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贤者,最重要的就是有道德,我们从五常八德来判断,应该就不会偏颇。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代举贤才,标准:孝廉。孝,就有德行的根本;廉,就不贪污,有做事的根本。所以知人都要从这些德行之本来看,“德者本也”。

而看也不能看表面,要看深入。比方我们说,“他对我很好,他有仁慈心”,这个太表浅。他对你好,对别人好不好?他对你好,对别人不好,那他对你好也是假的。一真一切真,他那颗爱心是真的,那体现出来对一切人都是爱;一妄一切妄,他对一个人很傲慢、很无礼、很苟刻,那他对那些好的,也都是有目的的。要这样去判断才清楚。

《中庸》有一段话,对知人是非常好的教诲。“在下位”,一个人处在臣子的位子,“不获乎上”,就是不得到他上司的认同,“民不可得而治矣”,那他就很难做利益老百姓的事,他得先取得君上的信任、支持。

“获乎上有道”,领导者、国君支持他了,“不信乎朋友”,可是他的同事并不认同他、不支持他,“不获乎上矣”,那他得到上司认同,那是他很会谄媚、奉承他的上司,而不是真正用诚心去做。因为诚心能感动君王,应该也能感动身边的同仁、朋友才对。所以很多情况变成什么?对领导很好,对同事很傲慢,这个就不是真正有德的人。《中庸》这一句话看人,往心地、往深处,才看得准。

“信乎朋友有道”,他跟领导者、跟同仁处得都不错,但“不顺乎亲”,回到家对父母特别凶。我们这个年龄,这种人不少。为什么?自私自利。对人好都是带目的,结果回到家反而不恭敬父母,这样的人也不能用。

而“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看起来很顺从父母,可是他那一颗心不是真诚的,是做给人家看的,怕人家说他不孝,取得人家好感,但内心里还在怨父母,还在骂父母,这个叫腹诽。这个很损阴德的,但是一般的人也不见得判断得出来。所以还得要孝顺父母是从真诚心中流露出来。

但是,“诚身有道”,确实很真诚,但是他“不明乎善”,他不懂得是非善恶的判断,这样也不行。在新闻当中曾经有报导,有一个孝子为了给他妈治病,跑去抢银行。这就“不明乎善”,这是非善恶都不懂,太冲动了。你说他冒着要坐牢的危险,就为了要治他母亲的病,这也是不简单,很真诚,可是不明事理。最后,最痛苦、最遗憾的还是他妈妈。

所以这一段《中庸》的话,就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样的人是有孝、至诚心的人,而且又能明白是非善恶,这样才是贤德之人,那我们就懂得判断了。《知人》的部分,后面还有一个章节是专门谈的。

中庸中关于学习过程的阐述(中庸当中知人的学问)(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