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的回题是“张翼德大闹长阪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这一回主要是写刘备被曹操追剿,刘备偕老妇幼数十万,不忘百姓,同进同退。赵子龙单枪匹马救主,七进七出,杀得曹操人马心惊胆战。赵云杀出重围后,逃向“长阪桥”,张飞则单枪匹马,站在桥上,一声大喝,吓退曹军百万。其后刘备一路败退。
《三国演义》的叙事,极有层次。上一回主写赵云,这一回写张飞。这两回,都是流传非常广的故事,赵子龙当阳长坂坡迄今起初,张翼德当阳桥上退曹兵,不知有多少戏曲、故事演绎过。但从小说的角度来看,虽然都是写两人勇威,但写法并不相同。这是一个很大的本事,值得我们学习——
01 写人,赵云之勇,张飞之猛,写法各有不同写赵云,是写其七进七出,几番血战,详加描画;写张飞,只是一声叱喝。
赵云实写,张飞则写得略有夸张,天下并无一声就吓跑一群人的事,况且那兵多将广的曹操。但正因为如此,实际上是说张飞平日为人很有声威。小说也有铺垫,先是曹仁、李典、夏侯敦、夏侯渊、乐进、张辽、张合、许褚等到了桥边,“见飞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扎住阵脚,一字儿摆在桥西,使人飞报曹操。又恐是诸葛孔明之计,都不敢近前。”
小说写得很明白,兵家之事,首先他们怀疑有埋伏。
其次是曹操到来,“张飞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毛夹批:二我字响甚。】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
曹操的反应,第一反应,注意,曹操的第一反应是——“曹操急令去其伞盖”,伞盖是曹操的标志,曹操为什么这么做呢?
曹操说:“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
众所周知,曹操是极佩服关云长的,关云长既然这么说,那肯定不假,张飞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轻松的很。所以,曹操赶紧去掉伞盖,不能让张飞认出来自己是老大,这才是正常心理。
接着才写第二次大喝——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
这是第二声,第二声完了,从张飞眼中写出来——“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
曹操的后军动了,张飞又喊第三声——“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
结果是——“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逃走。”
所以,这一喝退军,实际上是三声,婉转而来,又加上有张飞布置的疑兵、关羽立威在前、曹操怠慢军心之故,张飞才成功了。没有身后疑兵的声势,没有诸葛亮两次大火的胜利之威,没有关羽昔日在曹操阵中斩颜良诛文丑之后夸张飞,没有曹操对关羽之言的信服,单凭张飞一人,三声大喝,根本没用。
那么,这些铺垫就都不必少,并非只是单纯的写一声大喝便即退兵,那是扯淡,不合逻辑。
罗贯中这才叫写小说。
那么从这一段,我们实际上看出,不单单写了张飞,更衬托出了关羽、诸葛亮。
02 三国英雄的“戏精”本质刘备摔孩子,这也是有名的故事。我单独做一篇文章分析,这里先不说。
文章之妙,妙在猜不着。玄德本欲投襄阳,忽变为投江陵;既欲投江陵,又忽变而汉津。
这都是因为根据故事发展而来,并非设定,所以变幻不测,读者不容易猜测到,正因为如此,才是妙文。《三国演义》写故事的波折,很有技巧,可以学习,比如子龙杀出重围,人困马乏之后,又遇文聘追来,读者心中肯定着急;等见到玄德之时,怀中阿斗不见声息,读者心中又生怀疑,总之一波一折,扣人心弦。其他的,比如张飞被追到桥边,刘备被追到江边无路等等,都是一去一来,一起一落,波折不断。
刘备剧照
另外看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比如鲁肃、孔明的见解都是一样的,但做法说法都不一样,孔明心中这样想,偏偏不去求人,等着人家来求。种种做作,其实都是人心算计,诸葛亮是非常善于抓人性格的,鲁肃的性格被他抓的牢牢地。鲁肃邀他去江东,他偏不立即答应,跟刘备一唱一和的,玄德假意作难,孔明勉强一行。倒似乎是人家求着他。
诸葛大爷还是你大爷,是真大爷。求人之意甚急,故作不屑求人之态;胸中十分要紧,口内十分迟疑。
都是戏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