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二氧化锰)时,把软锰矿和浓盐酸混合到了一起,发现没有明显现象于是瑞典老舍,认为可能是混合物温度低接着就拿来酒精灯,应该是酒精灯,对混合物加热受到热量的加成,软锰矿和浓盐酸都活跃了起来二者战斗的余波,立刻就激起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靛蓝色的天使?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靛蓝色的天使(氯气黄绿色的天使)

靛蓝色的天使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二氧化锰)时,把软锰矿和浓盐酸混合到了一起,发现没有明显现象。于是瑞典老舍,认为可能是混合物温度低。接着就拿来酒精灯,应该是酒精灯,对混合物加热。受到热量的加成,软锰矿和浓盐酸都活跃了起来。二者战斗的余波,立刻就激起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

瑞典老舍见此现象,心中大悦。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黄绿色的气体,他认定这是一种新的物质。激动的心情还没有达到高潮,这种黄绿色的气体,就迫不及待的靠近了瑞典老舍。也许它也想为自己的第一次面世,分享一下舍勒的激动。

瑞典老舍在吸了一大口后,感觉这刺激性气味,向下直入肺腑,转而上涌,涕泪全下,无法呼吸!这感觉用一个词形容一下——毕生难忘!

缓过劲来后,老勒(以后就称呼老勒了,毕竟帝国已经有老舍先生了,总是加上瑞典有些麻烦),还是挺开心的,毕竟自己是第一个发现氯气的。欣喜之余,先放下对二氧化锰的研究,继而开始了对氯气的探索。毕竟这东西新鲜哪!要玩就玩个新鲜!就得玩别人没玩过的!

老勒准备了大量的实验用品,只要他见到的,都想和氯气试验一下!

首先,老勒发现,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在收集的时候,这种美丽的气体,总是往下沉。老勒想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气体,结果,集气瓶中收集到的不多,反而得到了不少的氯水,浅绿色的水溶液,虽然闻着有点儿上头,但看着还挺养眼的!

经过老勒数天的研究,发现这种浅绿色的溶液,能使纸张、蔬菜、花朵等永久褪色。其实,是这些物质褪色的是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不过这时候老勒还不知道,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接着,舍勒同学,又拿来了铁铜等金属,发现,很多金属都能和氯气反应。氯气就像个自来熟,和谁都能聊到一块儿!

老勒同学,光顾着玩了,也没给这东西起个名字,结果失去了氯气的冠名权。1810英国的戴维(戴维很厉害,法拉第给他当过助手)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这种气体是有一种元素构成的。起名为:chlorine(希腊文,可见戴维的外语学的还很好),绿色的意思,后来翻译为氯气。

但是由于但是不能大量制备盐酸,使氯气的产量严重受限。法国化学家贝托雷善于动脑,勤于思考!也是个不错的同学!他把老勒的浓盐酸用氯化钠(食盐,这东西多的很)和浓硫酸代替,解决了盐酸量不足的问题。贝托雷把氯化钠和浓硫酸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成功获得了氯气。这一发现,使氯气的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这种方法也一直用到了1836年。

原来生产纯碱用的一种方法是路布蓝法。这种纯碱生产工艺的尾气主要是氯化氢。原来这种尾气都当废气直接排放了(大气在颤抖啊!)。

1836年古萨格发明了一种焦化塔,结束了这种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大气。盐酸由于产量的大增变得便宜了很多,再也不是稀缺物资!氯气也随之大众化了!

直到1868年,狄肯和洪特(洪特也很厉害,著名的洪特规则就是他想出来的!)发明了地康法制氯气,使氯气进一步降价!

但电解法的广泛应用才是氯气一降再降,直到触底的主要原因!

第一个电解制氯气的是法拉第(多面手,不仅研究物理,弄出个电磁感应定律,还给化学家当助手!),1833年,拉第同学向食盐水中通电,发现产生了氯气,但拉第同学神经有些大条,没怎么在意。

1851年瓦特(也是全面小能手,蒸汽机就他鼓捣出来的。)也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了氯气。他一看这东西还没人注册过。老瓦马上就申请了专利。事实证明鸡贼是很有必要的!

一直到现在用的氯气基本都是电解法,只不过有了很大的改进———加了一个阳离子交换膜!

到现在为止氯气已经是工业和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物质。你别说你没用过。我们的自来水就是用它消毒的,八四也是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漂白粉是氯气和石灰乳生成的……

不一一举例了。想知道的,自己百度一下!

事物的发展一般是曲折的,结果往往是美好的!氯气,有漂亮的外表,毒性的灵魂。但使用者是人类,用之正则正。恶魔变天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