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山阳

讲梁鸿,终究是要从举案齐眉的典故讲起。

孟光与梁鸿故事(举案齐眉的梁鸿和孟光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1)

梁鸿 举案齐眉

说那时梁鸿带着妻子孟光辗转到了吴地,住在当地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为人舂米过活。“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住在廊下的贫寒之家,与大门宅院的富贵人家,看似有着天壤之别。但要是依据外在的衣食住行来看待一个人的气节与品行,就是大错特错了。即为大族世家,想必皋伯通也是受了诗书礼仪教育的,或者在“阅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看见孟光的上述行为,就在想,“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也就是说,一个人贫贱若此,却能使其妻如此识礼,不是“等闲之辈”,必是“高士”无疑了。

《红楼梦》曲子《终身误》中写着,“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宝黛二人纵是一往情深心心相印,难耐“木石前盟”敌不过“金玉良缘”。虽说是“娶妻当如薛宝钗”,知书达礼,善解人意,但美好的仪式怎违得过真实的情感。没有情感,即使锦衣玉食又能如何。

皋伯通看到孟光的“齐眉举案”,却不是“强扭的黄瓜”,也不是“乱点的鸳鸯谱”。虽说也是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终究是高山流水遇知音,针尖对麦芒,也算是天作之合了。当真实的情感遇到美好的仪式,就形成了“礼仪”。夫妇二人,相敬如宾,互尊互敬,恩恩爱爱,虽然偶尔有些小争吵,也不过是平静湖面上的一片涟漪。

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孟光与梁鸿故事(举案齐眉的梁鸿和孟光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2)

梁鸿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先说梁鸿,生于官宦之家。父梁让,在王莽篡政时,为城门校尉。王莽好古成癖,认定一些人是三皇五帝、先贤哲人之后,分别赐予爵号,以显示克绍先圣、弘扬仁德。梁让即被当作少昊的后代,为修远伯,封地在北地郡。王莽新朝短命,天下大乱,梁让举家逃难,途中他得病死去。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自父亲病重亡故后,家道中落,世事人心就看得明白。梁让去世后,树倒猢狲散,那些趋炎附势之辈早赶着找到了新的主子。梁母也难耐凄凉,改嫁他人门庭了。只留下孤苦无依的梁鸿,举目无亲,家徒四壁,以泪洗面,甚是凄凉。没有唢呐,没有棺木,一张破席子就草草埋葬了父亲。世情冷暖,世态炎凉,愈是败落,愈看得见人心,愈感悟到世间的道理。从小看大,长大成人后的性格特征、生活理想和人生态度,早在童年时期就埋下种子。或许正是这时的困顿,培育了梁鸿独特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也促成了其后的孤傲自许和疾物矫情。

“(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此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梁鸿的“不因人热”,后来为毛泽东大为赞赏,被视为自力更生的重要表现,“‘不因人’是为一种硬骨头精神的体现。”从自力更生的角度来阐释,是毛泽东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所需要的。“不因人热”, 不依赖他人,不借助于他人,更是一种生活的自由自在。

“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没有父母的孩子,少了家庭的温暖,看够了世态的炎凉。人穷志不短,崇尚气节,重视操守,这就是当时的梁鸿。或许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或许是有贵人的帮助,梁鸿得到进太学读书的机会。

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现在的大学生已然不是“天之娇子”。而其时的“太学生”享受着较高的待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上书武帝,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的可补官。

只要遵循规则或者潜规则,梁鸿面前是美好的升官发财的路径。然而,与那些皓首穷经的太学生不一样,与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贵族子弟不一样,个人志趣不同,梁鸿选择的是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不为章句。刘师培在《国语发微》中写到:“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汉代一些儒者治学,多从辨析章句入手。如此来看,这也算是“离经叛道”之举了,不为章句,当然也“不肯仕”了。

“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孙悟空是一个英雄,他大闹天宫,只是为了不愿做被他人耻笑的“弼马温”。梁鸿却是一个高士,在上林苑做一个猪倌,却并不以为然。一方面,何为“风雅”,何为“附庸风雅”。人们只知“琴棋书画”是风雅,却不知束之高阁的书籍却在嘲笑着你的“附庸风雅”。雅俗之间并没有什么天壤之别,也并非就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别。雅俗只在内心,无关外在,“大俗大雅”即是如此。另一方面,人人生来平等,工作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口号喊了多少年,都以“放牛”为耻,却为一官半职挣个头破血流。虽是猪倌,但心尚高义,寄情于山水与书籍中,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梁鸿烧毁了他人的房舍物品,以猪为赔偿,尚且不够,就淡然地说,“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高贵为太学生可以做的,贫贱为猪倌也可以做的,即使以身作价赔偿也可以做的。身体本是外在的躯壳,内心才真实的属于自己。泰然处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礼记·王制》:“耆老皆朝于庠。”郑玄注:“耆老,乡中致仕之卿大夫也。”耆老,也指德行高尚、受人尊敬的老人,或者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在宗法社会里,耆老在乡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声望。受到耆老称颂的梁鸿,声名显播,渐为乡邻知晓。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梁鸿心中自有对婚姻爱情的一种理想的要求,因为看不上世俗的脂粉,都已改回绝了。

孟光与梁鸿故事(举案齐眉的梁鸿和孟光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3)

鸿山遗址博物馆

再说同县有一户孟姓人家,虽不是高门贵族,然却靠经商,聚积了不少钱财,算得上是富豪之家了。孟家有一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一白遮百丑,弱柳扶风,这些都是传统美丽女性的形象。而此女五大三粗,有着一股蛮力,容颜困难,却自视甚高,“择对不嫁,至年三十”。

关于孟女,有这样一个故事,不知真假。一个落魄书生,饿昏在荒野。孟女发现,背回家救醒。书生疗养月余,渐渐康复,渐生好感,并不在意孟女外貌,有求婚之意。孟家父母非常满意,却碰了孟女的“冷钉子”,并被数落了一顿:“你们读书人,不缺胳膊不少腿,到处请托权门。得意时,正眼都不瞧我们;失意时却饥饿不能自存,还痴心妄想娶媳妇呢?我如果答应你的求婚,人家会说我趁人之难。你还是不要这样打算吧!”书生只好答谢她的救命之恩,快快而去。这件事一传开,乡里大为震惊,都佩服孟女的侠义,不少人前往求婚。

有一个财主的儿子求婚,遭到拒绝后,羞恼成怒:“我上门求婚是抬举你,凭我的财富,找一个漂亮媳妇难道还成问题吗?瞧瞧你那模样。”孟女毫不示弱,针锋相对:“有钱就财大气粗吗?模样丑是天生的,你有钱就买‘俊’的,就是买不去我这‘丑’的。”县令的小舅子一听,也决定来碰碰运气。他尽量打扮得儒雅一些,装出斯文相:“久闻姑娘高义,实在佩服!”孟女莞尔一笑:“高义怎比高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我哪里值得您如此称道?”

这是的故事,自是后人的牵强附会。不过,公子落难,多是小姐搭救。没想到,这小姐却非天生丽质,还孤高自诩。而财主之子或县令之小舅,则是为了显现孟女对财富和地位的不屑,从而为其后的“举案齐眉”做伏笔。

两条平行线终于交汇到一起。人过三十天过午,孟女老大不出嫁,孟父自是忧愁的。孟女说,婚姻大事,不能随便,“欲得贤如梁伯鸾者”,方能出嫁。梁鸿听说,想得孟女对自己的赞许,就托人说媒。果真是久旱逢甘霖,一说即合。没想到洞房花烛夜,新郎一言不发,一直连续数天,都是如此。

“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认,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前有“庄子试妻”,此有“孟女试夫”,原来这都是孟女对梁鸿的一种试探。谜团解开,心中的疙瘩也就荡然无存。于是,梁鸿为其妻取名,“字之曰德曜,名孟光。”一个新人产生,一段新的故事开始了。

五噫歌

孟光与梁鸿故事(举案齐眉的梁鸿和孟光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4)

鸿山湿地公园

果真是“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脱掉“绮缟”,不施“粉黛”,穿起麻布衣裳,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过了一段时间,孟光说:“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梁鸿曰:“好的。”“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就像怪物史莱克,梁鸿孟光夫妻二人在自己的“沼泽”中过着幸福的美好生活。这种生活,贴近自然,自由自在,心灵得到了释放而肆意翱翔。

然而霸陵不是世外桃源,夫妻二人的美丽生活总会被打断。时人慕高义,或入山请教,或邀其入仕,或看个好奇。二人只好再次远离,东行。在路上,作《五噫歌》:

“陟彼北芒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巍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梁鸿虽然孤傲自矜,过着隐逸的生活,但中国传统文人士子的抱负总存心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最能表出饱受儒家学说浸润的传统文人的襟怀,也最能看出他们的器识与宏愿。途中,经过帝师洛阳,登山北邙山,看到京城富丽堂皇的宫殿,想到底层老百姓生活的艰难,触景生情,作此诗,对社会现实提出“知识分子”的批判。此诗五句成诗,五句同韵,五韵同字,通过帝王和百姓生活的对比,以重复化的“”字,强化和突现了诗人的感慨和批判力度。

这却惹恼了汉章帝刘炟。皇帝得知这首歌,龙颜大怒,传令各地捉拿梁鸿夫妻。梁鸿深感不安,改易名姓,隐藏行踪,才没有落入官府之手。如此,梁鸿夫妇二人就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在流浪中寻找可以寄托理想与存放生命的一方净土。

他们曾在齐鲁大地隐居几年,不久行踪又被世人发现。时光的推移,冲淡了章帝的雷霆之怒,但并没有使他完全忘记这个攻击朝政的不合作的逸民。他传下圣旨,只要梁鸿愿意到朝中任职,以往言行均不予追究。梁鸿不愿做官,还是希望过着自己闲逸的生活。无奈之下,再次流浪,以至到吴地隐居。

孟光与梁鸿故事(举案齐眉的梁鸿和孟光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5)

梁鸿

所谓隐逸,多指高义之士遁隐山林,一方面激情于山水,也表现出与统治者的不合作。儒家思想讲究积极入世,通过个人努力“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在某种意义上,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即使后来的陶渊明,也是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才挂印而去。道家思想讲究自在自然,主张清静无为。《易》曰:“天地闭,贤人隐。”隐逸思想,正是在这两种思想的交融碰撞中形成的。

梁鸿隐居山林,不臣天子,不事诸侯,可以为猪倌,可以为佣仆,在山林之中却不忘民生之艰难,正是“逸民”的重要表征。“为了保持独立的人格,坚守山林,甚至在最高统治者亲自出马欲网罗招致的情况下,犹昂然罔顾,不为所屈。”(尹荣方《关于梁鸿》)梁鸿在《适吴诗》中写到,“过季札兮延陵,求鲁连兮海隅”,就道出了自己对先贤高士的高度敬仰和期许。鲁连是春秋战国时的高节之士,“也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官任职,好持高节”;“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拙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其品行略见一斑。季札乃春秋时吴王寿梦四子,曾三让王位,“弃其室而耕”于过舜山下,人称延陵季子。“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人们都说:“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虽不察兮光貌,幸神灵兮与休”,诗人所仰慕的先贤烈士已然不在人间,无法一睹他们的音容笑貌和侠骨风流,但灵魂不死精神永存,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形成一种休戚与共的和谐状态。

无锡的历史遗迹

在今天的无锡,寻找梁鸿的遗迹,应该不是很容易。不过无锡,别名“梁溪”,即取自梁鸿之“梁”。崇安寺旁有小巷叫做“梁鸿里”,无锡东乡有“鸿声镇”,镇北有“鸿山”,山脚下有“鸿隐堂”,皆是对“梁鸿”的纪念,却是好找的。

孟光与梁鸿故事(举案齐眉的梁鸿和孟光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6)

鸿隐堂

鸿山岭下阳处,有“鸿隐堂”,是为“梁鸿故宅”。据《铁山情乡》载:东汉永和元年将宅改为祠。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在扩建泰伯墓的同时,将梁鸿祠改建为前后两进。大殿为“遁栖堂”,堂中供着梁鸿与孟光夫妻神位。后殿原是梁鸿的读书处,名曰“香宝堂”,堂上供着《五噫歌》。

穿越两千年的时空,那些生活的遗迹早已灰飞湮灭,或许只剩下残留的一些味道,让那些怀旧的人士去搜寻。而如今存在的尺椽片瓦,或者祠堂,也不过是后人为祭祀而作的。物体已然消逝,精神却永不灭亡,梁鸿夫妇二人的“举案齐眉”的佳话早就传遍千家万户,梁鸿对民生艰难的哀伤与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更令人佩服。

图片来自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