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景颇族语言文字大揭秘)(1)

景颇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按方言的不同,又分为景颇、载瓦、喇期(茶山)、浪峨(浪速)等支系彼此之间通话困难。景颇既是支系的名称,又是该民族的总称。景颇支语言中又有昆恩话、息丹语、高目话、蒙支话等方言。载瓦语支中也有龙准、亭注、崩龙等方言。

景颇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景颇族语言文字大揭秘)(2)

从景颇语的分布来看,景颇语属藏缅语族的景颇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瑞丽、盈江等且载瓦语属藏缅语族的缅语支,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地区,这种语言与阿昌语极其相近。这是由于载瓦支系历来与阿昌族杂居的缘故所致。

虽然景颇语和载瓦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支,但是由于他们都根源于共同先民的导传及远古曾共同使用氐羌语的缘故,因而两者在一些古老的词和一些基本的语言成分上有着同源的关系。

随着经济、文化习俗的融合与地域错杂,这两种语支出现了明显的相互间的融合特点。

景颇族的文字分为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景颇文属拼音文字,通用于中国云南省的景颇族景颇语支聚居区。缅甸境内的景颇族也使用这种文字。景颇文是由西方传教士约翰逊夫妇于十九世纪创制的。

景颇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景颇族语言文字大揭秘)(3)

他们曾选用这种文字在缅甸出版过《圣经》、《赞美诗》、《教徒手册》,小学课本及报刊杂志等,进行教义的宣传。1949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语言学家对景颇文进行了改革。

景颇文共有23个字母,多数音位用单字母和双字母表示,少数用3个字母表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出版了景颇文报纸,课本以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还出版了景颇文辞典。

载瓦文创制于1957年,使用于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自称为“载瓦”的景颇族地区。这种拼音文字以云南省潞西县西山地区的载瓦语龙准话为标准音,有26个拉丁字母,音位用单字母和双字母表示。

勤劳的景颇族人民,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这里地处亚热带,森林密布,一幢幢竹楼掩映在苍林翠竹之中。景颇人普遍崇信万物有灵的原始多神教,最大的祭祀活动是祭“木代”鬼,即举行“目脑”,景颇族载瓦支系称“纵戈”,都为“歌舞”之意,现合称“目脑纵歌”。

景颇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景颇族语言文字大揭秘)(4)

民间音乐较为丰富,民歌有斋瓦、勒来、木占和勒嘎等,器乐有独奏和民间吹打乐合奏。民间乐器有吐任、筚总、洞巴、三弦、竹簧、铁簧、赠疆和象脚鼓等。

勤劳的景颇族人民,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这里地处亚热带,森林密布,一幢幢竹楼掩映在苍林翠竹之中。景颇人普遍崇信万物有灵的原始多神教,最大的祭祀活动是祭“木代”鬼,即举行“目脑”,景颇族载瓦支系称“纵戈”,都为“歌舞”之意,现合称“目脑纵歌”。

民间音乐较为丰富,民歌有斋瓦、勒来、木占和勒嘎等,器乐有独奏和民间吹打乐合奏。民间乐器有吐任、筚总、洞巴、三弦、竹簧、铁簧、赠疆和象脚鼓等。

云南歌舞团制成的改革吐任,用两根竹管套接起来,相接处用铜插口连接,可随时调节音高。吹奏时,左手拇指和右手掌心分别控制两端管口,通过吹气的强弱、缓急变化和两手开闭孔的巧妙配合以及泛音超吹等技法,音域达3个8度,音色与竹笛相似,脆亮而高亢,富有山野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