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地告诉你,当你根据标题点进来的时候,就有一定可能说明你或者你的朋友正深受“自卑之苦”。

但是,令人高兴的是,这篇文章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到你,并客观地认识到,你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而你所认为的自卑,其实是一种认知扭曲的结果。

任何人都有羞耻心,这也正是展现人类文明是存在善意的一面的。反之,如果人与人之间全是阴暗面的体现,就不会有羞耻心作为养料培植出的自卑心。

或者从严谨的角度来说,自卑心是每个人都具备以“善”与“性格完美”为起点而导致的心理落差,这是值得赞扬的。但是由于认知误差而导致的自卑严重,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而不是有没有自卑心本身。

也就是说,有自卑心理实属人生常态,而严重超限,才会被人们臆断为“不正常”。此时,才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有这些表现(内心极度自卑的人有哪几种特征)(1)

孤单

人人都有自卑心理

极度自卑的人,通常会有以下几个心理特征

1. 别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你的过度猜想。

2. 希望被动地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从而不敢主动接近他人,换取他人的关注。

3. 对他人的行为敏感,一旦失望,不敢生气,害怕仅存的温暖会很快流失。

4. 习惯性地讨好别人。

5. 喜欢一个人独处。

从这些行为的心理特征来看,其实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极度没有安全感。

其实从人类整体的角度来讲,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感,在心灵深处的某一角落,都可能存在残缺。但是,自卑的人比较特殊,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就好像心灵被困孤岛,无助的呐喊,却始终无人解救。

当然,这篇文章并不会完全消除你的自卑心理,因为完全做不到。

阿德勒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既然是世俗中人,你就有对完美的追求,有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心中存在人与人之间的评分攀比,自卑心就不可能消除,而文章的目的,主要是消除“过度自卑”中的“过度”二字,因为它完全可能是由于你的主观构造出来的,对自身的认识扭曲所造成的。

用世俗偏见的观念解释为,自卑是“正常”的,极度自卑是“失常”的,因为后者是低于平均线的。(就好像同性恋,从大脑分子的生物角度来说是正常的,但是从世俗观念的男欢女爱的角度来说,就是不正常的,因为世俗观念有大众标准,而大脑分子只是物理运动,没有标准可言,仅仅只是物理的分子运动而已)

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有这些表现(内心极度自卑的人有哪几种特征)(2)

孤单

自我完美才是自卑的根源

“有三样东西是极端坚硬的,钢铁、钻石以及认识自己。”——本杰明·富兰克林

这次疫情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灾难,中国人民彰显出前所未有的团结,各省人民互相协助,共抗疫情。只要你出门,几乎见到每个人都戴着口罩。

但是,在美国则出现截然不同的场景,几乎是排斥口罩的。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则认为,戴口罩就是病人的代名词。在美国这个歧视程度严重的国家,大家都在努力争取“完美自我”而不被歧视。这种社会文化,在我看来,是畸形而严重的。

就比如听力不好的人,在美国,几乎很少有人携带助听器。即使在英国,几乎是全员免费的,依然无法扭转这种状况。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更加关注“自我”的形象。

他们宁愿将钱花在美容,名牌等彰显身份的方面,也不愿买一个助听器引起他人“歧视”的关注。

其实,无论在任何一个国家,这种社会现象非常普遍,一个不宣自明的理念就是,“自我完美”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

所以,我们才会在外表彰显自己的完美,而自认为有瑕疵的地方通常以暂时不接触不暴露的伪装方式隐藏起来,成为心底最深的秘密。

但是,你需要以理性的角度来考虑两个问题,而不是主观想象,才能真正从极度自卑的自我折磨中解脱出来。

第一,你的瑕疵或者“自我优化”被多少人关注到了。

第二,关注你的人,对你的瑕疵是否产生了歧视,对你的“自我优化”是否产生了羡慕。

这两个问题极其关键,请十分认真地对待,并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有这些表现(内心极度自卑的人有哪几种特征)(3)

人格

主观角度引发的”过度自卑“

社会心理学家吉洛维奇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我“改变”的情况下,别人会对我增加多少关注度。

他在康奈尔大学的学生中找到几名学生当被试人员,并让他们穿上印有巴瑞·马尼洛(创作歌手、音乐家、编曲家、唱片制作人、指挥家)的T恤,然后让他们分别进入其他同学的房间。

那么,你认为有多少同学会关注到这件T恤呢?你可以先私下猜一猜。

被试人员一开始的猜测是大约50%。

但是实验结果显示,仅仅只有23%的同学注意到被试同学的改变。

那么,现在咱们就回归当初那两个问题。假设你进入到100人的房间中,并被所有人全部关注到,并给出好评,那么,那就意味为你是完美的,得分100。

那么,遗憾的是,能关注到你的仅仅只有23%,即使这23个人,全部是好评,而没有差评,你也仅仅得到23分的成绩,更何况你的改变可能是褒贬不一的,可能会低于23分,甚至于是负值。

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有这些表现(内心极度自卑的人有哪几种特征)(4)

焦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焦点效应最大的研究结果就是,每个人几乎只在意他人是否关注自己,却很少主动去关注他人。

当然,焦点效应所阐述的适用范畴不仅仅只是穿着,还包括你的诸多情绪,譬如你的焦虑,你的快乐,你的一切。实际上注意到这些改变的人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很多很多。

其实,这个效应几乎可以解释所有矛盾的通用版。比如夫妻之间的矛盾,父子之间的矛盾,同事之间的矛盾等等,都希望对方关注自己,并给予安全感,而并非主动关心对方。所以我们习惯用道德的说法批判对方自私,其实自私的是自己。

实际上,我们总会出现这样的错觉,感觉“自身优化”一定会被周边人注意到,并得意洋洋,自身的“负面缺陷”也一定会被周边人注意到,并萎靡不振。

换句话说,你认为的自我优秀和自我完美,有70%都是自我欣赏的幻觉,同理,你认为的别人用异样眼光看待你而产生的“自卑心态”,有70%都是自我折磨的结果。

问题出现了,其实这70%的成分,就是你自卑地“过度”的部分,称为过度自卑。也就是说这是你自己的问题,与周边的人没有太大关系。

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有这些表现(内心极度自卑的人有哪几种特征)(5)

崩溃

客观角度引发的”过度自卑

如果你已经熟读了上述的焦点实验,你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我们第一次改变的时候,仅仅有23%的人关注到。咱们试想一下,如果被试的T恤反复出现在众人眼前,那么,就非常容易形成刻板印象。

比如,有同学问,你认识张三吗?

另一个同学便会回答:“哦,你说的是那个经常穿着印有巴瑞·马尼洛T恤的同学吧。

那么,你的改变所接受到的关注度,便会由原有的23%拓展至更多,久而久之,有很大可能达到100%,这件T恤便成为被试的代名词。

极度自卑也是相同的道理,如果你反复地出错,同样会出现负面的刻板印象,类似于“白痴”“愚蠢”一类的标贴便会铺天盖地的被贴上。

那么,问题的严重性就出现在这里了。如果一开始你就带有极度自卑心态的话,那么,第一次的“出糗”便会给你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通常会增大第二次做事的出错率,进而再次增大第二次自卑的程度,并往复循环,愈演愈重。如果中途不及时调整,久而久之,最后一步就是崩溃。

就好像你有腰肌劳损,然后依然需要被迫扛重物,那么,腰肌劳损的损伤程度会更大,会影响到第二次扛重物的分量,如果依然继续,中途不及时调整,久而久之,腰部能承受的分量越来越小,腰肌劳损的损伤程度会越来越重,形成恶性循环,最后的结果往往是瘫在床上并扛不起任何东西。

极度自卑也是一样,到最后可能引发崩溃而不理世事。

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有这些表现(内心极度自卑的人有哪几种特征)(6)

崩溃

建议

第一,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有这种心态,赶紧调整,千万不要耽误。比如多去儿童娱乐场所,多和其他孩子接触(目的是从旁辅导如何与周边人交际)。以防步入社会后出现一步错,步步错的困局。

第二,极度自卑心态的孩子已经步入社会了,亲人又不在身边。一定要经常打电话聊天,加强认知的沟通,譬如如何与同事交谈,做事的分寸,分析人际原理等等。

第三,如果有极度自卑心态的成年亲人在身边,亲传亲授永远是最好的辅导方式。再配合户外旅游和亲子活动就再好不好了。

第四,如果你不想麻烦其他人,也不想让家人担心,我强烈建议多看书,多和朋友沟通,增强认知。

乐观的说,有些人能调整回来,悲观的说,有些人真的就调整不回来了。因为已经接近冰点了,听不进任何话。也就是说,即使你的建议百分百全对,但是他的恐惧心理已经不敢再次尝试和触碰了。

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有这些表现(内心极度自卑的人有哪几种特征)(7)

无助

我觉得有一句话说得很对,骄傲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救。骄傲的人,心理纵深很大,你打击一下,还有心理空间的回旋余地,如果是自卑的人,回旋余地是很小的。

就好像《夏洛特烦恼》中的一句台词:夏洛,你已经是全班倒数第二了,你这成绩,还有退步空间吗?(这里需要申明一下,骄傲的人不等同于内心强大的人,有些骄傲的人,根本受不了刺激。)

所以,对于自卑的人,千万不要谴责他,一定要经常夸他,即使是虚伪的,也要这么做。

希望大家能重视这个问题,珍惜身边的亲人,且过且珍惜。

,