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了《庐山恋》。
这部电影曾轰动一时,一个是景美,把庐山的风光拍的很好,一个是情美,爱情的优美。
女主张瑜是80年代家喻户晓的明星。
电影上映后,爆红,万人空巷。
她在《庐山恋》里换了43套衣服,远超《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的23套旗袍。
人们开始模仿张瑜的服装,发型,国内景区售卖同心锁的发祥地正是源自《庐山恋》。
后来,她靠着《巴山夜雨》和《庐山恋》荣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一年内四次夺得桂冠,风头一时无两,是无数男子的梦中情人。
在《庐山恋》的吻戏,是张瑜的银幕初吻,也是中国内地电影的第一部“银幕初吻”。
它的创下的记录也不止如此,它是中国观影人次,放映场次,拷贝数量最多的电影,
是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42年了,它还在庐山影院放映。
你也很好奇,为什么《庐山恋》能从1980年放到现在,是景区为了那点营收吗?
非也,庐山影院早已成为文化景观。
这部《庐山恋》的意义并非只是“银幕初吻,放映次数最多,场次最长”这么简单。
二、
石破天惊的一个吻
1979年,《庐山恋》的剧本写完了,但剧本很危险,阶级斗争的声音余音未了。
剧本虽然写完了,但是决定拍不拍,很难。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时任厂长徐桑楚,跟着几个导演和编剧,开了一天一夜的会,这次拍板决定要拍《庐山恋》,让黄祖模担任导演。
黄祖模看了这个剧本,也是冒了一身冷汗。
这个剧本太大胆了,触及了十年荒芜区时“中国电影”很多雷区:庐山,归侨,英语,爱情...
尤其是那个“银幕初吻”,可能遭到争议。
黄祖模不敢冒这个险。
1979年,文艺创作刚从样板戏跳出来,前面的十年荒芜,又使得上影厂的人才流失严重。
整个拍摄组的人都是东拼西凑的。出了点什么事,剧组要散。70万的制作成本也要打水漂。
这70万,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这可以算做是一笔天价数目。要知道,1985年,北影厂演员的补助的收入是每天7毛钱...
70万相当于一笔巨款。
这70万拿在手里,黄祖模不敢乱花,那可都是国家给的钱,是老百姓的钱。没办法,在上报的审查剧本中,黄祖模删掉了接吻的情节。
演员拿到剧本的时候,压根就不知道还有吻戏,直到电影拍摄结束的时候,黄祖模才把张瑜和郭凯敏叫到现场,宣布补拍吻戏。
那个年代的人们淳朴,吻戏下不去嘴。张瑜和郭凯敏很警长,一个一秒钟的镜头,拍了一个多小时,黄祖模还封锁了拍片现场。
N次几十次,最后是连哄带骗让张瑜和郭凯敏排练的时候,偷偷摸摸地让摄影师录了下来。
但其实,那会的张瑜还没有成名,只是一个三四线的演绎,她的演技也是腼腆、青涩,稚嫩,甚至有些做作,但他们也单纯。
可这份单纯又让张瑜演的有朝气朝气,充满了理想,纯洁的眼神或许也只有在那个年代所见。
电影最后拍完之后,拿去送审,黄祖模睡不着觉,生怕出什么意外。但,幸运的是,
这部《庐山恋》获得了一致的认可。
中影集团的副总裁史东明在后来回忆道:“个别镜头做了修改,主要是觉得这个片子比较新,虽有吻戏,但是很清纯。”
1980年7月12日,《庐山恋》举行了首映仪式。那一吻,炸开了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在古板严肃的中国社会激起了千斤巨浪。
三、
在严肃中激起巨浪
这部《庐山恋》上映后,它所释放的不仅仅只是“十年荒芜”的焦虑,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的背后释放了一个主题:开放与接纳。
01:开放
你还记得张瑜演的周筠吗?张凯敏演的耿桦吗?他们两个人的家庭背景是“对立”的。
周筠是一名回国探亲的华侨,她的父亲是前国军的将军周振武。耿桦是一名居住在国内的公民。他的父亲是党的高级干部耿峰。
周筠是接受了外面世界的教育和洗礼的人,而耿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周筠让耿桦吻她,耿桦害羞,是她主动吻了他。两人的身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周筠代表的是一定的“先进”,耿桦代表的是“保守”。周筠主动亲吻了耿桦。
象征的是,我们选择“改革开放”的目的不是有助于海外,而是我们主动拥抱了新的世界。
02:接纳
周筠的父亲周振武和耿桦的父亲耿峰,两人的重逢也颇具政治意识形态的一位。
周振武和耿峰曾经是好朋友,
但是“国共”的意识形态分歧,两人选择扬镳,最后儿女结为夫妻的时候,两人这才重逢。
只是,跟老友重逢不同的是。
在《庐山恋》里周振武见到耿峰后说的是“惭愧,惭愧”,而耿峰也回的是“说什么惭愧,你能回来,就说明了一切。”
周振武的身份,重逢更像是负荆请罪。
张瑜演的周筠说过,“爸爸( 周振武) 说他打了十几年内战,不知毁了多少房子,让我回来多建一些,赎回他的罪过”。
“庐山之恋”和“庐山重逢”是有政治隐喻性的。
一方面是,在讲述十年荒芜后的反思和自省,
一方面,也是原本“保守”的中国,如今积极入世,拥抱世界,强调“统一战线”思想。
为什么周振武和张瑜能相爱?
因为他们都有着共同建设祖国的志向,对祖国的悠久历史,文化,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们也都纯洁,心善,好学,坚贞不渝,倾心彼此。所以这部《庐山恋》能放这么多年,不仅仅它是一部伟大的爱情故事。
它是借着“庐山之恋”的爱情故事,
阐述了改革开放的迫切性,政治正确性。
重要的是,它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佐证。《庐山恋》美,美在耿桦在树林里的朗读:我爱我的祖国,我爱祖国的清晨”
四、
浪花的冲击波
这是属于70年代,80年代那代人的浪漫,如若是现在的年轻人去看《庐山恋》,
他们大多觉得索然无味,因为它太平庸了。
它没什么尺度的镜头,连镜头语言跟现在比起来也落后,张瑜和张凯敏的演技也生疏。
但,《庐山恋》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它为整个80年代如茶如火的改革开放定下了一个积极的基调,一个爱的基调,一个人文主义的基调。
没有人再能阻拦春冰乍破的潮流。
中国电影真正进入了人文主义的时代,真正进入了以情节和内容作用观众情绪变化的时代,进入了真正的“审美”年代。
在《庐山恋》后,出现了许多中国类型电影的探索:比如面1981年,该自曹禺,由刘晓庆主演的《原野》,但它在国内被禁映。
传言说是裸露的镜头,并宣称《原野》有两个版本,分了内地版和海外版,实际上,事实并不是这样,1988年《原野》解禁。
导演凌子披露了当年被禁映的原因:这部电影的主题还是有些鼓励复仇,教唆犯罪,在刚启蒙年代的中国,需时间的沉淀,不要,一上来就给观众看太超前的东西。
虽然《庐山恋》电影内容并没太大的艺术价值,但商业价值上,是电影商业化的开端。
在《庐山恋》之前的60年代,70年代的电影,大多数“阶级斗争”,在电影经常充斥着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恨。
以大量笔墨塑造脸谱化的英雄和脸谱化的反面角色。而知识分子,无论在孤岛电影时期还是《武训传》时期, 常是被批判的对象。
而张瑜饰演的国军后代的接受,在当时那个年代的电影,还是第一次。所以,观众也诧异,但也还是迅速接受了这个设定,因为事实证明,他们对文化有了更高的要求。
电影反映社会,作用于社会。
在《庐山恋》《原野》后,中国电影人又拍了《另据》《好山下的花环》《血,总是热的》
人文主义思潮在中国抬头。
中国电影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像《红高梁》《黄土地》都在这个年代绽放光芒,在那个年代,电影作为最有力的媒介之一。
引领了时代精神或者塑造了时代精神。
它在那个灰暗的年代,以一记响雷与闪电,让所有的人看到了听到了光亮与未来。
而这一切都是从《庐山恋》开始的。
它见证了中国电影的成长与蜕变。
在庐山,《庐山恋》会一直放映下去。不是电影需要,而是历史需要,观众的需要。
这部《庐山恋》是属于80年代的主旋律,敢于敞开胸襟拥抱世界,就算抛开历史背景,
也是留下浪漫爱情的主旋律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