒潜伏期一般为0.5-1小时,最短可为5分钟,最长达4小时。中毒特点是发病快、症状轻、恢复迅速,发病率可达50%左右,偶有死亡病例。
中毒表现主要有脸红、头晕、头痛、心慌、胸闷、呼吸急促等,部分人会出现眼结膜充血、瞳孔散大、视物模糊、脸发胀、唇水肿、口和舌及四肢发麻、恶心、呕吐、腹痛、荨麻疹、全身潮红、血压下降等。
夏天食物非常容易变质,购买和烹饪前都要注意,检查鱼肉是否新鲜。如果发现鱼眼变红、色泽不新鲜、鱼体无弹力时,说明鱼肉已经变质,不应再食用。过敏体质的人,最好也不要吃这类鱼。
副溶血弧菌中毒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
副溶血弧菌在淡水中生存不超过2天,海水中能生存47天以上。
带有少量细菌的食品,在30-37度时,经过3-4小时,细菌可急剧增加,并可引起食物中毒,发生肠胃炎。
中毒潜伏期一般在6-10小时,最短1小时,最长可达24-48小时。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头痛、多汗、口渴等。大部分病人可在2-3天恢复正常;少数严重病人可因呕吐、腹泻严重,失水过多而引起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夏天高温,又是海产品大量上市的时节,除了三文鱼外的其它海鱼,也是副溶血弧菌青睐的对象,每年6月-9月,是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
寄生虫感染
水生生物基本上都有寄生虫,即使是深海鱼的三文鱼也不例外。
三文鱼身上的寄生虫主要是异尖线虫 ,很多海鱼、海洋贝类都有这种寄生虫。日本人喜欢吃生鱼片,所以,日本报道的寄生虫感染病例是世界上相对较多的国家。
现在市面上的大多数三文鱼都是人工养殖的,在养殖过程中,水体得到控制,并会施加药物抑制寄生虫的生长,所以,人工养殖的三文鱼,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很低,但也不是绝对安全。日本生吃的三文鱼,也大多数来自于挪威,人工养殖的,但日本已报道人体感染异尖线虫的病例有1.4万多例,是世界之最。
深冷可以杀虫,按美国FDA规定,三文鱼肉必须在-35℃冷冻15小时,或在-20℃冷冻7天后才能生吃,而欧盟的要求是-20℃冷冻超过1天。中国的标准跟欧盟相似。所以,正规渠道按要求处理的三文鱼,感染寄生虫的可能性较小。
但是,国内有不少三文鱼是用虹鳟鱼冒充的,虹鳟鱼属于淡水鱼,淡水鱼的寄生虫感染远远比海鱼严重,而且淡水鱼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更接近,感染的寄生虫对人的危害也更严重,所以淡水鱼很少有生吃的。如果把虹鳟鱼当成三文鱼生吃,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怎样吃三文鱼更安全
任何食物都有食用风险,或高或低而已,而且处理方式也很重要。
如果不想承担任何一点三文鱼带来的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吃。
在美味与食品安全之间抉择,是我们无时无刻都需要做的事情,如果,想要一种绝对安全的食物,恐怕得饿死。
- 1、尽量少生吃
通过正规渠道、按要求处理的三文鱼,所含的寄生虫和细菌都很少,但是,在运输、储存、加工等过程中,还有污染的可能。
如这次新冠疫情“背锅”的三文鱼,在进入污染场所之前的三文鱼,并没有检测出新冠病毒。
三文鱼从养殖场到餐桌上,要经历很多关卡,任何一个中间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三文鱼被寄生虫或细菌污染,所以,生吃三文鱼的风险还是挺大的。
如果确实特别喜欢三文鱼生吃的口感,偶尔吃几次,并且尽量选择可靠的商家,降低风险。吃的次数越多,风险肯定越大。“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呢。
- 2、煮熟了再吃
很多喜欢生吃三文鱼的人,认为三文鱼煮熟后就没有那种口感了。在追求美味与食品安全之间,有时是要做出平衡的。
日本人以前是很少生吃三文鱼的,一般都是盐渍后再炙烤来吃。这种吃法,想一想,应该味道也不错的吧。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煮熟再吃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高温对寄生虫和细菌都非常有“杀伤力”。
比如副溶血弧菌不耐热,75度加热5分钟,或90度加热1分钟即可杀灭。
一般加热到70度,4-5分钟就能杀死异尖线虫。
尤其是给宝宝吃三文鱼,更要彻底煮熟,毕竟,孩子的抗风险能力比大人要低。
- 3、加姜、蒜、醋、芥末、紫苏等
通常,吃生鱼片时,我们会蘸上芥末、醋、姜汁、蒜泥等,这些调料是否能消灭寄生虫和细菌呢?
事实可能有点残酷。
根据2001年延边大学医学院发表的《简单异尖线虫幼虫对调味品、抗蠕虫药和中药的耐受试验》论文来看,异尖线虫可以在食醋中存活105小时;在生姜汁中存活10小时;在蒜泥中存活7小时;在高度白酒中存活24分钟。
2006年,宁波市疾控中心发布的《东海鱼类异尖线虫感染调查及其幼虫对青芥辣的耐受研究》中显示,在芥末液中浸泡55分钟才能杀死异尖线虫。
而我们平时吃生鱼片时,只不过是在蘸料上“走个过场”,如蜻蜓点水般,杀灭寄生虫的作用微乎其微。
副溶血弧菌对酸敏感,在稀释一倍的食醋中1分钟即可死亡。
但海鲜中并不只会感染副溶血弧菌,还可能会感染其它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等。
通过实验,各种调料的抑菌效果如下:
高度白酒灭菌率约88%,醋灭菌率约66%,芥末灭菌率约59%,蒜泥灭菌率约50%,而生姜的灭菌效果很微弱。
实际上,吃生鱼片时,在调料中只是蘸一下就吃了,接触时间非常短暂,靠这些调料来灭菌,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但吃生鱼片时,仍然建议要蘸这些调料吃。
从中医上分析,生鱼片以及日本料理中的其它刺身,性质基本上都是寒凉的,生吃更是寒上加寒。而生姜、蒜、芥末、高度白酒、醋都是温性的,而且都有散寒的作用,可以中和刺身的寒性,减少伤害。
寒凉会使脾胃功能下降、身体免疫力下降,生鱼片中的细菌、寄生虫更容易引起疾病。如果脾胃功能好、身体免疫力强,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的抵抗力也会更强,同样情况下,生病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所以,传统的日本料理,都会配有这些调料,并不只是点缀或调味,而是对中医的理解和传承。
此外,日本料理中还常常会配有一种特殊的叶子——紫苏叶,它可以解鱼蟹之毒,其实就是中和鱼蟹的寒性,减少对脾胃的伤害,避免肠胃炎的症状。
关于紫苏,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有一天,华佗上山采药,累了,就坐在河边休息。正好看到一只水獭在河里抓鱼吃,不知道是不是鱼吃多了,肚子难受了,水獭在岸边滚来滚去。但没过一会儿,水獭找到了一种叶子,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然后,好像啥事都没有一样,优哉游哉的走了。
华佗凭着职业的敏锐,觉得这种叶子不简单,就上前去仔细观察。
后来,有一次,华佗在酒馆里吃饭,邻桌有几个小伙正在大快朵颐品尝螃蟹,正是螃蟹肥美的季节,他们一只接一只的吃,根本停不下来。结果,有个小伙子闹肚子了,肚子疼得在地上打滚。华佗突然想起了那天的水獭,于是,就回到那天遇见水獭的地方,找到那种叶子,摘回来给那个小伙子吃了。果然,小伙子吃下叶子后,肚子很快就不疼了,大家都称华佗是神医,这么神奇的叶子到底是什么呢?
因为这种叶子的背面是紫色的,人吃了后又觉得很舒服,于是,华佗就给它起了名字叫“紫舒”,后来,慢慢就变成了“紫苏”。
传说未必都是真的,但中医对中药的认识,大多都是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和实践得来的。在吃螃蟹、贝类等寒凉的海鲜时,搭配一些紫苏叶,可以尽量避免肠胃的问题。这个方法,在很多沿海城市里也有流传,看似约定成俗的饮食习惯,其实都蕴含了中医的道理在里面。
结语
除了人类的乳汁,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根据人体的需要来生长的,所以,任何食物对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风险,也都不完美。
我们要正确看待各种食物的缺点,如果要找到完美无缺、绝对安全的食物,那恐怕要饿死;同时,也要客观对待每种食物的优点,如果对某种食物过度依赖,也会物极必反。
了解各种食物的特性,合理的利用和搭配,扬长避短,才能让食物发挥健康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