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寺居于蒙阴县坦埠镇政府驻地西北中山之中。从坦埠镇故县村,沿山路向西北行五六里至中山村,此村因中山而得名。驻足村边,举目仰望,山间绿树环绕 ,遮蔽成荫,遥相眺望,山色皆为黛墨,此乃中山也。

游开元寺记(游中山寺记)(1)

中山之名源于一“中”字,盖其西抵泰山,东距浮来,各相间百许里,故得“中山”之名。山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藤萝缠绕,郁郁青青。唐朝年间,有僧人募捐钱财,于其半腰平旷之地建一寺,寺随山而得名曰中山寺。 鼎盛之时,寺院规模宏大,僧人达五百余人,堪比嵩山少林,寺内香火旺盛,“年年有盛会,乡乡有客来”,又因蒙阴乃古之九州通衢之地,坦埠处三县交界,故中山寺远近闻名。古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唐有白乐天游中山寺,徘徊不去,栖息数月,并吟咏数诗,题于响石之上;宋文豪东坡先生亦来此一游,留有诗篇。今正殿前仍有数碑刻立于寺中,乃二人之遗篇也。传寺内有一大怪石,空透玲珑,扣之硁硁然,名曰“响石”,宋真宗皇帝为之建栖真亭,亭内立御制响石碑,今响石及碑不知何处也。

游开元寺记(游中山寺记)(2)

从中山村边沿山间林荫小道向北行二三百步至中山寺门前。寺门前之地不大,约方圆一二百平。门前有两棵巨槐,高十数丈,粗四五人方可合围,相传植于唐宋年间,距今亦有一千余年。古槐枝干苍老遒劲,枝繁叶茂,其一槐虽遭风吹雷击,仅余半段,然犹苍翠。门前又有数株百年楸树、平柳。中山寺门楼四角若翼,飞檐斗拱,檐下一牌匾,题名曰“中山寺”三字,苍劲有力。两侧楹联,上书“宝殿映祥云三圣灵光耀天宇”,下曰“佛门逢万世八方善士皈大同”。

游开元寺记(游中山寺记)(3)

拾级而上,迈过门槛,目及一方玄关,无字亦无图;望左右两侧则为鼓楼与钟楼,佛家晨钟暮鼓,盖一天之始终。鼓楼之鼓乃新鼓,今人所为;钟楼之钟,乃金大定年间所铸,重约二千余斤,钟之上铸龙形兽钮蒲牢,悬挂梁上,今扣之仍清脆嘹亮,声振数里。此钟所铸一雄一雌,随洪水溯游而下,两钟相撞:一曰嵩山,一曰中山。故一往少林寺,一驻中山寺,此乃传言,不可考据,说笑而已。中山寺因有此钟,故又名曰钟山寺。

游开元寺记(游中山寺记)(4)

游开元寺记(游中山寺记)(5)

游开元寺记(游中山寺记)(6)

游开元寺记(游中山寺记)(7)

绕过玄关,步入中庭,庭院内古树参天,既有千年汉柏、亦有千年银杏。寺内汉柏,甚是怪异,根若莲瓣状,不知何故?难不成千年来受佛祖点化而为。大殿前右侧有一百年紫藤,绕于一枯死古柏之上,郁郁青。至若春时,紫藤花开,必是一树烟紫,似绸如瀑,甚是壮观。

游开元寺记(游中山寺记)(8)

游开元寺记(游中山寺记)(9)

游开元寺记(游中山寺记)(10)

游开元寺记(游中山寺记)(11)

庭间凿一方池塘,其上架一拱桥,塘内养一池莲藕,放几头锦鲤。红白莲花,交相辉映;鱼翔浅底,游戏莲间。可谓:“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此诚入画之景也。

游开元寺记(游中山寺记)(12)

步入大殿,释迦牟尼佛像端坐在上,其左右为两弟子,大殿左右两侧塑各塑十八罗汉像,形态各异,甚是威严,绕到大殿后面则为观世音菩萨等佛家塑像。

出大殿门,向右方去,此处为文昌殿。每每遇升学之时,学子及家人必来此祈福。据传甚是灵光,无可言喻也。殿前植一千年古银杏树,枝缚数千万红绸条,上书学子祈求之愿也。树结一圆子,色白,故名曰白果,故有“应求必果”之美名也。

游开元寺记(游中山寺记)(13)

中山寺正殿之后,为新修大雄宝殿,殿前左右两厢有财神殿、三圣殿及地藏殿。

出中山寺门左转,便见古槐一棵,槐下二石刻,形似龟,一长一方,名曰赑屃,传为龙之六子,力大无穷,好负重,常为碑座。今赑屃犹在,而碑不知何处也。

游开元寺记(游中山寺记)(14)

游开元寺记(游中山寺记)(15)

游开元寺记(游中山寺记)(16)

雨中之中山,别有一番情趣。山上烟雨蒙蒙,云雾缭绕;山间飞瀑流泉,怒涛翻雪;脚下流水潺潺,掬水留香,此时山亦因水而有灵也。

寺庙周围群山环绕,林木蓊郁,自成一闭环之所。夕阳西下之时,寺之北山有神奇之景显现,宛若佛光。此时,青山之巅,七彩霞光,铺满天空,照亮山谷,蔚为壮观。此景誉为“中山晚照”,乃蒙阴古八景之一,亦列沂州八景之一。此景少有人见,可遇而不可求,或仅待有缘之人也。

山寺经风雨,历兴衰,虽人事皆非,已无鼎盛之荣,却载悠悠之历史,见千古之兴衰。今山寺为旅游之胜地,养生之所处,实乃人世之仙境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