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治理蜀汉老百姓生活 诸葛亮治理蜀汉12年(1)

诸葛亮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要斗胆和大家聊一个有点禁忌的话题:诸葛亮治理蜀国(今天四川、云南、贵州)12年,是怎么把一个原本富甲天下的天府之国变成了“民有菜色”的穷苦之地的。

这里兰台绝不是要攻击诸葛亮的人品和德行,他在个人品德方面绝对是圣贤级别的,他也没有为自己家族谋求任何好处。

但是,诸葛亮个人品德完美无瑕,不代表在他的治理下蜀汉民众就安居乐业,民富国强。

事实上,因为诸葛亮一直想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因此,在他治理蜀汉12年里“五伐中原”,极大的消耗了巴蜀的民间财富,也让巴蜀老百姓原本富裕的生活变得贫穷。

因此,如果从“巴蜀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这一个层面出发,诸葛亮执政12年是严重不合格的。

接下来,兰台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诸葛亮治理巴蜀12年,是如何让巴蜀老百姓由富返贫的。

诸葛亮治理蜀汉老百姓生活 诸葛亮治理蜀汉12年(2)

三国时期的地图

01、

首先,巴蜀地区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局面下,因为地处西南边陲,反而躲过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成了当时少数富庶地区。

诸葛亮自己在公元208年(或者207年)给刘备做未来战略分析的时候就提到了巴蜀的富庶: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民殷国富。

而刘备应当时占据四川的刘璋邀请进入四川后,刘璋一次性就给了刘备大量的粮食和财物,这也印证了诸葛亮所说的“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民殷国富”所言不虚:

璋以米二十万斛,骑千匹,车千乘,缯絮锦帛,以资送刘备。

而在《三国志·董和传》里就详细描述了当时四川由于长时间远离中原地区的战乱,境内民众的生活不仅富裕,甚至可以说奢侈,四川本地商人的服饰和饮食都和王侯差不多了。

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

虽然史书上没有关于蜀汉官员董和生卒年的记载,但是结合他被刘璋任命为成都令的情况看,《董和传》反映的情况是公元194年-公元200年这6年时间里四川当地的情况。(刘璋的父亲刘焉是公元194年去世的,而董和是刘璋任命的成都令。)

诸葛亮治理蜀汉老百姓生活 诸葛亮治理蜀汉12年(3)

京剧里的曹操

而相比于四川平静又富庶的生活,同时期的中原地区可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

曹操的这首《蒿里行》里提到了袁术在南阳称帝的事情,所以应该写于公元197-公元200年这3年间。

而根据《九州春秋》记载,庞统劝说刘备“取刘璋而代之”的一个重要理由同样是巴蜀地区的富庶: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甚至刘备攻下成都时,成都城内还有足够刘璋三万大军吃一年的粮食,而之后刘备更是利用刘璋的府库里的财富大肆封赏关羽、张飞等有功之臣: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

刘备攻下成都是公元219年的事情。

诸葛亮治理蜀汉老百姓生活 诸葛亮治理蜀汉12年(4)

刘备入成都

然而就是这么富庶的蜀汉,在刘备与诸葛亮的治理下,到了公元225年,也就是距离刘备占领成都不过六年时间,在诸葛亮《前出师表》里就变成了一个疲敝之地: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大家也许会说了,这只不过诸葛亮的一个修饰性说法,并不代表“益州”真的疲敝了。

然而有许多证据表示巴蜀地区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是真的“疲敝”了。

诸葛亮治理蜀汉老百姓生活 诸葛亮治理蜀汉12年(5)

清朝流民

02、

比如陈寿在《三国志》里称赞诸葛亮治理四川是“道不拾遗,强不侵弱”:

吏不容奸,人怀自厉, 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然而这只在溢美之词,事实上是诸葛亮在公元228年离开成都,率大军奔赴汉中,准备“一伐中原”的时候,在距离蜀汉统治核心区域不足40公里的广汉地区立刻就出现了大型盗贼团,这个盗贼团的规模已经可以“劫掠吏民”了,想来规模肯定不小:

建兴五年,丞相亮北住汉中,广汉绵竹山贼张慕等钞盗军资,劫掠吏民,嶷以都尉将兵讨之。

而当时蜀汉的盟友,东吴的大鸿胪张俨在自己的著作《默记》里也提到了由于诸葛亮把所有的精力以及蜀汉的国力都集中在“北伐中原”这一件事情山个,导致了蜀汉在诸葛亮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荒残”,民众“苦其役调”:

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那么,张俨的话是不是夸张呢?有没有可能是作为东吴人故意污蔑诸葛亮呢?

真不是。

就“西土苦其役调”是得到了史料证实的。

诸葛亮治理蜀汉老百姓生活 诸葛亮治理蜀汉12年(6)

古代士兵

在《三国志·吕乂传》里就提到吕乂之所以得到诸葛亮的赏识,被提升为汉中太守,最重要原因就是他作为四川腹地的太守,他为诸葛亮提供的壮丁在到汉中当兵期间没有一个人逃亡。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

换言之,其他四川腹地太守为诸葛亮提供的壮丁一定是有大量逃亡,所以诸葛亮才会觉得吕乂能干。

另外,诸葛亮死后19年姜维(公元234年—253年)才第一次大规模北伐,这也可以侧面证明诸葛亮执政四川12年确实是“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所以作为继任者的蒋琬和费祎才不得已休养生息19年。

事实上《三国志·蒋琬传》也委婉的提到了诸葛亮“北伐中原”物资消耗过大:

琬以为昔诸葛亮数闚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

这里的“道险运艰”不就是指责诸葛亮选择的北伐路线导致后勤运输消耗过大吗?

事实上诸葛亮自己也在其颁布的一条教令中公开承认蜀国“民贫”: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由此可见,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在“北伐中原”这个大目标没有完成的情况下,需要“出人出钱出力”的四川老百姓的生活是不可能富裕的,只能是“由富转贫”。

诸葛亮治理蜀汉老百姓生活 诸葛亮治理蜀汉12年(7)

成都武侯祠

03、

看到这里,许多朋友可能会质疑一点,既然诸葛亮治理蜀汉12年,让蜀汉民众“由富转贫”,那么为什么四川老百姓一千多年来还那么怀念诸葛亮呢?

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现存史料本质上不过是当时社会上层人士对事务的看法,诸葛亮虽然盘剥四川底层民众很厉害,但是对巴蜀本地大地主大豪强还是采取拉拢和笼络的策略。

比如刘备占益州之后,素有才学的广汉人秦宓称病不出,诸葛亮特征为从事祭酒。梓潼杜微称聋闭门不出,诸葛亮领益州牧时,“妙简旧德”,在秦宓之外又征杜微为主簿。

此外还有谯周、张翼等巴蜀本地出身的文武官员在蜀汉得到重用。

这就让巴蜀当地上层豪强与地主对诸葛亮充满好感,所以史料里充斥着对诸葛亮的溢美之词。

诸葛亮治理蜀汉老百姓生活 诸葛亮治理蜀汉12年(8)

诸葛亮塑像

其次,历朝历代的皇帝和士大夫,他们的着眼点绝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整个王朝的兴衰。

对于他们来说,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不顾一切的要兴复汉室,这是非常值得提倡和鼓励的;而且诸葛亮私下品性高洁,而且清廉自守,就更值得所有的士大夫学习了。

至于某一个地区是不是在诸葛亮“北伐”过程中变得“荒残”、变得“民贫”,历朝历代的帝皇和士大夫们其实也并不在乎。

相反,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导致整个王朝的覆灭,这才是应该批评的。

但是兰台以为,作为普通人,我们更应该代入诸葛亮治理时期的蜀汉普通老百姓的视角,而不是王侯将相的视角。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