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叶曙明

清代广州珠江沿岸有三十多个码头,数天字码头的名气最大,有“天字第一号”的意思。游客第一次来到这个码头,也许会哑然失笑,它的规模看上去如此之小,怎当得起“天字第一号”的尊称?

首先,天字第一,并非指它规模最大,而是指它在广州地位最尊崇,最具官家威仪。其次,现代人的空间尺寸观念,与古人相差甚大。古人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现代人则什么都要讲求高、大、全。古人造个观音塑像,三四米高已是莫大的功德,而现在的观音像,动辄三四十米高,顶天立地,还要配上大广场。二者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天一号起重船是什么时候建的?天字第一号码头(1)

天字第一号码头

广州的大拆大建,在民间一向备受诟病。我记得是在2005年,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广州市城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的《珠江沿线(中心城区段)景观总体规划》。最令我吃惊的是,规划宣布2010年前天字码头将会搬迁至港湾广场附近,原来的天字码头将建成滨水景观广场供市民游玩,不再具有码头作用。我真是百思不解,搬到港湾广场还叫什么天字码头啊?如果这码头真那么碍事,倒不如拆掉,一了百了,免得一百年以后,人们以为天字码头本来就在港湾广场呢。好在,最后这个规划没有落地。

虽然,历史上的天字码头也不是没挪过窝。它最初建成时,并不在今天的位置上,而是往北挪几十米,与接官亭在同一地点。不过那是因为珠江岸线的变化,不得不挪,不是哪个官员拍脑袋决定的。

《广州府志》记载,清雍正七年(1729)布政使王士俊在码头旁修日近亭(又称“接官亭”),供接官之用。每逢达官贵人驾到,天字码头便罗伞如林,冠冕如云,垂青拖紫之辈,高车大轿,旗旄导前,骑卒拥后,穆穆煌煌,尽显威势无量的气派。官员卸任离广州时,也是在接官亭“恭请圣安”后,才登船启航。

清代天字码头,远眺迎接钦差大臣的正南门(永清门)

天一号起重船是什么时候建的?天字第一号码头(2)

(网络图)

道光十九年(1839)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到广州禁烟,就是在天字码头上岸的,后来又从天字码头上船赴虎门销烟。关于鸦片战争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如今,林则徐的蜡像依然陈列在英国伦敦的托萨德名人蜡像馆内,和他在一起的,还有十三行行商首领伍秉鉴的蜡像。

说来奇怪,由英国人把他们两人的蜡像摆在一起,总让我觉得有点讽刺的意味。

当年林则徐认定十三行行商与英商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是走私鸦片的帮凶,一到广州就先给行商们一个下马威,摘去号称“天下第一大富翁”的伍秉鉴三品顶戴,套上枷锁,押往宝顺洋行,形同游街示众,再把伍秉鉴的儿子伍崇曜投入大牢。林则徐扬言英商首领颠地如不进城接受传讯,就处死伍秉鉴等人。

林则徐认为伍秉鉴等行商与走私鸦片脱不了干系,想拿伍秉鉴做人质,逼迫英商屈服。不料颠地根本不顾伍秉鉴死活,就是不肯接受传讯。林则徐无奈,只好把伍秉鉴放了。中国人都很讲面子,以伍秉鉴的身份地位,蒙受这样的奇耻大辱,真是生不如死。但他获释后,还继续在官府与英国人之间斡旋,劝说颠地交出鸦片。战争失利后,朝廷要赔款六百万元,换取英军退至虎门炮台以外,其中一百多万是伍秉鉴代付的。

鸦片战争的结果,朝廷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广州一口通商的时代结束了。道光二十一年(1841),林则徐被朝廷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在天字码头上船,踏上了漫漫的发配之路,途中悲愤地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两年之后,伍秉鉴也在一片凄风苦雨之中,溘然长逝。

天一号起重船是什么时候建的?天字第一号码头(3)

天字码头不中不西的碑记

由于清政府垄断外贸,以天朝自居,实行“薄来厚往”的政策,英中贸易出现巨大的逆差,英国人为求暴利扭转逆差,便做起罪恶的鸦片生意,甚至以战争相威逼。列强的恶行,令朝廷更加疑惧,想把他们赶走,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而闭关锁国政策,在一批追求国家富强的知识分子和官员中,又引起强烈反感,从而产生变革要求。变革要求又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抵制、反抗,最后无不以血溅三尺收场。中国的近代史,就像连环套一样,一环套着一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渐次展开。

与十三行商人兴衰的同时,龚自珍、魏源、林则徐、郭嵩焘、徐继畲、梁廷枏等一批主张经世致用的有识之士,开始崭露头角,他们明白到中国必须“师夷长技”,走变革之路,才有复兴希望。风气之开,甚于迅雷。“经世派”一出,思想界风云迭起。为大清王朝步入衰落期,敲响了警钟,强烈地唤起了国人的危机意识,震动了朝野人士的心弦。

咸丰年间(1854),广东爆发洪兵之乱,天地会众在数月之间连克府州县城四十余座,并围攻广州长达四个月,全省震动。两广总督叶名琛在镇海楼上指挥守城,击退了十万红巾,俨然干城之将。其后叶名琛又大举清乡,几乎见人就抓,“不讯口供,捕得即杀,有如牛羊之入屠肆”。在天字码头附近,有一个杀气冲天的地名,叫“法场地”,广州人都叫它“杀人地”,便是当年的刑场。法场地从早到晚不停地杀,据说一口气杀了七万多人,而全省被杀,则高达四十多万人。

天一号起重船是什么时候建的?天字第一号码头(4)

恐怖的杀人地(网络图)

容闳曾亲临法场地观察,他在《西学东渐记》一书中,描述他所见到的恐怖情形,至今读来,犹不寒而栗:“一日,予忽发奇想,思赴刑场,一观其异,至则但见场中流血成渠,道旁无首之尸,纵横遍地……刑场四周二千码以内,空气恶劣如毒雾。地上之土,吸血既饱,皆作赭色,余血盈科而进,汇为污池……后闻于城西远僻处觅得一极大沟渠,投尸其中,任其自然堆叠,以满为度……无需人力更施覆盖,以尸中血色之蛆,已足成赤土而有余,不令群尸露少隙也。”

天一号起重船是什么时候建的?天字第一号码头(5)

吃人血馒头的时代(网络图)

天字码头,把点点滴滴的往事,都刻在了堤岸的石头上,虽然大江滔滔,潮汐去还,依然不可磨灭。

庚子年(1900)北方闹起义和拳,八国联军入侵京畿,天下大乱。慈禧太后传召两广总督李鸿章火速北上,希望借助他的外交经验,收拾北京的烂摊子。李鸿章也是从天字码头启程北上的。临行时,他眺望着滔滔江水,喟然悲叹:“我能活几年?当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钟不鸣了,和尚也死了。”谁也没有想到,李文忠公竟一语成谶,大清王朝在十年后便土崩瓦解,变成了历史名词。

民国以后,虽然江山易主,但珠江潮声依旧。天字码头在潮起潮落之间,阅百岁而不改。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从南京返回广东,在天字码头登岸之日,受到万人空巷的欢迎。从双门底至都督府,一路上张灯结彩,好像过节一样。当他从永汉路入城时,马路两旁,人山人海,欢腾雀跃。

孙中山把革命带到了广州,从此,广州便不再是一个金山珠海的商业之都。革命来了。天火荡涤大地,席卷万物,轰轰烈烈,烜赫一时,把整个历史改写。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惠福西路的健美先生与世界大力士

广式烧腊,天下第一

惠如楼与“淋大柜”报恩

盘点广州带“仓”字的街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